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金 人

  金人,原名张少岩,后更名张君悌,笔名金人、田丰。1910年4月25日生于河北省南宫县 。自幼丧母,随父亲辗转漂泊于苏、皖、豫、京等地。在读小学阶段,曾在南宫、开封、苏 州、淮阴、北京等地学校就读。1923年于北京师范附小毕业,1925年考入北京安徽中学。
    1927年来哈尔滨,在东省特别区地方法院当雇员,工余时间同白俄教员学习俄语。1928 年任《大北新报》编辑,1930年任东省特别区地方法院检察处俄文练习翻译,后任东省特别 区检察厅俄文翻译。1930年入东省特别区法学院法学系,工作之余攻读法学。在此期间,阅 读了一些新文学作品,由于受鲁迅倡导的新文学的影响,产生了从事文学创作的愿望,开始 写些短文。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目睹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同胞受奴役的现实, 激发了反帝爱国的情感,写了一些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杂文、小说和诗歌。1933年结识 了罗烽、金剑啸、姜椿芳、舒群、萧红、萧军等青年作家,在他们的影响和启发下,开始从 事俄国古典和现代文学的翻译工作。曾在国际协报副刊“国际公园”、“哈尔滨公报副刊” 、“公园”等报刊,用金人、田丰等笔名发表了诗歌《受伤的灵魂》、《怀人》、《死神的 胜利》,杂文《幼稚病》、《慈善家的道德》、《有闲与有钱》,连载小说《出路》、《归 宿》、《忏悔》等作品。1935年经萧军介绍,翻译了苏联作家左勤克的短篇小说《退伍》等 作品。在上海《译文》杂志发表后,与主编鲁迅先生建立通信联系。此后,又译出绥拉莫维 奇著《荒漠中的城》。这些译著问世后,引起日伪当局的警觉,派出警特对其进行搜查,几 乎把他的全部译著都给抄走。从此金人的文学翻译和创作活动受到日伪的严密监视。
    1937年,金人离开哈尔滨去上海,先后在上海中华女中、培成女中任教,这一时期他将 主要精力投入翻译工作,成为爱国文化队伍的一员。在抗战期间翻译了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 《静静的顿河》,也翻译了一些俄国古典文学作品。
    1942年金人去苏北,在抗敌报社做编辑工作,后调苏中行政公署任司法处处长。1943年 回上海,以律师的合法职业为掩护,从事革命文学的翻译工作。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翻译 了索罗维约夫的《俄罗斯水兵——伊万·尼克林》和《从军日记》。并翻译了一些儿童读物 ,如《列宁的童年》、《绿野仙踪》等。1945年回苏北,任苏中报社编辑,后任苏中行政委 员会法制委员会主任。日本投降后来东北,任中共沈阳地下市委书记,在沈阳北关以经营小 店铺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46年刘白羽随国共调处小组去沈阳看望金人时,被特务 盯梢,刘白羽同志离去后,金人遭敌特逮捕。1947年,以被解放军俘获的长春市长赵君迈交 换获释。回解放区后又来到哈尔滨,任东北文协研究部副部长、出版部长。1948年任东北行 政委员会司法部秘书处长,1949年11月任出版总署编译局副局长。自1951年起,先后在时代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做编译工作。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与人合译了《普通一兵——亚力 山大·马特罗索夫》,这部译著出版后,在军队和青少年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53年至19 58年,翻译了苏联著名作家潘菲洛夫的长篇小说《磨刀石农庄》,柯切托夫的《茹尔宾一家 人》,后又重译了《静静的顿河》,把《荒漠中的城》改名为《草原上的城市》。新译了《 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同时也写些短文在报刊杂志上发表。
    金人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文学翻译家。一生中,不仅翻译了大量的俄国文学名著 ,而且积累了丰富的译著工作经验。1957年在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向学员作了关于翻 译工作的报告,详尽、系统地介绍了他多年从事文学翻译的经验,并重点介绍了《静静的顿 河》的时代背景、人物特点、语言风格、艺术成就及哥萨克人的特征、风土人情,受到参加 讲习的文学工作者的赞扬。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金人遭到无端的迫害。1971年8月13日含恨逝世于文化部五七干 校丹江分校,终年6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