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石增荣

  石增荣,字欣叔。1897年9月生,奉天辽阳(今辽宁省辽阳市)人。幼年丧父,家境清贫 。小学只读几年即辍学,不得不为日本铁路职员当仆人,带孩子。但他聪慧过人,有过目成 诵之才。晚间暇时便借月光读书。这种好学精神感动了一位日本国人,把他送到日本就读。 1914年回国,以优异成绩考入奉天南满医学堂公费生,1920年毕业留校。1923年留学日本, 于京都帝国大学医学部专攻眼科。在市川清教授指导下,从事白内障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 留学4年,先后发表了《正常人水晶体的理化研究》、《老年眼病患者血液中类脂质含量的研 究》、《眼房水和玻璃体内脂肪含量的研究》等14篇论文。
    1926年由日本文部省授予医学博士学位,被接纳为日本眼科学会会员。
    1927年回国,任南满医学堂附属医院眼科医师、吉长铁路医院院长兼眼科主任等职。19 28年携眷来哈,任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眼科教授。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因不满日本 人的歧视与排挤,多次拒绝公立医院日籍主事人的高薪聘请,于1931年创建了明明眼科诊所 ;同时倡导成立哈尔滨眼科研究会。
    石增荣的寡母中年失明。因此,他对贫困的眼病患者极为同情。在开业行医中,以实施 普及医疗为办院宗旨,竭尽全力为平民医治眼病。对一些无力就医,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 或减免医疗费用,或施以救济,有的收养。有一无家的叶某,治愈眼疾后被留在诊所工作, 帮助他建立起家庭,解决了生计问题。为了救治更多的病人,多次派助手到小城镇和农村施 诊,尤其注意为中小学生防治眼病。石增荣高超的医术、仁德的医风,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 信任。他和他的明明眼科医院,在东北享有很高的声誉。在逝世后多年,还不时有人慕名来 哈尔滨求医。
    1945年“八·一五”日本投降后,石增荣参加革命工作,为中国医科大学第二分校附属 医院眼科博士。1949年改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科主任。此后,停办了私人明明眼科 诊所。为扩大盲人治疗范围,在缺乏资料和设备的情况下,克服各种困难,于1949年成功地 开辟了角膜移植手术。为推广这一先进医术,多次到哈尔滨市内几所大医院和兄弟省、市作 示范表演。1953年拍成“角膜移植”科教片,在全国放映。其后又成功地开展了腮腺管移植 手术。1954年应邀参加波兰眼科国际学术会议,归国途中到苏联进行参观访问。晚年又攻读 俄文,介绍苏联有关青光眼的防治以及巴甫洛夫学说在眼科应用的文章。
    从1950年起,倡导眼科医生到农村去防盲治盲、防治沙眼工作。他以身作则,认真贯彻 预防为主的医疗方针,经常用白求恩“让病人叩门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的话,教育学 生。利用假期和农闲季节,组织防盲医疗队,到广大农村、林区、矿山去,为群众防治眼病 。开办各种形式的防盲讲习班,为基层培养眼病防治人员。1958年带领学生,到兰西县开展 防盲试点工作。
    同年9月,中央卫生部为推广这一经验,在哈尔滨市召开了全国防治沙眼现场会议。来自 全国的眼科专家和各省、市卫生部门的领导干部,到兰西进行了现场参观访问。会议制定了 全国防治沙眼规划,《健康报》为此发了社论。1959年,黑龙江省成立了省沙眼防治所,聘 石增荣博士为所长。由于他多年的倡导和努力,到国庆十周年前夕,全省各级防盲医疗队在 各地累计治疗盲人70万,半数复明,全省沙眼患病率逐年下降。
    在防盲工作中,经过认真调查研究,他认为当时在国内外通用的以视力0.02以下为盲的 标准,并不适合中国国情,也不适合生产发展的需要,极力主张以0.06以下做为标准,这与 现行的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标准(0.05以下)十分接近。此外,在对盲人的分析统计方法、 失明原因的判定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观点,从而为在全国制定统一的分析方法提供了依据 。1964年受全国眼科学会的委托,他编写了《中国眼科全书》的预防眼科篇。
    1972年,石增荣不顾健康状况的恶化和75岁高龄,带领防盲医疗队到尚志县开展工作, 并为重建眼病防治所而奔走。1976年,在病重期间,还叮嘱前来看望他的学生:“一定要把 防盲工作搞下去。”1976年2月8日病逝于哈尔滨,终年79岁。
    石增荣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连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华医学 杂志编委。历任黑龙江省政府委员会委员、省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中华眼科学会委员。多 次被评为院、校和省、市各级优秀教师、人民功臣、劳动模范。为了中国眼科医疗事业的发 展,为了解除盲人的疾苦,石增荣博士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誉为我国防盲事 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