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王孝庭

  王孝庭,字秉先,1876年生。山东省掖县人。18岁离开西由镇,进北京东南牌楼福星斋 酱肉铺学徒。5年满徒,到后门外天宝楼酱肘铺当伙计。生活贫困,收入微薄,30岁尚没成家 ,无奈闯了“关东”。
    1909年,来到哈尔滨,巧遇原在北京卖生肉的旧友宋文治,俩人商议开办酱肉铺兼卖生 肉。1910年,肉铺在道外傅家甸东西大街路北(今靖宇街哈尔滨第四百货商店中间)开业。 宋文治内弟尹环来店当徒工后,3人合伙经营,又有“老三股”之称。操作技术、产品品种、 风味特点、经营方式、售货方法等,全仿北京古老的传统方法,取名“京都正阳楼”(以下 简称“正阳楼”),以示正宗。售货方法为小肚切成2毫米厚片;香肠不足1毫米;烤鸡全鸡 切好,按鸡的原形仰卧式,放在包装纸上。其它产品按规定,切好包装完整,再交给顾客。 用餐时打开纸包,扣在盘上,便是一道款式规整的凉盘。
    正阳楼开业初期的产品均以京式为主,主要有京式香肠、风干小肚、风干口条、风干酱 鸡、酱鸭、板鸭、老盐咸肉、青酱肉、金华火腿、烤肉(炉肉)丸子、酱鸡、熏鸡、五香酱 肉及熏酱的猪、鸡下水等品种。由于京都风味接近南味,不太适合哈尔滨人的口味,王孝庭 调整了京式香肠的配方,选用紫蔻、砂仁等开胃健脾的名贵中药,取代原配方中的“十落子 ”、“公丁香”等中药,并改变肠体,延长风干期,创造出驰名中外、别具特色的风干香肠 。他在北京风干小肚(香肚)配方基础上,加入适量绿豆淀粉、辅料和东北特产的松籽,首 创制成具有独特风味、闻名遐迩的正阳楼松仁小肚。
    正阳楼的熏制品也最为著名。所谓“熏”,就是当产品出锅后,再经过熏炉,用糖和锯 末子的烟熏制,使产品生出独特而强烈的馥香味道,增强了色、味、香。经过熏烤的肉制品 ,表面上象涂上一层防腐剂,不易腐败变质,好吃、好看、好保管。王孝庭以其独具特色的 制作,形成了以香肠、小肚、烤鸡、酱肉四大支柱产品的正阳楼风味。其产品成为当时高级 酒宴上不可缺少的名菜佳肴。且楼上设有雅座,备有绍兴酒、状元红、俄国的乍比干克、卧 牛酒,吸引了许多上层人物、商绅名流及其他食客。奉天张作霖、齐齐哈尔吴俊陞,经常派 马弁来买肉制品。吉林交涉局总办、滨江道尹李家鏊、吉林督军鲍贵卿等人,都是这里的常 客。有些人还常常往南洋和日本等地捎寄产品。
    1915年,正阳楼以2.9万元在道外北三道街路东买楼房1处,前屋做门市部,后楼下为生 产作坊。老顾客、清末秀才徐鼎臣,主动为正阳楼写匾。此匾传至今日,为哈尔滨市保存最 久的牌匾之一。
    1956年企业公私合营,王孝庭任私方经理。此后,正阳楼先后将哈尔滨市肉制品行业的 正阳斋、正云斋以及家眷铺等7家并入,厂房由原40平方米扩大到300多平方米,人员增加到 56人,还增加了绞肉机、拌馅机、灌肠机等10多台设备以及欧式红肠等新产品。产品共计30 多种,日产量高达3吨。
    王孝庭把毕生精力献给了肉制品加工事业。从建厂到1965年,共培养徒弟50多人,学成 后有的办厂或当技师,有的在齐齐哈尔、牡丹江、三岔河以及山东等地开设“正阳楼”。19 64年他最后一次下车间已是86岁高龄,还主动热情地给大家操作表演断档多年的青酱肉加工 技术。他一生刻苦钻研技术,创制出独具风格的风干香肠、松仁小肚等10种风味肉制品。这 些风味肉制品,在1956年全国食品展览会上,被评定为全国推广产品,其声誉经久不衰,深 受国内外广大消费者好评。
    1969年,王孝庭因病去世,终年93岁。生前曾任政协哈尔滨市一、二、三、四届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