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于毅夫

  于毅夫,原名于成泽,笔名洪波、逸凡。1903年5月9日出生于吉林双城堡(今黑龙江省 双城县)。幼年随家徙居肇东、依安、海伦等地,7岁至13岁在海伦县读私塾和小学。
    1917年,于毅夫考入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期间,受当时的周恩来、马骏等人的影响,积 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1920年春,考入上海同济大学预科读书,因参加学潮被开除。 1921年先后就读于北京平民大学和汇文大学,结识著名文学家许地山,受他的影响,立下从 事文学的志愿。1924年入燕京大学历史系,先后和焦菊隐、姜公伟、刘德元、张放、孙席珍 等人创办《燕大周刊》、《京报副刊》,并组成“绿波社”文艺团体,开始文学写作活动。 曾在《晨报副刊》、《语丝》、《小说月报》、《现代评论》等刊物上发表大量诗歌、小说 、散文和一些政论文章,颇有名气。他与徐志摩、王统照相友善,参加中国文艺革命团体“ 中国文学研究会”。
    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全国相继掀起抗议运动。于毅夫以燕京大学学生领袖 的身份,积极参加这场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翌年,北京学生为抗议帝国主义入侵,举行“ 三·一八”示威游行,于毅夫不畏强暴,走在燕大队伍的前列。示威游行的学生冲击狮子胡 同的段棋瑞政府,遭到军阀政府开枪镇压,他不顾个人安危,拼死抢救受伤同学。1927年5月 ,同几个进步同学南下武汉,参加北伐军,后经同学介绍从武汉去郑州,在冯玉祥的国民军 政治部任编辑股长。后来冯玉祥参与蒋介石的清党活动使他不满,1927年7月底脱离冯部回到 北京,在民国大学担任校刊总编辑和图书馆长。1928年春,蒋介石击败张作霖,奉军撤回东 北,他随军撤至沈阳。
    1928年7月,应黑龙江省教育厅长潘景武的邀请,赴齐齐哈尔任省立第一中学校长。当时 正值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修筑满蒙五条铁路,江省掀起反对日本筑路的群众运动。于毅夫联合 齐齐哈尔各校校长组织护路后援会,并担任会长。寒假期间率领学生护路请愿团赴南京向国 民党政府请愿。
    1929年春,于毅夫辞去黑龙江省立一中校长的职务,去北平参加“东北 学会”,并在《华北日报》发表文章进行反日活动。此后,他赋闲在家读了大量社会科学书 籍。
    1930年11月,于毅夫去天津,在东北军张学铭(兼天津市公安局长)处当秘书。翌年发 生了“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他不满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 日救国主张。
    1933年初,于毅夫在北平同共产党员燕大同学张放(刘建中)接近,并被吸收参加国际 军事情报工作。经张学铭推荐任国民党北平军分会参事,以此职业为掩护,继续进行军事情 报工作。他从东北军高级司令部得到国民党军委调动东北军“围剿”鄂豫红区的军事部署地 图,通过情报系统转交中国工农红军,受到嘉奖。他还把国民党逮捕共产党地下组织负责人 的名单转送韩幽桐,并帮助她迅速转移,使地下党组织避免了损失。
    1933年“九·一八”事变两周年时,于毅夫在北平同东北军文职人员阎宝航、高崇民等 人组织“复东会”,积极开展东北救亡运动。此事引起国民党特务的注意,张学良“出洋” 归来,蒋介石强迫张学良取缔“复东会”。后经妥协,“复东会”同复兴社合并组成“四维 学会”。由于东北军同国民党特务的矛盾,不久,“四维学会”分裂。
    1936年7月,由李向之、赵作华介绍,于毅夫在北平大雅宝胡同41号加入中国共产党。担 任中共北平特别支部宣传委员,编辑出版《东北之光》,开展广泛的抗日宣传。1936年9月, 日本军举行进攻北平演习,他在邹韬奋主编的《生活期刊》上发表文章,揭露日本帝国主义 扩大侵略的阴谋。同时写信给西安的张学良,告知华北危机形势。不久应张学良邀请去西安 ,他建议张学良坚决联共抗日,做民族英雄。同年秋,在共产党领导下,东北人民抗日会等 13团体合组为“东北人民抗日联合会”(东联)。10月,绥远战起,“东联”派于毅夫等去 绥远傅作义部进行慰问。西安事变之后,于毅夫同王卓然、田雨时等东北著名人士在北平组 织“图存学会”,并架设电台和西安通电,用密码电报反映北平形势,声援张学良、杨虎城 的斗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曾发动签名运动,要求停止内战,对日抗战,实行民主政治 ,由于毅夫携带姜绍虞等1700余人的东北人民签名,向国民党三中全会请愿。
    美国著名进步记者斯诺从陕北回到北平,于毅夫组织东北人士观看斯诺从陕北红区拍摄 的电影,听取斯诺的报告。1937年初,刘澜波带着周恩来的指示来北平,组织东北人士的抗 日活动。于毅夫同高崇民等人商定,筹备成立统一的东北救亡团体,并负责起草纲领。同年 6月,召开“东北救亡总会”(简称“东总”)成立大会,被选为该会常委,宣传部长。中共 中央指定他为“东总”党组的成员,1938年开始任该会的党组书记。他活跃在东北人士和各 界救亡团体之间,为发展抗日统一战线作出很大贡献。
    1931年“七·七”事变发生后,于毅夫不避危险,两次化装赴卢沟桥调查,慰问将士, 写文章揭露日军的暴行和扩大侵略的阴谋。北平被日军占领后,他代表“东总”前去济南组 成分会。年底去武汉继续担任“东总”领导工作,直接在中共中央华中局周恩来、董必武领 导下进行活动。1938年4月创办和主编《反攻》,同年10月撤到重庆后,又以“东总”负责人 的身份参加沈钧儒救国会和民主促进会活动,成为这些组织的重要成员,开展爱国民主运动 。
    1941年初,国民党制造了皖南事变,准备在国民党统治区逮捕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其 中包括于毅夫。按照党的指示,他乔装商人秘密离开重庆,经昆明乘飞机去香港。在廖承志 领导下,继续以“东总”负责人身份开展统战工作。12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太平洋战争, 当即占领九龙和香港,他冒极大危险,组织在香港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文艺工作者撤退,用小 舢板偷渡出一大批人,保护了党的干部和文化工作者。
    1942年7月,于毅夫去上海工作。在潘汉年领导下以《中国周刊》编辑为掩护,搞情报工 作。1943年4月,依据周恩来的指示,于毅夫进入淮南解放区,准备去华北,但被华中局留下 。陈毅、饶漱石分配他担任新华社华中分社总编辑,同范长江一起主管新闻宣传工作。1944 年又改任新四军情报部部长。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于毅夫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率领少数干部、 战士及家属,从淮阴启程回东北开辟工作,经沈阳时由中共中央东北局任命为嫩江省主席。 11月5日到达齐齐哈尔,11月15日主持成立嫩江省人民政府,开始创建西满根据地的工作。他 经常深入群众,宣传党的政策,讲解建立民主政权的重要性;亲自起草《告全省父老兄弟书 》,宣传建立新政权的宗旨,动员人民支持新政权,参加新政权,建设新政权。于毅夫也因 此受到嫩江各界人民的爱戴和拥护。国民党特务勾结汉奸,对他多次进行武装谋杀。他不避 危险,带领干部深入广大农村发动群众,经过剿匪、土改运动,消灭了国民党土匪武装,支 援了解放战争,巩固了解放区。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于毅夫以东 北解放区代表身份参加了会议,归来后任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主席。
    1952年11月,于毅夫奉调离开黑龙江省到中共中央统战部任副部长,协助李维汉做统战 工作。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他被选为代表出席了会议。1956年 他被选为黑龙江省党代表,参加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958年6月,于毅夫响应中共中央 关于干部下放锻炼的号召,经毛泽东批准到吉林省永吉县任县委第一书记。在“大跃进”的 两年间,于毅夫深入农村第一线,亲自领导农业生产和各项农村政策的实施。1960年于毅夫 被选为中共吉林省委书记处书记,继续分管农业,对在全省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 提高”八字方针,恢复农业生产,作出很大贡献。1964年底,于毅夫积劳成疾,不能再担负 繁重的工作,而改任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正在疗养中的于毅夫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被捕监 禁7年,身心受到极大摧残,但他仍坚贞不屈,极力保护同志。1975年获释后身体极度衰弱, 一面接受医治,一面仍然做力所能及的工作。“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和吉林省政协副主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于毅夫感奋不已,写信给邓小平、陈云表示 坚决拥护党的正确路线,并为营救张学良、统一祖国大业献计献策。
    1979年春,于毅夫病情恶化,瘫痪不起。1982年6月11日在长春逝世,终年7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