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桥
高桥,原名高明海,化名苏然、徐文良。1916年生,吉林省密山县(今黑龙江省密山县
)人。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家乡沦陷。正在读书的高桥愤而进关,投考洛阳军
官学校,决心弃文从武,以枪杆子驱除日本侵略者。
当时,国民党政府不顾国土沦陷,坚持不抵抗政策,高桥不愿在国民党军队谋职,决心
投身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事业。1938年,中共冀东地方组织领导冀东人民掀起了冀东大
暴动,高桥毅然投身于这场大暴动,并加入中国共产党。高桥被任命为冀东抗日联军总队副
参谋长、五中队队长、冀东军分区十三团一营营长。1940年,奉命率一营在河北蓟县邦钧镇
附近的大现渠一带伏击日军。几十名日军陷入他们设下的伏击圈,除1名日军逃脱外,其余全
被击毙。他们还缴获一批枪械弹药。
1941年4月,高桥又率部到河北省玉田县境伏击了日军的3辆军车,击毙敌官兵60余人。
高桥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坚定的抗日信念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也受到游击区爱国民众的
称颂。1941年8月,为了开辟敌后根据地,上级派高桥率部挺进热河,发动民众,开展游击战
争。高桥不负重托,在日伪当局警备森严、弹药补给极度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开展对敌斗争
,有力地打击了敌人,赢得了敌占区民众的信赖,成功地开辟了遵化以北,佛爷岭、寿王坟
以西等大片抗日游击区。
1943年5月,冀东军分区决定将敌后抗日游击武装改编成区队,高桥被任命为第三区队长
,配合地方抗日民主政权活跃在永德、平泉、宁城等地。他紧紧依靠当地民众,灵活机动地
开展游击活动,打击搅扰敌人,使日伪当局食寝不宁。这一年春天,高桥率一支精干的小部
队突袭民愤极大的平泉县黄土梁子伪警察署,击毙包括伪警察署长在内的30余人,缴获一批
武器弹药。消息传开,附近民众拍手称快,也使一小撮汉奸分子胆颤心惊。不久又率部在平
泉县境的大营子伏击前来“讨伐”的日军守备队,击毙日军守备队长山本及士兵30余人。游
击区的民众都亲切地称这支部队为“高桥部队”。
日伪当局为了切断八路军各部队同民众的联系,实行了“集家并村”的政策,对长城内
外千余里居住区的民众实行杀光、烧光、抢光政策,制造了东起山海关以西的九门口,西至
独石口以北的老丈坝的千里“无人区”。长城内外的抗日游击战争进入最艰苦的阶段。
在严峻的形势下,高桥率领部队坚持不撤出游击区,以顽强的斗志同敌人周旋。1943年
7月,平泉县日军探知高桥率领100余人转移到一个小山村里,立即出动200余人追击。高桥不
与敌人正面冲突,率部声东击西,忽南忽北,与敌人兜圈子。7天以后,敌人疲惫不堪,高桥
寻机袭敌以措手不及,击毙伪平泉县协和会长仁科信夫等20余人,成功地甩掉敌人,赢得又
一次胜利。1944年2月,奉命率部攻袭宁城。经过激战,守城敌军仓惶弃城出逃。高桥所部胜
利克复这座重镇,并缴获大批军用物资和布匹。日伪当局调动伪军警万余人对高桥部队实行
残酷的大扫荡。为了保存实力、碎粉敌人进攻,高桥决定化整为零,分散游击,将三区队分
成3支小部队与敌人周旋,他自率1个排继续在游击中心区坚持斗争。由于敌人实行残酷的“
无人区”政策,部队的给养几乎中断,战士们数十日不得温饱,只能以野菜充饥,以树叶、
柴草堵山洞御寒。在这种困难条件下,高桥鼓励战士们坚持斗争,主动出击,缴获给养,补
充自己,使敌人的多次“讨伐”失败。
1944年3月28日,一支八九百人的伪军警“讨伐”队跟踪包围了高桥小部队宿营的宁城西
部老西沟村。高桥掩护战士们转移时,激战中壮烈牺牲。年仅28岁。
解放后,为了纪念高桥烈士的抗日业绩,当地人民政府将老西沟村改名为高桥村,并于
宁城县的天义镇修建了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