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杜若牧

  杜若牧,原名宝贤,又名伯齐。1913年8月20日生,吉林省梨树县人。12岁时过继到堂伯 母家,伯父早亡,靠寡居的伯母供养求学。杜若牧少时刻苦好学,读小学、初中时,成绩都 名列前茅。1928年后,他到沈阳、北平读高级中学。高中毕业报考清华大学工学院未被录取 ,于是去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任职员。
    杜若牧在中学读书时,爱好体育,喜欢阅读鲁迅、郭沫若、巴金等作家的进步文艺作品 ,还阅读《辩证唯物论入门》、《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等哲学书籍,这都有助于他的 思想进步和成熟。1934年在东北大学补习班学习期间,他作为一个东北籍青年,深感国破家 亡的痛苦,积极参加东北大学的进步“学潮”活动。“学潮”被反动当局镇压后,他离开“ 东大”,于1935年3月到绥远安北去垦荒。在垦民中曾举行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活动。 不久,又返回北平,参加抗日人民武装自卫会工作,同时,到北京大学当旁听生。1935年“ 一二·九”运动发生后,他在“北大”参加“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暑期,考入 东北大学文学院史地系学习,在校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曾任分队长和区队长。1937年 春,加入山西牺盟会,4、5月间到太原军政训练班受训。后去牺盟会组训会工作,并担任中 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的指导员。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月,调任山西民族革命 大学牺盟会秘书,后任该校中共党团书记、教务科长。1940年1月,任晋西抗战学院中共党团 书记、教育长,同年,到达延安。1941年8月,任晋西北师范学校校长。1942年在中共中央晋 绥分局宣传部和政策研究室工作,参加党的整风运动。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杜若牧被派回东北,从1945年11月到1949年新中国 成立,他先后任沈阳、本溪和安东市联合中学校长。1949年12月,任辽东省人民政府教育厅 副厅长。他在解放战争年代,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团结广大知识分子,为培养革命战争 急需的人才,做出优异的成绩。
    50年代初,我国进入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亟需培养各种专门人才,杜若牧奉调到高等教 育战线工作。他先后任东北工学院鞍山分院副院长、东北工业干部学校校长、北京钢铁工业 学院副院长、中共党总支书记、国家冶金部教育司副司长。1957年10月,调任中共哈尔滨师 范学院党委第一书记兼副院长。1963年2月,兼任哈尔滨师范学院院长。
    杜若牧到哈尔滨师范学院工作时,正值哈师院创建发展的时期,他主持组建中共哈尔滨 师范学院党委,健全学校的领导核心。党委成立后,立即召开学生和教师代表大会,发出“ 告全院同学书”和“告全院教职工书”,号召广大师生员工在党委领导下,群策群力,加强 团结,兴家立业,办好师院。他坚持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坚持培养又红又 专人才的方向。在办好原有本、专科各专业的同时,创建一批新专业,创办函授教育科研究 生班,要求教师管教、管导、教书育人。他重视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各项改革,不断总结教学 经验,认真贯彻国家颁发的《高教六十条》等有关方针政策,狠抓教学质量的提高。他总结 1958年以来“教育大革命”的经验教训时说,“学校教育有时前进,有时后退,甚至有时脱 轨”的主要原因是“左”的干扰。遵照毛泽东“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思想”的教 导,大力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选拔、培养一批专职政工干部,安排一批青年教师兼任学 生辅导员;他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创办哈师院“三勤农场”,成为师生劳动锻炼的 基地;他重视学生民兵训练和体育活动,亲自带领师生参加社会实践。杜若牧有能力,有魄 力,有旺盛的革命热情和勇于开拓奋进的精神。他全面主持哈尔滨师范学院工作仅几年,就 使哈师院跻身于黑龙江高等学校的先进行列。他于1960年出席了全国文教群英会,1964年当 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杜若牧艰苦朴素,联系群众,经常到课堂听教师讲课,到食堂、宿舍了解学生、教工的 生活情况,常到老教师家走访、谈心,交知心朋友。由于他关心教职工学生,在师生中有很 高的威望,学生都觉得他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教职工则觉得他既是领导者,也是大家的知心 朋友。
    “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杜若牧便被停职反省,强加给他许多莫须有的罪名,使他在 精神上、肉体上都受到了严重的摧残,1966年8月31日,含恨而死。时年53岁。黑龙江省委于 1978年9月,为杜若牧彻底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杜若牧参加革命30余年,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他对新中国教育事业,特别是对哈尔滨师 范学院的发展建设,做出积极的重要的贡献。他兢兢业业、深入实际的工作作风,清正廉洁 、刚直不阿的优良品德,深受师生的崇敬、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