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山璞
荆山璞,1892年4月生,奉天铁岭人。9岁丧母,12岁就给别人家打短工,29岁携家迁徙
到黑龙江桦南县土龙乡扛活。1947年农村实行土地改革,荆山璞分到了土地和牲畜,获得自
由和新生。
1951年春天,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发出了“多打粮食,支援国家建设”的号召。荆
山璞倍受鼓舞,更加精心种地,细心考察庄稼生长情况。有一天,偶然在“满仓金”大豆地
里,发现一棵奇异的豆苗,叶子很长,尖形,与偏豆角相似。他把这棵苗保留下来,做了记
号。在铲三遍地时,才看清那棵苗,长得精壮,柯权多,荚厚。大豆尚未全熟,这棵不寻常
的“满仓金”已荚满粒黄了。共结52个荚,其中5粒1荚1个,4粒1荚23个,3粒1荚27个,1粒
1荚1个,总计179粒。他精心地保存起来。
第二年春耕,荆山璞把这179粒大豆种子,种在玉米地里,秋天剥了11碗豆。第三年,继
续试验繁殖,秋后亩产289斤,高于同等栽培条件的“满仓金”大豆15—20%左右。
1954年,荆山璞把这批大豆种子全部献给了前进生产合作社。由集体繁殖、培育,当年
秋天获得大面积丰收。中共桦南县委为纪念他在农业选种事业上的贡献,同意原八人班村党
支部书记乔德富的提议,将这个大豆新品种命名为“荆山璞大豆”。这一年他参加了全县劳
模大会,受到奖励。荆山璞也随着“荆山璞大豆”在省内外的推广种植而名扬全国,受到了
政府和人民的重视和尊敬,荣获了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及合江地区农民选种家的光荣
称号。1958年受到国家科委的奖励,出席了全国农业积极分子大会和中国科协第一次代表大
会。同时被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聘为名誉研究员。
60年代以后,花甲之年的荆山璞仍不
遗余力地从事小麦新品种一号和高梁新品种“九头鸟”的试验培育工作。
1966年,荆山璞长眠在他奋斗不息的“荆山璞大豆”诞生地桦南土龙乡,终年74岁。
荆山璞大豆的重要价值,远超过了它的本身,尖叶形的“荆山璞大豆”,在荆山璞逝世
几年后,被科研部门作为良种繁育亲本,又培育出合丰5号、合丰22号等一系列大豆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