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杨子荣

  杨子荣,原名杨宗贵。1917年1月28日出生于山东省牟平县嵎岬河村。十三、四岁,随父 母逃荒下关东。先在安东(今辽宁省丹东市)一家缫丝厂里当童工。不久,父亲病故,靠杨 宗贵的微薄收入,养活不了全家,母亲和妹妹只好回老家去。杨宗贵在独闯关东期间,改名 为杨子荣。后来当过船工、矿工。
    1943年春,杨子荣和几个矿工一起,痛打欺压中国矿 工的日本工头之后,逃离矿山,回到山东。当时他的家乡已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村政 权。在党和人民政府的教育下,杨子荣参加了民兵组织。
    1945年8月上旬,他随民兵队伍,配合八路军攻打日寇占领的烟台。由于他作战勇敢,受 到部队和民兵组织的好评。这次战役后,胶东军区部队开始扩编,他是全村第一个报名参加 的,被编入海军支队,后改编为山东军区第二支队。1945年10月随部队开赴东北。北上途中 ,他在炊事班工作之余,积极向群众作宣传工作,动员30多名青年参加部队,被评为“扩军 模范”。作战时,常常冒着炮火把饭送到战士们的跟前,还帮助抢救伤员,有时也参加战斗 。
    1946年初,二支队一、二大队改编为两个团,杨子荣被调到二团三营七连一排一班任班 长。同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于他作战勇敢,胆大心细,团首长经常派他去侦察敌情,每 次都出色地完成任务。
    1946年1月下旬,二支队到达牡丹江地区后,并入牡丹江军区,二团也改编为军区二团。 当时牡丹江一带土匪横行,北有谢文东、李华堂不断窜扰鸡西、林口,南有马喜山、郑云峰 经常侵犯东京城。为剿除这些顽匪,牡丹江部队从1946年2月开始分路清剿。
    杨子荣所在的二团三营七连配合一营进攻林口县境内的土匪据点杏树村。战斗开始后, 由于爆破不成,进攻受阻。杨子荣在班内,提出只身闯入匪穴,说服土匪投降的方案。全班 战友都为他担心,但他坚定地说:“为了消灭敌人,保护群众,我什么也不怕!时间来不及 了,你们替我报告连首长。”说着他挺身向围子的西大门走去。土匪误以为杨子荣一个人是 来投降的,打开大门放杨子荣进了围子。匪首许大虎,开始准备顽抗,但在杨子荣宣传攻势 震慑下,一些匪连长主张投降,许大虎慑于军心已失,也软了下来,只好扔下手枪。400余名 土匪纷纷放下武器,围墙上挂起白旗,杏树村这个土匪据点被拔除了。这次说降土匪,杨子 荣立了特等功,被评为战斗英雄。
    4月末,杨子荣被调到团部,任直属侦察排排长。他带领侦察排的战友,历尽艰险,对活 动在牡丹江地区的大小股匪,进行了上百次侦察,给部队提供了许多重要情报,为消灭这些 土匪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二团召开的奖模大会上,杨子荣当选为全团的模范。
    1946年冬,二团对国民党委任的东北先遣军第二纵队第二支队司令、三代惯匪“坐山雕 ”张乐山部,进行了多次搜剿,歼灭了大部,但潜藏在海林县北部夹皮沟的“坐山雕”老巢 却一直找不到。团首长把这个侦察任务交给了杨子荣。他接受任务后,在两个侦察班里挑选 了孙大德等5名有经验的侦察员,化装成土匪,于1947年1月26日由海林镇出发,进入林海雪 原,追寻“坐山雕”的踪迹。他们在蛤蟆塘附近发现了一个伐木的工棚子,里边有十几个人 。经过长时间的接触谈话,他们取得了孟把头的信任。孟把头说他是“坐山雕”张三爷的联 络副官,愿意引荐杨子荣入伙。杨子荣等5人到夹皮沟一个木棚子里,等待来人联系。过了四 五天,来了两个土匪,邀请化装成吴三虎匪部副官的杨子荣进山与“坐山雕”拜把兄弟,过 元宵节。土匪走后,杨子荣一面派人回团部报告情况,一面和战友研究如何尽快打进土匪巢 穴。2月16日下午,那两个土匪又来了,杨子荣按预定部署,令侦察员把两个土匪绑起来,并 用土匪黑话,骂他们两个太不讲交情,让他们饿着肚子干等这么些天,也不领我们上山,一 定是把三爷给的给养独吞了。杨子荣不听两个土匪的分辩,定要面见三爷。两个土匪逐渐解 除了疑虑,连夜带领他们进入了大砬子山。进山后,经过3道哨卡,把放哨匪兵都缴了械。当 到达“坐山雕”驻地时,杨子荣叫3个侦察员看押被俘的土匪,和两个侦察员冲进一个大马架 房子。睡在马架子里的7名土匪全部被俘。擒获的土匪中有1个长着鹰钩鼻子和一撮山羊胡子 的瘦老头,正是著名惯匪“坐山雕”张乐山。1947年2月17日傍晚,杨子荣同战友把生擒的“ 坐山雕”等13名惯匪押送回海林镇。
    杨子荣智擒“坐山雕”的壮举,受到部队和当地群众的高度赞扬,荣记三大功。《东北 日报》报道了他和战友们的英雄事迹,称赞他们“创造了以少胜多歼灭土匪的战斗范例”。
    1947年2月23日,杨子荣带领侦察排在参加追剿李德林匪部残匪丁焕章、郑三炮的战斗中 ,于夹皮沟山里壮烈牺牲。时年31岁。
    东北军区司令部授予他“特级侦察英雄”的光荣称号。牡丹江军区命名二团侦察排为“ 杨子荣侦察排”。中共海林县委员会和县人民政府在海林镇东山修建了杨子荣墓和杨子荣纪 念馆。
    10年后,曲波等文艺工作者创作了长篇小说《林海雪原》,后又根据《林海雪原》创作 了京戏和电影《智取威虎山》。杨子荣传奇式英雄业迹,传遍了中国城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