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刘泽荣

  刘泽荣,又名刘绍周。广东高要人,1892年生于广州。清朝末年,随同父母前往俄国高 加索的巴统地方定居。1909年于巴统中学毕业后,考入俄国首都彼得堡综合大学物理系。19 14年毕业后担任一段中学数学教员。1916年秋,又入彼得堡工业大学建筑工程系深造。其间 ,目睹了旅俄华工的悲惨遭遇,决心为华工做些事情。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为了使旅俄华工得到生存,曾联络留俄中国学生刘文、张永奎 、朱绍阳等向俄国临时政府递交了申请书,呼吁给予贫困的华工以救济。同年4月18日,他联 络留学生、华侨成立“中华旅俄华侨联合会”,被推选为会长。并以“中华旅俄华侨联合会 ”的名义再次向俄国临时政府提出申请。终获拨款7000卢布,作为暂时供应华工伙食和医药 费。十月革命后,经他与苏维埃政府协商同意,截至1918年俄国东部发生内战铁路被破坏时 ,共遣送数千名华工回国。
    1918年底,中华驻俄联合会改名为“驻俄华工联合会”,刘泽荣担任该会会长。由于当 时中国驻俄公使刘镜人已回国,苏维埃政府外交部正式确认驻俄华工联合会有权负责保护驻 俄华工的利益。因为有许多中国工人参加了红军,刘泽荣受苏维埃政府和军事当局的委托, 创办了《驻俄华工大同报》,送给红军中的中国战士和华工阅读。
    1919年3月2日,列宁在莫斯科主持召开了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刘泽荣和张永奎被 邀请列席会议。刘泽荣在会上作了发言。这次会后,刘泽荣曾一度被吸收参加共产国际执行 委员会的工作。接着,他又于1920年7月19日列席了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会后,他还参 加了共产国际殖民地委员会工作,为19个委员之一。
    这期间,刘泽荣曾3次受到列宁的接见。
    1920年11月18日,刘泽荣辞掉驻俄华工联合会会长职务,携家眷随北京政府派去的谈判 代表团回国。到了满洲里,地方当局盘查过激党甚严,刘泽荣被认为是“红党”,幸有一同 归的中国代表团替他说情,才平安入境。他原计划去北京,但因北京政府与奉天当局拟以过 激党的罪名逮捕他,遂留居哈尔滨。
    在哈尔滨,他先在铁路交涉局和东省特别区做了一段翻译。以后又到中东铁路公司监事 会工作,曾任监事会监事。
    1921年,刘泽荣被推选为哈尔滨市公议会议员。市公议会是沙俄时期的殖民机构,十月 革命时仍为白俄分子把持。虽增添了一些中国议员,但仍占少数。在67名议员中,中国人只 有18人,刘泽荣当上议员后,曾联络其他中国议员同白俄分子展开了多次斗争。
    1923年1月20日,在哈尔滨市公议会例会上,刘泽荣、傅羲年等以华籍议员和董事名额太 少,提出增加中国议员名额议案,但由于白俄把持议会,议案未能通过。他满腔义愤,与全 体中国议员一起罢会退席,并发表声明以示抗议。
    1926年3月23日,市公议会召开第78次例会,刘泽荣联合华籍议员,在会上提出改用中文 的议案,结果又被否决。他立即联名申请东省特别区市政管理局,要求改组哈尔滨市公议会 。他在呈文中写道:“窃以市公议会沿用俄国语言文字前后达10余年之久,市民感受痛苦既 深且重……。今竟在本国土之内不能使用本国语言文字,世界各国无此恶例……此之成为独 立国家、自决民族之耻辱。”
    刘泽荣的立场,得到了各界人士的支持,商界头面人物张廷阁等也相机呈请东省特别区 行政长官公署,要求立即收回市政权。在各界的强烈要求下,东省特别区市政管理局于1926 年3月30日,宣布解散俄国人把持的市公议会。4月1日,哈尔滨市自治临时委员会成立,同时 还成立市监察委员会,刘泽荣担任首届监察委员会委员长。1929年至1931年,他作为以莫德 惠为首的中国代表团成员,三次参与赴苏联交涉中东铁路问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刘泽荣辞掉中东铁路公司监事会监事长的职务,结束了在 哈尔滨10年的工作和生活,去北平居住,开始了教育生涯。先后在东北大学、北平大学法商 学院以及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40年6月,随同国民党政府驻苏大使邵力子前往苏联担任参赞 。1945年初从苏联回国后,改派新疆工作,任国民党政府外交部驻新疆特派员。1949年9月, 他积极支持和动员国民党将领陶峙岳举行起义,为新疆的和平解放做出了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新疆临时外交办事处处长。以后被调到国家外交部工作,先 后任条约委员会委员、外交部顾问等职。他还曾担任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著有《俄汉大辞 典》。1956年,他64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70年7月18日于北京逝世,终年7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