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枫
林枫,名郑永孝,又名郑伯樵、郑凌风、林硕石。祖籍山东省海阳县。1906年9月30日生
于双龙城(今黑龙江省望奎县)。7岁拜家叔郑元臣为师,入私塾读书。1919年夏考入望奎县
高等小学校高级班,1923年赴天津考入南开中学。
在南开中学,林枫开始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经常阅读《小说月报》、《语丝》、《向
导》、《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并曾在校刊上发表题为《我们不能坐视》的文章,抨击帝国
主义和封建势力,向同学宣传进步思想,后被选为校刊编辑和学生会会长。1924年12月,以
学生会名义组织同学去天津港欢迎孙中山北上和宣传《北上宣言》。1925年“五卅惨案”发
生,组织领导同学上街讲演,游行示威,带头冲破军警阻拦,向日本领事馆递交抗议书,反
对日本帝国主义杀害中国工人、学生的罪行。在中共地下组织的指导和帮助下,林枫积极参
加各种革命活动,大力声援北伐革命。1927年3月,经在南开中学任教的范文澜介绍加入中国
共产党。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天津党组织被破坏,林枫一度失掉与组织的联系。5月,暂回家乡
望奎。在家乡的20多天里,他向亲友邻里讲述革命形势,宣传革命思想,还把一些进步书刊
送给少年时的同学传阅。以后为寻找组织关系,他独自赴江苏东海中学办学,领导学生进行
反日反蒋活动。1929年夏,考入北平大学工学院,改名郑凌风。次年恢复组织关系,不久担
任中共北平大学工学院党支部书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作为北平学生南下示威
团中共党团5名成员之一,带领北平学生南下示威团赴南京向国民党政府请愿。他们联合各地
学生,在南京举行示威游行,捣毁国民党中央党部、外交部和《中央日报》社等处,要求蒋
介石联合广大民众,出兵对日作战。1932年担任河北省反帝大同盟中共党团书记,领导爱国
群众抗日救亡运动。同年7月赴上海参加全国反帝大同盟代表会筹备会。11月任中共北平市委
组织部长,不久改任中共北平市委书记兼组织部长,参加组织为李大钊送葬的群众性活动,
在社会上产生重大影响。北平市委遭到敌人严重破坏后,在群众掩护下,辗转到江苏、山东
、山西、河北等地坚持革命斗争。1935年“一二·九”学生运动爆发后,继任北平市委书记
,组织领导“一二·一六”反对“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的更大规模的游行示威,使学生爱
国运动向深广发展。同时,在组织学生南下宣传、建立民族解放先锋队、决定北平学生复课
等重大决策中,都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1936年3月调任中共天津市委书记,亲自领导了天津
爱国群众和学生反对日本侵略的“五·二八”反帝运动。5月担任中共中央驻北方代表刘少奇
的秘书。在刘少奇领导下,林枫在开展华北抗日群众运动,肃清王明“左”倾错误的影响,
保护党的有生力量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1937年9月,林枫任中共山西省工委副书记。10月任中共山西省委书记。不久,兼任中共
北方局组织部长。在形势复杂、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吸收和调配党内外大批干部,使这些干
部在抗日斗争中,各尽所长,发挥了积极作用。1938年5月,任中共晋西南区党委书记。同年
冬,一一五师主力东进后,兼一一五师晋西支队政委。在领导晋西南人民抗日斗争的同时,
有力地回击阎锡山向共产党的进攻。1939年12月,在阎锡山发动晋西事变,形势处于危急之
时,带领全区军民,同阎锡山投降反共反人民的行动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1940年1月,晋西
南、晋西北区党委合并,成立晋西区党委,任书记。1942年8月,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成立,关
向应任书记,林枫任副书记,在关向应养病期间代理书记,并兼晋绥军区政委。在建立晋西
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中,林枫作出突出的贡献,受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充分肯定和表扬。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林枫奉中央电令,率领中央干部团以及晋绥干部和
部队千余人,9月22日由晋绥边区兴县出发,10月23日经过长途跋涉到达沈阳。林枫到东北后
,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组织部长。他一方面以主要精力筹备召开东北人民代表会议,准
备成立东北人民自治政府;一方面协同彭真安排和分配由关内入东北的干部1.1万多人,到
各地开展工作。他出色的工作业绩,受到东北局领导的高度赞赏。1946年1月,东北局决定辽
北省与吉林省合并,林枫任吉辽省委书记,吉辽军区政委。在此期间,苏联红军决定从沈阳
等各大城市北撤回国。“东总”作战任务要求以吉辽军区为主,夺取长春。林枫在磐石主持
部署攻打长春的作战方案,亲自到长春东郊前线视察,并担任攻城政委。同年4月14日下午2
时开始,经过5天4夜激战,全歼长春守敌,生俘长春卫戍司令陈家祯中将以下1.4万多人(
其中包括国民党吉林省代理省主席王滨华、长春市市长赵君迈),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和各
种军用物资以及大量法币等。5月初,东北局决定长春市划归东北局直接领导,林枫任长春市
委书记。1946年8月,在哈尔滨主持召开东北各省联席会议,通过东北各省市民主政府共同施
政纲领,成立东北各省市行政联合办事处(以后改称为东北行政委员会),他被推举为东北
行政委员会主席。在中共中央东北局领导下,经过他周密的组织,迅速将大批干部分配到东
北各省和有关部门,为建立东北根据地作出了贡献。在东北地区进行土地改革、加强城市工
作等方面,他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制定的正确方针,深入调查研究,注意解决工作中出现
的问题。当发现土改工作中出现侵犯中农利益、侵犯城镇工商业的偏差时,当即指示干部及
时纠正,批评某些地方片面强调的“贫雇农说了算”、“贫雇农打江山坐江山”的错误口号
。他还亲自到牡丹江、安达、昂昂溪、绥化、佳木斯等地调查研究,复查土改情况。1947年
秋,呼兰县农民结队冲进县城挖浮财。他得知后,马上派工作组配合松江省检查处理,说服
纠正。对于一些地方出现的“左”的倾向,根据中央的土改政策,及时地进行纠正。在整个
东北解放战争期间,对清除日伪残余,建立革命政权,进行土地改革,发展生产,团结各阶
层人士,支援全国解放战争等各项工作,都发挥重要的领导作用。
1949年8月,东北人民政府成立,林枫当选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1952年秋,高岗调中央
工作后,他被提任东北局第一副书记和东北人民政府第一副主席。他主管东北人民政府工作
期间,在抗美援朝支前工作,在东北地区的农业互助运动,在恢复和发展生产及文教、司法
、民政等项工作中,都倾注大量心血,取得突出的成就。在农业生产上,提出大面积推广使
用改良农具,要重视国营农场的建设和示范作用。为防治东北西部地区的风沙问题,他主持
大面积植树造林,营造防护林带工作。为防治辽宁的浑河、太子河水患,他提出在浑河流域
建“大伙房”水库。水库建成,为灌溉、防洪、提供工业用水等方面做出巨大贡献。在教育
工作上,他重视正规化教育,培养各种等级专门人才。1954年冬调中央工作,先后担任中共
中央副秘书长,国务院文教办公室主任,中共中央东北地区工作部部长,中共中央高级党校
党委书记、校长,当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他在各个领导岗位上,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
设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深受党和人民的赞誉。
“文化大革命”中,林枫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残酷迫害,身心受到极大摧残,于
1977年9月29日与世长辞。终年7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