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姜墨林

  姜墨林,1921年出生在吉林省宁安县(今黑龙江省宁安县)红土墙子村一个农民家庭。 自幼失去双亲,不到10岁就跟随哥哥下田劳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姜墨林接受了抗日救国的思想,于1932年,刚满11岁就参 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地下组织中国共产主义儿童团。他经常到日军占领区东京城、马莲河、宁 安镇等地做侦察工作,每次都能巧妙地摆脱敌人的纠缠,闯过难关,圆满地完成组织交给的 任务。他的抗日活动引起了当地日伪当局的注意,严令警特机关搜捕姜墨林。
    为了保护和培养姜墨林,中共地下组织决定将他调入游击队。1934年初,13岁的姜墨林 参加了党直接领导的绥宁反日同盟军,编入王毓峰团当战士。刚到团里,战士们看他年龄小 ,议论纷纷:“枪都拿不动,还打啥仗啊!”“回你那红土墙子去吧,别在这里凑热闹了! ”姜墨林听到这些议论并不泄气,决心以苦学苦练来补上自己的不足。在军事训练中,很快 学会了使用部队的各种武器。学习文化知识时,他刻苦用功,不到3个月,就识字1300多个, 还学会了写便条和一般书信。战士们都佩服小战士这种上进的精神。
    不久,部队在镜泊湖北面的杨胖子沟一带与日军作战,他勇敢机智,第一枪就打死一个 日本兵。当一个日本军官带着士兵冲上来的时候,他手疾眼快,一颗手榴弹炸得那军官血肉 横飞。战斗结束后,战友们一致称赞他人小胆大,武艺高强,再也没人把他当小孩子看了。
    经过初战的考验,姜墨林被调到反日同盟军军事委员会,在周保中亲自领导下做通信侦 察工作。经常乔装到日伪重要布防区域侦察、传递信件。由于他能够出色地完成任务,从而 保证了军队和地方组织联系。
    1935年2月,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成立后,姜墨林被编入一师一团三连当战士。不久, 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入团后被调到二军四师四团的青年义勇军中担任小队长。不久 ,和小队的10余名战士又被调回五军直属教导大队。
    12月下旬,日军集结大批兵力,向抗日游击根据地进行疯狂“讨伐”。部队决定,将五 军军部直属部队和二军一部分部队混合编为一个行动部队,突袭双河镇,以转移敌人的目标 。姜墨林参加了这次战斗,并被选拔参加了突击队。战斗中,由于姜墨林沉着果断地应付了 突然出现的战势,出色地完成了突击任务,使抗日军顺利地攻占了双河镇,减轻了敌人对游 击区的压力。
    1936年2月以后,抗联二路军成立了总指挥部,姜墨林所在的原五军教导大队,已改编为 二路军总指挥部直属教导团,隐蔽在大森林的密营里。姜墨林经常受省委和总指挥部的派遣 ,到敌人严密控制的牡丹江、林口、勃利、依兰等地进行活动。
    1937年冬,日军调动10万大军向游击根据地进行疯狂的大“讨伐”,密营与外地作战部 队的联系几乎全被切断。大雪即将封山,密营缺少越冬的粮食和御寒的棉衣。总指挥部把这 项迫在眉睫的任务交给了姜墨林。要完成这项任务,必须突破敌人的层层封锁,寻求地下组 织和抗日救国会的帮助。更困难的是还要将筹集到的物资安全地转运回密营。姜墨林毫不犹 豫地接受了任务,在他的带领下组成一支轻骑队,凭着他过去跑交通的基础,很快取得了群 众的支援。不到1个星期,他们就集中了100多匹棉布,近千斤棉花,还有靰鞡、胶鞋和其他 物资。然后,将部队分成运输和战斗的两个小队,他令运输队昼夜兼程,不与敌人接火,自 己则率领战斗队,一路与阻截、追击之敌撕杀,拖住敌人,保证运输。当他们回到密营时, 总指挥部的领导带着感激的心情说:“你们全胜归来,这是一个奇迹。”
    1938年8月,党组织送姜墨林去苏联学习。回国后,他单独率领小部队坚持抗日斗争。1 940年深秋,小部队转移到绥芬河大青山一带,在东宁以西的二十八道河子附近被几百名日伪 军包围。激战中,由于双方力量众寡悬殊,小分队战士大部分牺牲了,他和几名党员烧掉文 件、砸毁发报机,与敌人作殊死搏斗。为掩护几个战士突围,他带伤一直坚持战斗。敌人疯 狂地扑过来,并叫喊“捉活的”。姜墨林感到突围无望,便向自己开了枪,壮烈牺牲。年仅 1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