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殿钺
王殿钺,1912年1月生,哈尔滨人。王家世代为农。王殿钺在童年时代聪敏好学,其父王
伯侯在临终前嘱咐他:“要好好读书,将来当个医生。”他在读小学中学时成绩优秀,因其
家贫寒,靠姑父供给学费完成学业,后考入伪满洲国陆军军医学校,于1935年12月毕业。
1943年在佳木斯陆军医院从事内科临床工作。
1947年东北境内鼠疫流行,疫情迅速蔓延,有29个市、县、旗发生鼠疫,大批患者由于
得不到及时抢救而死亡。正当鼠疫流行猖獗时,王殿钺毅然参加了防鼠疫行列。在东北行政
委员会所属防疫大队担任医生,活动在内蒙古东部和吉林省白城子一带,负责处理疫区,抢
救病人。他在通辽县大林区看到一个200多户的村屯,有半数的住户发生了鼠疫。有的全家死
亡,有的剩下老、小无依无靠。王殿钺见此情景,更加全身心地投入防鼠疫战斗。他除对群
众进行耐心宣传防鼠疫知识外,对每个鼠疫患者都细心检查,予以抢救治疗,有时夜以继日
地工作。1948年在扶余县防鼠疫中成绩突出,县政府授予他防疫功臣奖章1枚。在东北行政委
员会卫生部工作时,对防鼠疫的探讨和理论研究从未间断,他认为鼠疫来源于黄鼠,欲消灭
鼠疫必须消灭黄鼠。1949年3月调黑龙江省鼠疫防治站任站长,在他的领导下,采取了以灭黄
鼠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对控制疫情的发生和发展做出显著成绩。
1954年在黑龙江省卫生防疫站任站长。组织上为了发挥其专长,于1958年调任哈尔滨市
地方病防治站(原鼠疫防治站)站长。他和站内的卫生技术人员一道,深入疫区调查研究,
对哈尔滨市人为鼠疫疫源地进行了探查,写出《哈尔滨市郊区鼠疫疫源地的形成及其流行规
律和消灭方法的调查研究》论文。1977年11月在北方地方病学术会议上作了宣读,得到一致
的好评。在全国卫生科学技术大会上,被授予科技成果奖。1978年8月中共中央北方地方病领
导小组授予他全国鼠防先进工作者称号。
王殿钺从事鼠防工作几十年,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鼠防事业上,取得可喜的成果。在他
的指导下,哈尔滨市鼠疫疫源地内出现连片无黄鼠地区。
1979年经省组织的联合检查组的检查,哈尔滨市的黄鼠密度达到国家规定的每10公顷不
超过1只黄鼠的标准。因此,中共中央北方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于1980年4月授予哈尔滨市“
灭鼠拔源先进市”的光荣称号。同年王殿钺被评为哈尔滨市劳动模范。
王殿钺对工作一贯积极肯干,认真负责,作风踏实,深入实际。对其它地方病的防治也
作出了贡献。1978年哈尔滨市郊区经普查有5万多名地方性甲状腺肿病患者需要有个很好的“
大处方”,就是对缺碘疾病必须坚持补碘。王殿钺深入重病区平顺大队蹲点调查,找出切实
可行的办法,并提出在病区医务人员要做到“送药到口,吃了再走”的要求。将这一办法推
广全市,很快使治愈率达到了50%以上,将近3万名患者恢复了健康和劳动能力。
王殿钺是深受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爱戴的防疫专家。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医学科学
委员会北方地方病专题委员会委员兼鼠疫组副组长、黑龙江省地方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哈尔
滨市政协委员。1982年10月病逝。终年7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