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濯华
赵濯华,1900年1月14日出生于吉林省宾州(今黑龙江省宾县)一个农民家庭。9岁时读
私塾,16岁入新学馆。1918年,入哈尔滨私立东华中学。当时的校长邓洁民是其同乡,在邓
校长的帮助教育下,他的思想、学业有很大进步。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赵濯华与东华中学的同学们积极响应并投入反帝反封建
的爱国运动。1920年,中学结业,在宾县县立模范小学校作庶务员。他一面工作,一面补习
功课,准备去北京考大学。
1921年,他与同学刘品章相约到北京,考入北京平民大学新闻系。因花费甚多,他以课
余做零工的收入,补助学习和生活费用。不料家兄被土匪绑票,为筹措赎金,变卖了家产,
并借了债,家中不能再供他读书了,只好停学回家。
1923年,进入北京警官高等学校学习。毕业后谋不到职业,在家乡从事农业劳动。1928
年,经朋友介绍,他在河北省抚宁县当了区警察官,以后又到兴城县任区警官。
1928年12月,东北易帜后,他为了改变家乡的面貌,倡导三民主义,辞掉了兴城县的警
官职务,回到家乡“办自治”。1929年,考入吉林省地方自治人员训练所,毕业后,任宾县
第四区(满井)自治区公所区长。在职期间,他致力于普及教育,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禁
吸鸦片,并试行初级政权普选等工作。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参加组织抗日活动。1931年9月22日,会同谭喜(字
启东)、邓秀琳、刘斌、赵再田、刘哲民、马志清等7人,成立东北抗日义勇军军事委员会,
组织抗日义勇军2000多人,赵濯华为司令。后与吉林自卫军右路总指挥冯占海部会合,改编
为右路第三支队,赵濯华任支队司令。1932年6月,吉林自卫军进攻哈尔滨失利后,队伍大部
溃散。在抗日局势急转直下的情况下,赵濯华与共产党组织取得联系。10月,他与从关内来
哈尔滨联络支援义勇军的中共党员李向之一起到北平,向各救亡团体说明义勇军状况,要求
给予援助,为抗日救国奔走。1933年7月,赵濯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3年夏,中共北方局决定派人到吉林省,联络和组织那里的抗日武装。赵濯华被派到
李杜所属的吉林自卫军余部进行工作。8月份,赵濯华与中共虎林、饶河、抚远县委取得联系
,在他们的帮助下,被引荐到吉林救国军司令高玉山部,并被委以第一旅参谋处长。从此,
赵濯华便在乌苏里江与松花江之间的三角地带,团结各种爱国武装力量,展开了抗日斗争。
1935年1月,成立了中共“东北特别支部”,李向之任书记,赵濯华和张希尧任委员。5
月,李向之被捕,赵濯华任书记。1936年春,彭真(中共中央北方局负责人之一)指示,将
“东北特支”改为“中共北方局东北特别工作委员会”,苏梅任书记,赵濯华任组织部长,
张希尧任群运部长。赵濯华的家曾是“东特”的机关所在地,苏梅经常与他住在一起。他们
根据上级部署,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发展组织,宣传党的政策,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支援东北军民的抗日斗争。
1936年,“双十二事变”后,许多抗日群众团体亟待联合起来,按照北方局的指示,“
东特”成立了群众工作委员会,以苏梅、赵濯华、张希尧、陈大凡、汪之力、于毅夫、张克
威等为成员,建立了“东北旅平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简称“东联”,赵濯华负责党团工
作。
1937年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赵濯华接受北方局的任务,做国民党将领石友三的统战工
作。经霍占一(他在哈尔滨读中学时的老师)介绍,在北平吉林会馆认识了石友三。石给他
一个秘书头衔。当时,石友三的3个秘书都是中共党员,于是组成一个党小组,由赵濯华负责
。他们的任务是:掌握石友三及其部队动向,争取部队的进步力量,促其走团结抗日之路。
1938年4月,石友三率十军团开赴山东,表示愿与八路军共同合作抗日。7月,在山东召
开了龙亭会议,山东境内的各种抗日武装力量的代表百余人参加了会议。赵濯华任会议秘书
长。由于中共的努力,共同议定:成立联合参谋部,由石友三的参谋长王清翰和八路军四支
队长廖容标负责;成立民运指挥部,由赵濯华任部长,隶属于石友三部的政治部,负责石友
三管区的工作。1939年春,由于石友三反对和排斥中共,与石友三部统战关系破裂,赵濯华
撤出,到冀中军区政治部任敌工部长。
1942年,在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成立了东北工作委员会,由赵濯华负责。任务是在滦河
以东山海关附近一带打破敌人长城的封锁钱,配合地方党和武装扩大解放区,牵制敌人,为
反攻争取时间。8月,赵濯华带领几名工作人员,在辽东地区设情报站,并设有电台沟通与晋
察冀根据地联络。
1943年春天开始,日本侵略军对辽西、热河南部长城内外进行大扫荡。这时,赵濯华和
几个同志在临抚地区活动。他心脏病复发,又发起高烧,经常晕倒。在群众的帮助下,于昌
黎北山的五峰岭找到了曾克林带领的部队,由部队派医生为他治病。在患病期间仍然与驻山
海关日军进行了机智的斗争,粉碎了敌人的阴谋。日伪当局通令,以赏金1万元、委任县长的
赏格,捉拿赵濯华。
1944年春节后,因医药短缺,赵濯华不得不转入地下疗养。经过休养治疗,他病情逐渐
好转。
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时,赵濯华正在晋察冀边区党校学习。由于形势变化
,中央指示党校立即结业,学员被派往东北接受新任务。他带领十几名干部急驰沈阳。当时
,东北局领导人彭真接见了他们。赵被指派为沈阳市公安局长。
中国共产党接管沈阳地区后,国民党的各种组织还在沈阳活动。赵濯华身为公安局长,
就成为国民党暗杀的主要对象之一。他坐汽车外出常遭袭击,他住的公安局大楼里,夜间常
有人打黑枪,只好不断变换住处。赵濯华就任沈阳市公安局长一个多月后,调任辽宁省公安
处长。
1945年12月20日,沈阳市和平区发生暴动。平定后,中共中央东北局等党政领导机关撤
出沈阳。组织上任命赵濯华为本溪市公安局长,兼管沈阳市的公安工作。赵濯华还曾作为辽
宁省政府主席张学思的代表同国民党接收人员在苏家屯进行谈判,但没达成任何协议。
1946年3月,赵濯华奉调到哈尔滨,任东北行政委员会所属贸易公司副总经理。1947年,
成立东北纺织工业局,赵濯华任局长。
1948年4月,赵濯华被调到辽东财经办事处,任副主任。11月2日沈阳解放后,东北工业
部成立,他任轻工业局局长。在此期间,他坚决执行上级有关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指示,建立
了企业管理委员会制度。千方百计调动职工积极性,克服战争对生产的破坏,为支援前线与
解决民需做出了贡献。
1953年,东北轻工业局撤销,赵濯华和全局200多名干部调到北京,并入国家轻工业部,
任造纸局局长、部党组成员。他认真贯彻政务院指示,主张既抓生产又抓原料和机械设备。
由于他坚持正确意见遭到不公正的处理,1955年1月被撤职。1957年,被派往天津筹建造纸学
院。
1958年,赵濯华回到轻工业部任科学研究设计院院长兼党委书记。1959年反右倾运动中
,被作为“反党宗派集团”主要成员,下放到大连玻璃厂工作。
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又遭受严重迫害。1968年6月,他被关进大连岭南监狱,1972年
11月出狱。
赵濯华为人正派,胸怀坦荡,从不趋炎附势,在逆境中他常说的一句话:“真金不怕火
炼,是非自有公论。”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经中共中央和中纪委批准,辽宁省和轻工业部对赵濯华的冤案
进行了平反昭雪。1978年10月21日,中共辽宁省委召开了有近3万人参加的大会,对所谓“‘
东北帮’叛党投敌反革命集团”案彻底平反,为遭受打击的90名党政军领导干部和知名爱国
人士,恢复名誉。赵濯华就是这90人黑名单中的第7个。
平反后根据他的请求,辽宁省任命他为省政协副主席。
新的工作开始后,赵濯华仍然保持艰苦朴素、联系群众的好作风,为开创统一战线工作
的新局面做出了贡献。1983年12月2日病逝,终年8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