您的当前位置:

高禹民

  高禹民,原名高升山。1916年生,山东高密县人。幼年生活所迫,随父母和姐姐一起闯 关东,来到东北。其父先在吉林省依兰县(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土龙山落户,后迁至勃利县 ,在那里开了一个小煎饼铺,维持生活。不久,父母相继去世,遗下姐弟二人,相依为命。 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姐姐嫁到本县李家,弟弟也只好随同姐姐到了李家。这时,其父生前 老友黄云正见到高禹民住姐夫家不方便,就把他接到自己家里,认为义子。黄在勃利镇开小 饭馆,高禹民到黄家后,开始了一边读书一边做工的生活。
    1934年冬,高禹民考入了依兰县立中学。他聪敏好学,在中学读书期间,学习成绩是班 里最优秀的,考试常名列前茅。当时的依兰县中学是中共党的地下工作者活动的一个联络点 。中共依兰县委书记姚新一(即唐瑶圃)就在这所学校担任语文教师,他经常通过各种机会 向学生进行抗日救国的思想教育。高禹民在进步教师的引导和教育下,思想觉悟提高很快。
    1935年秋,经姚新一介绍,高禹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一面读书,一面不知疲 倦地为党工作。
    入党后不久,高禹民担任了依兰中学党支部书记。他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进行活 动,还常常离开学校去外地跑交通、送情报。在从事秘密工作中,他表现得机智、沉着,很 有胆略。在高禹民担任党支部书记期间,依兰县立中学的党、团组织都有发展。经他介绍送 到抗日部队参加抗日斗争的青年学生,就有六七人。
    姚新一在依兰县立中学的活动,被敌人察觉,1936年底,组织上把姚新一调离。姚走后 由高禹民接任中共依兰县委书记,领导依兰党组织继续坚持地下活动。不久,依兰县委转入 农村,高禹民被调到中共北满省委做宣传工作。
    1937年冬,中共北满省委派高禹民到下江(包括汤原、依兰、桦川、富锦、绥滨和佳木 斯等地)担任特委书记。这时,日伪军集中兵力,对松花江下游地区进行“讨伐”。在大“ 讨伐”中,以“通匪嫌疑”先后捕了一批人,其中也有中共地下的人员。由于有的人变节投 敌,供出了地下党组织情况,日伪当局于1938年3月15日在汤原、依兰、桦川、富锦、绥滨和 佳木斯市等地,进行大逮捕。在这次事件中有359人被捕,被称为“三一五”事件。下江地区 的中共地下组织和群众抗日救国会等大部分遭到破坏。
    面对这种严峻形势,高禹民不但没有退缩,更加坚定了抗日救国、打击敌人的决心。他 和下江地区坚持抗日的同志们一起进行艰苦的工作,使遭到敌人破坏的党组织和抗日救国会 逐渐地恢复起来。
    遵照北满省委第八次会议关于突破敌人对下江抗日部队的包围、开辟新的游击根据地的 指示,抗联部队陆续离开下江,开始西征,到海伦、嫩江一带开辟新的游击区。这时,北满 省委决定高禹民仍留守下江,负责领导下江地区的工作,并与六军一师政治部主任徐光海共 同负责指挥下江的留守部队。从此以后,高禹民随部队经常活动在汤原、萝北、鹤岗、梧桐 河一带。
    为了给部队解决给养,高禹民曾亲自到煤矿侦察,在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数次率领战 士于深夜钻过矿区电网,打开敌人仓库,背出大米和面粉。从敌人手里夺来的一点粮食,只 能应付一时之需,部队的供给经常是十分困难的。高禹民1938年给北满省委的报告中说:“ 由于敌人‘讨伐’搜山,破坏了一切关系,造成了给养与供给上很大的困难,服装不整,不 少人没有鞋穿,没有衣穿,经常用松籽、马皮等果腹。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高禹民仍然鼓 舞激励指战员们,要在急流的旋涡中踏着烈士的血迹前进,打击敌人,冲锋陷阵。”
    1938年10月初,李兆麟和冯仲云所率领部队,几经转战,来到宝清县与高禹民所在的六 军一师会师。此后,李兆麟率领第三批大军开始西征。
    高禹民所在部队,历经一年多的时间,路经瑷珲、黑河、逊河、占河等地,来到嫩江地 区。高禹民于1940年1月28日,参加了北满省委召开的第十次常委会议。在这次会议上,高禹 民被选为省委的执行委员。
    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在西征的艰苦岁月中,部队减员较大。三路军总指挥李兆麟、政 委冯仲云于1940年2月将部队重新整顿,编成三、六、九、十二共4个支队。高禹民被调到改 编后的第九支队,担任政治委员。此后,抗联第九支队和王明贵率领的抗联第三支队,时分 时合,运用巧妙的游击战术,转战于松嫩平原,打击敌人,开辟新的游击区。
    1940年9月25日,高禹民参加了第三路军政委冯仲云、第三支队长王明贵、参谋长王钧指 挥的三支队、九支队攻克克山县城的战斗。
    此后,高禹民从第九支队调到第三支队任政治委员。三支队在朝阳山甩掉敌人后,跨过 科洛河,奔向霍龙门。通过侦察得知,日军守备队当晚不在霍龙门营内,镇上仅有百余名伪 军骑兵。于是,部队在王明贵、高禹民指挥下,于10月3日晚9时迅速打下霍龙门车站,缴获 了伪军的全部枪支弹药和马匹,捣毁了敌人仓库六七处,烧掉带不走的军需物资和器材。燃 烧的汽油桶爆炸声震天动地,漆黑的夜空被照得如同白昼。当夜,抗日部队拉着缴获的大米 、面粉、被服和各种军需物资离开霍龙门。
    高禹民率三支队尖兵班10余人,渡过嫩江,经阿荣旗进入鸡冠山。1940年12月1日,部队 与数十倍于我之多的敌军遭遇。高禹民等12人奋起反击,同敌人展开一场肉搏战。在这次激 烈的战斗中,高禹民以身殉国,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时年2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