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韩光甸

  韩光甸,字龙郊,号云龙。1888年生于奉天辽阳(今辽宁省辽阳市)城内东街的一个书 香世家。其祖父韩天垣是清朝进士,父辈多以教书为业。韩光甸自幼聪明好学,6岁进私塾, 在伯父、叔父影响教育下,韩光甸读了四书、五经,同时开始写楷书。清光绪二十九年(19 03年),在同宗族人的资助下,考入辽阳简易师范学校读书。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韩光甸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堂。在刘师培等著名 学者的教导下,文史之学颇有造诣,于《易经》、文字训诂尤为见长。后因族人资助不继, 于次年辍学回辽阳,在辽阳县西路模范小学校教书。教书之余,苦练书法,由楷书到行草, 特别是草书下了苦功夫。此时,韩光甸以擅长诗词书法名重辽阳县城,被誉为“辽阳才子” 。他教书10年,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学生,而自已的生活却十分困窘。因生活所迫,于1919年 到奉天(今沈阳市)第四师范学校教书。1920年,又经友人推荐,转入奉天公济平市钱号( 后改称东三省官银号)任文牍主任。但因其为人耿直,不善逢迎,到任不久即被解职。为了 谋求生计,1924年举家北迁来哈尔滨市,先后在广益中学(即现哈尔滨市第一中学)、东省 特别区女子第一中学、王道书院、中东铁路第三中学任语文教师。
    韩光甸教学认真,讲授中国古典文学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很受学生们的欢迎。在他的 影响和启发下,有的学生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如著名女作家萧红,就是韩光甸的学生。授 课之余,韩光甸除了练书法,还孜孜不倦地进行文史学研究,曾撰有《古文释义》、《史丛 探真》等专著,文稿因战乱、迁徙而佚失。
    书法是韩光甸的业余爱好,由于坚持多年,取法名家,从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是30 年代至50年代哈尔滨市有名的书法家,所作楷书和大草尤佳。
    韩光甸的楷书,从临摹颜体起步,后又旁涉欧体、柳体、魏碑,融会贯通,形成了个人 的楷书风格。三四十年代位于哈尔滨繁华街道的商家,大都以能求到韩光甸书写的牌匾为荣 。哈尔滨解放后,东北行政委员会决定筹建“东北抗日暨爱国自卫战争烈士纪念塔”,由哈 尔滨市第一任市长刘成栋主持修建工作。竣工后,刘成栋知韩光甸因病卧床,即派人专程到 韩家问候并请其题写塔名。韩光甸对此非常感动,立即下床俯案书写。16个大字写得端庄凝 重,为纪念塔增添了庄严气氛。它代表着韩光甸书法造诣的最高水平,至今为哈尔滨市市民 及书法界所崇仰。
    在诸书体中,韩光甸最擅长草书。所学草书由王羲之的《十七帖》入手,融合孙过庭《 书谱》、张旭、怀素狂草笔意,多年追求,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早在其30岁前后,应 县人之请,曾自撰自书草书楹联:“盱古衡今,我羡处士成龙,入道仙人化鹤;凭高瞩远, 南望千华耸翠,东来一水托兰。”刻在辽阳县某亭柱楹上。随后,当地登门求书者不绝,“ 辽阳才子”之称不胫而走。30年代,东北地区举行书法大展,韩光甸的作品被评为上品,获 “东北大草第二”之誊。其晚年所作草书更臻成熟,有近10米长的《四十二章经》草书横卷 传世。
    韩光甸平易近人,有求必应。不管求字者的身份高低,凡登门相求者,均一一满足。还 常应书法爱好者之请,挥毫作书,传授技法,使学习者受益非浅。
    1942年冬天,韩光甸从第一中学步行回家时,不慎跌倒将腿摔伤。经名医诊断为股骨折 断,已无法续接,遂退职回家。解放后,经刘成栋市长亲自批准,在政府的支持和友人、学 生的帮助下,开办了“私立文光补习学校”,从事社会教育。
    1956年7月,政治协商会议哈尔滨市委员会第一届二次会议增补韩光甸为市政协委员。其 后虽然腿脚不便,韩光甸还是尽可能地参加各种社会政治活动,做了一些有益于社会、有益 于人民的工作。他的《自述》诗“底事不服老?豪情转倍加。只缘看后辈,幸福正无涯。” 述出了他晚年的心境。1960年10月1日因脑溢血病逝,终年7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