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季愚
王季愚,女,笔名西冷、季子。今四川省安岳人,1908年农历二月十六日生。父亲是村
学校长,热心支持女儿读书。1919年起,王季愚先后入私塾和小学读书。1925年考入成都四
川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正值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她在进步思想影响下,开始了解“五四
”新文化运动和俄国十月革命以及妇女解放的道理。
1929年,王季愚女师毕业后只身赴北平,寻求新的生活道路。翌年,考入国立北平大学
法商学院俄文班预科,想以后去苏联深造。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她立即投身于轰
轰烈烈的民族救亡运动之中。1932年秋,她俄文专业结业,入法商学院经济系继续学习。19
32年8月,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同时参加了“中国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北平分盟”,在中共
地下党领导下,参加抗日救亡工作。
1933年,日军进攻榆关(山海关),国民党政府继续采取不抵抗政策,北平白色恐怖日
益猖獗。5月,王季愚被迫离开北平,辗转到上海,投入到上海文艺界的救亡运动。1935年秋
至1937年夏,她先后在正风中学教书,并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上海青年妇女俱乐部”、
“上海妇女界难民救济会”等团体,宣传党的政策,为抗日战士募集冬衣,输送医务人员等
。
1936年,王季愚参加上海作家协会。是年,上海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了她翻译的高尔基
的名著《在人间》。此外,她还在《上海妇女》杂志上发表《苏联内战中的女骑兵》、《蔡
特金的一生》、《纪念诗人普希金》等译著及有关中国妇女解放问题的文章,达30余篇。这
期间,她还帮助一些从事文学翻译的女青年与鲁迅、许广平等取得联系,安排出版翻译事宜
。
1938年至1940年,她在上海私立新生女中教书,并参加共产党领导的上海妇女社,与许
广平等一起出版《上海妇女》(半月刊),任编委。1939年1月参加中国共产党。王季愚在上
海期间,工作非常繁忙,生活十分艰苦,在百忙中还得挤出时间为商务印书馆标点二十四史
,以每万字四角钱的报酬,贴补生活之不足。
1940年8月,已被日本特务机关列入“黑名单”的王季愚,奉命离开上海,只身带着两个
幼儿,途径香港、广东、广西,于1941年10月初到达重庆。不久,又在周恩来、邓颖超亲切
关怀和安排下,于同年10月抵达延安,分配到鲁迅艺术学院编译室做翻译与研究工作。在延
安期间,王季愚参加了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受到了深刻教育和锻炼。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中共中央决定调遣部分军政干部开赴东北地区工作,
王季愚被编入基干大队,10月动身,次年1月到达辽宁。由于战争形势的变化,大队转移至吉
林省的梅河口、海龙两地,王季愚被任命为海龙县委宣传部长。6月,王季愚又被调去佳木斯
东北大学,任文学院副院长。
1946年11月7日,延安外国语学校俄文队在哈尔滨复校,改名为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附
设外国语学校。参谋长刘亚楼兼校长。12月,由于战争局势紧张,学校临时迁佳木斯。这时
,王季愚被调去该校任政治处主任兼代理副校长。1947年7月,学校迁回哈尔滨(1948年改为
外国语专门学校),王季愚继续任副校长、总支书记、校长。从此,王季愚和外语教育结下
了不解之缘,在这条战绩上奋斗30余年。
1949年春,中共中央对加快外语人才培养的重要批示下达后,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承
担了更加繁重的任务。周恩来副主席于是年8月和1950年2月,先后在北京、哈尔滨两次接见
王季愚长谈,大至方针政策,小至日常生活、文体活动,都一一作了指示,给予王季愚极大
的鼓舞和力量。王季愚后来回忆这件事时曾写道:“总理那语重心长的教导,那亲切慈祥的
声音,一直鼓励着我为我国的外语教育事业多做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季愚继续任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校长、党委书记。1955年
,学校改为哈尔滨外国语学院,王季愚任院长、党委书记,直至1958年。这期间,王季愚连
续4次被选为中共哈尔滨市委委员。还曾被选为黑龙江省人大代表。
王季愚不负党和国家的重托,12年来,殚精竭力,开拓进取,成绩卓著。她把最早只有
十几个人的短训班式干部学校,建设成一个具有现代化雏型的多科性的、层次齐全的外国语
学院,是我国最早的外语人才培养基地,成为当时国内俄语教学和研究的中心。先后为国家
输送外语翻译干部近7000人,满足了不同时期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需要,受到各方面的好评。
其中不少人已成为国家的高级干部、外交家、教育家和著名学者。王季愚还为学校造就一支
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和科研队伍,成为新中国第一代俄罗斯语言文学学科的重要建设者和中
坚力量。她还组织编译40多种560余万字的俄语教材,建立了新的教学体制和教学秩序,制订
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为学校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对我国外语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
王季愚在领导外专(外院)工作中,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注重政治思想教
育。从学生入学开始,就教育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做又红又专的翻译干部。
她在以后总结外专办学经验时曾写道:“办学主要靠三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政治思想工
作,三是学生的学习热情。”她把德育放在首位,同时不放松智育和体育。她反对空头政治
。她对教学注重质量,强调打好基础,培养多方面实践能力。外专文体活动也很活跃。
王季愚任何时候都保持头脑清醒,实事求是,严格按教育规律办事,敢于顶不合理的规
定。特别是领导政治运动,她坚持从实际出发,主张“有什么整什么”,不追求“指标”;
尽量避免运动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尽可能保护更多的干部、教师不被运动冲击和误伤,
表现了她对干部、教师政治生命的高度责任感。
她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积极贯彻“有教无类”、“不拘一格”的原则,选拔各类人才
。她特别爱惜青年,对德才兼备的青年,一经看准,力排众议,积极培养,大胆提拔重用,
表现出一个真正教育家的气度和风格。
“责己以周”,是王季愚的生活信条。她总是把自己的一言一行和共产党员的标准联系
起来,以高尚的品德、无私的情操,影响着全校师生员工。
她胸怀坦荡,性格开朗豪爽,待人宽厚,平易近人。她从不以领导者自居,疾言厉色,
发号施令;她在群众心目中享有很高威望。
她心中总是装着群众的冷暖,却很少考虑个人得失;遇见群众疾苦,慷慨解囊相助,而
自己却一直过着简朴的生活,“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这些,都给老外专的师生
员工留下深刻印象。
1958年,中央决定各省办综合性大学。8月,经中共黑龙江省委决定,以哈尔滨外国语学
院为基础成立黑龙江大学,刘达任校长、党委第一书记,王季愚任副校长、党委书记,主管
教学。
1960年,学校刚恢复正常教学秩序,黑龙江又刮起一股“反右倾”风,批判“砖墙里办
大学要出修正主义”,主张下厂、下乡办大学。10月,王季愚出差在外,黑龙江大学党委决
定,在呼兰参加秋收劳动的千余名师生,分散到康金井等3个公社的农民家,办“炕头大学”
。王季愚回校后,坚决反对这种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尖锐地指出:“外语教学反什么大、
洋、古!”。时值严冬季节,她一方面深入农村,帮助乡下师生解决各种困难,一面积极给
省委写信反映情况,陈述个人意见。1961年1月,根据省委指示,黑大结束了下乡办学,撤回
乡下师生。
1964年5月,王季愚调任上海外国语学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之后,她还被选为上海市
政协委员、上海市虹桥区人大代表、中国外国语教学研究会顾问等。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1967年初,王季愚被黑龙江大学“造反派”从上海“揪
回”哈尔滨,并连续“批斗”关押达28个月之久。她在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下,
始终立场坚定,爱憎分明。她一到黑大,就大义凛然地当众宣布:“我王季愚一不寻死,二
不逃跑,三不赖帐。相信问题会搞清楚。”她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强加在她头上种种莫须
有的罪名,义正词严地据理予以驳斥。她对“批斗”大会上的法西斯暴行毫不退让。不止一
次地对“造反派”说:“今天你们斗臭我,五年后我还会香起来!”表现出一个老共产党员
的坚贞不屈的铮挣铁骨。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王季愚精神焕发,干劲倍增。她坚决拥护中国共产
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政策,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外语教育事业中去。1980年,王季
愚已病魔缠身,到了“病骨轻如蝶,两鬓白如霜”(王季愚:《述怀》)的程度,她仍为迎
接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而奔波操劳。她用近一年的时间,总结她几十年从事外语
教育工作的经验体会,最后在病榻上完成了万余字的发言稿《回顾与展望》。条分缕析,语
重心长,为我国外语教育界留下一份珍贵遗产。王季愚不愧是我国外语教育界具有远见卓识
、深孚众望的人民教育家。她用自己的实践,写下了现代中国教育史上光辉的篇章。
1981年5月6日,王季愚因患癌症,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终年73岁。
黑龙江大学悼念王季愚的挽联,准确地概括了她光辉的一生:
烈烈丹心为革命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堪称光荣人民师表
铮铮铁骨对四害横眉冷对百折不挠无愧真正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