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胡连海

  胡连海,1912年10月14日生,黑龙江省青冈县人。幼小父母去世,领着两个弟弟过着无 依无靠的生活。1937年投奔亲属来到哈尔滨郊区,先到四方台,后在新发屯落户。解放后, 先后担任村农会会长、党支部书记、生产合作社主任、新发公社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 等职。
    1946年哈尔滨郊区开始土改,在工作队的提议下,全村一致推选立场坚定、大公无私的 雇农胡连海为会长。胡连海成了全村贫雇农斗地主分田地的带头人。当时斗争的形势很紧张 ,国民党军队正在攻打三岔河,扬言要打进哈尔滨。有关地主反攻倒算的摇言很多。在谣言 的蛊惑下,不少人不敢跟地主进行面对面的斗争,更不敢去分财物。胡连海挺身而出,挨家 挨户去做贫困户的工作。在分斗争果实时,怕大家有顾虑,就领着几个农会干部,把地主的 财产搬运到农会,让乡亲们从农会往家领。经过胡连海的努力,新发屯的土改斗争轰轰烈烈 地开展起来。
    1948年胡连海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党工作的劲头更足了。当时穷苦的农民虽然分到了土 地,却出现很多新问题。有的人家缺少车马,有的人家劳力不足。因此,没有能力种地的人 家很多。于是,胡连海组织全村以自愿互利的原则成立互助组。在建组过程中,有两个“二 流子”,一个外号叫刘三尖头,另一个叫张老怪,由于爱占别人便宜,一直没人要。胡连海 把他俩和另外5家贫困户都收到自已组里来。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建起了10个互助组。新发屯 成为哈尔滨郊区最早建立互助组的村屯。这一年,每个互助组都获得好收成,仅甜菜一项全 屯就收入14万多元。新发屯的互助组共实行了4年,10个互助组连续4年都获得大丰收。
    1952年春天,中共哈尔滨市委在新发屯酝酿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胡连海带头发动 大家报名入社。村民魏德昌家是翻身后的富裕户,他本人又是全屯有名的能人,觉得自已家 车马多,劳力壮,怕入社吃亏。经过胡连海的反复动员,又做通魏德昌哥哥的工作,魏德昌 终于答应入社,并担当社里的采购员。这就是哈尔滨市郊区成立的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会 ——新发屯农业生产合作社。合作社有19户社员,35名劳动力,810亩耕地,13匹马,4台车 。这一年合作社耕地全部种了粮食,胡连海带领社员采取新的种田方法,把大垅变小垅,进 行合理密植,获得大丰收,平均粮食亩产200斤。每个劳动日值为1.50元,月人均收入40多 元。
    1954年春天,新发村在3个自然屯初级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吸收附近村屯的初级社,成 立高级社。
    1958年成立新发人民公社,胡连海当选为副社长。当干部后,坚持在生产第一线上参加 劳动。到省市区参加会议的误工补助,回来如数交公。他常说:“公社给我开工资,误工补 助不能归自已。”当干部30多年,不但不要误工补助,也从没报销过旅差费,外出开会或办 事都是怀里揣着干粮,车钱自已拿。1959年在康家屯搞的一块蔬菜高产试验田获得大丰收, 其中有两个40多公斤重的大窝瓜,作为向国庆节献礼的礼物送给国家。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有人提出胡连海这个劳模是靠出卖大家的利益当上的, 要批斗他,应给的工资也停发了。尽管这样,胡连海还是照样坚持干工作。
    胡连海多次被评为省、市、区劳动模范,多次被选为省、市、区人民代表。1959年参加 过全国群英会。曾两次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84年8月1 4日,因患胰腺癌医治无效去世。终年7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