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人和
刘人和,1920年生于河南省偃师县大屯镇一个贫农家庭。他在困苦中勉强读完了小学,
1936年夏,以优异成绩免费考入偃师中学。在这所具有优良革命传统的学校里,他读了许多
进步的书刊,渐渐懂得了革命道理,并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政治活动,担任了学生自治会的负
责人。
1936年11月,绥远驻军傅作义等部奋起抗击日军与伪蒙军对绥远的大举进攻,取得了重
大胜利。刘人和带领全班学生走出校门,到街头讲演,为援绥募捐。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
发,偃师中学学生自治会在党组织的部署下,连夜印制快报发送全县各村镇,刘人和带领同
学赶回大屯镇,向乡亲们宣讲西安事变的情况。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在偃师中学党组织领导下,学生自治会组织起抗日宣传
队。刘人和带领宣传队,四处宣传,发表演说。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两个月后,他瞒
着家乡亲人,参加了革命队伍,当时只有17岁。
1938年初,刘人和结束了在鄂豫根据地竹沟教导队的集训学习,被分配到新四军四支队
第八团一营二连任指导员。3月,根据党中央指示和新四军军部命令,四支队挺进皖南,开展
游击战,建立根据地。在极其艰苦的皖南八年抗战岁月里,刘人和先后担任连指导员、营教
导员、团政治处副主任、主任等职务。根据地创建初期,环境恶劣、艰苦,战斗频繁,他坚
持给战士们上政治课。他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亲自率领尖刀班、尖刀排勇敢地冲锋陷
阵,战士们称他是“政治军事都在行”的指导员。
1939年6月,刘人和被调到教导大队三中队任指导员。三中队是来自地方的青少年,年龄
从十三四岁到二十几岁不等。他们文化低,没经过训练,组织纪律性差,有的小同志还想妈
妈、哭鼻子。刘人和关心学员疾苦,和他们一起活动,一起喝南瓜汤,耐心地进行政治思想
教育,深入浅出地讲解马列主义,成为战士们非常敬重的启蒙老师。三中队在刘人和的带领
下,成为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
1945年11月中旬,刘人和随华中干部团来东北,被分配到松江军区所属阿城军分区工作
。当时松江地区土匪活动十分猖獗,刘人和到任后立即率领部队冒着零下三四十度严寒,趴
冰卧雪,在阿城、宾县一带执行剿匪任务。
1946年3月,刘人和告别新婚仅10天的妻子,前往松江军区接任骑兵团政委工作。就任前
,党组织曾征求他的意见,是否留在后方机关,夫妇在一起,刘人和当即表示去前方剿匪。
骑兵团一、二连是由改编的原东兴县伪保安大队人员组成的,思想混乱。刘人和到任后
,带领3个连到双城县西北部一带剿匪。同年7月9日,原保安队人员叛变,枪杀了一、二连中
的党员干部。叛匪拉到八里岗,包围了三连和团部,刘人和在与叛匪斗争中英勇牺牲,年仅
26岁。松江军区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将他的遗体安葬在双城县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