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张金衡

  张金衡,原名张玉田,1914年生,吉林省吉林市人。自幼家贫,父早亡,靠母亲做帮工 当保姆的微薄收入度日。1926年他13岁到吉林市济生堂药店当学徒,工余时间自学中医。
    张金衡于1932年来哈尔滨市,在正阳药店从事调剂工作,以名医宋懋祥先生为师,深得 其传。1938年经伪满汉医考试合格,在哈尔滨市道外保障街自设“永济堂”开业。行医时很 注重医德、医风,不光给有钱人治病,也给没钱的贫苦人治病,因而深受群众爱戴。在繁忙 的医疗中,仍学习不辍,熟读中医经典原文,旁及历代各家学说,博采众长,了解学术动态 ,广收各方经验,力求医术精通。
    1946年,张金衡任哈尔滨市医药联合会学术部部长,兼任哈市中药训练班讲师,并有《 中药药物学》专著问世。1950年创办哈尔滨市西傅家联合诊所,任所长,是哈尔滨中医界走 向联合事业的发起人之一。张金衡热爱祖国医学,坚持在继承整理上充实提高的学术思想。 临诊治病善于洞察病机,慎重用药,务求其当。远近求治,奇症痼疾,皆获效验。因此,他 与著名中医高仲山、马骥、金文华并称“四大名医”。
    1952年张金衡任哈尔滨市中医进修学校副校长,兼任中医内、妇、儿科讲师。在教学中 ,亲自选材讲学,为培养人才做了大量工作。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读书要“熟读、精 读、善疑、师古、创新”十字诀。经常教导学生读医书要背诵如流,融汇古今,不执前人成 见。结合自己体会,灵活运用。他治学严谨,工作一丝不苟,对中医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 献,深受当地中共党组织和政府领导的器重和人民的信任。他于1956年3月1日参加中国共产 党,是哈尔滨市中医界最早入党的知识分子之一。
    1960年张金衡任哈尔滨市医学院中医系副主任,仍深钻经典、金元四大家著作和明清各 先贤名著,特别是妇科和温病专著以及期刊杂志,勤作笔记,有闻必录。在中医教学上深受 师生的敬仰。
    1963年张金衡任哈尔滨市中医院副院长,负责医疗业务和青年医生培养提高工作。在医 疗上强调四诊合参,明辨阴阳,在处方用药上法度严谨,有常有变,不拘一格。他常说:“ 医生如战阵中之主将,主将不明,阵势零乱,虽有善卒,岂能破敌?”他主张祖国医学必须 在实践中整理,继承提高。1964年担任哈尔滨市中医学会秘书长后,相继写出《脑血栓意外 的辩证论治探讨》、《冠心病的研究》、《风湿症的病因分型及施治》、《小儿泄泻的辩证 论治》、《血液病中风治疗研究》、《糖尿病中药的疗效观察》、《中风、脑血栓三十例经 验介绍》等10余篇论文,发表于国内及省、市级杂志或作学术会议交流。并发表过《中医基 础理论》、《阴阳、五行、四诊、八纲》、《中医论衰老》等文章。曾出席东北三省防衰老 工作会议,发表了论文《中医对衰老的研究》。1982年出席全国中医学术理事会议,并与会 交流了《中风脑血栓三十例》的文章。
    张金衡在内、妇、儿科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对祖国医学的理论及选方用药 卓有创见,十分重视辩证论治,认为医生治病必须抓住主证,只有审证无误,治疗才不会有 误,审证要同中别异,异中求同。他说:凡人“六欲、七情之感不殊,而受感之人各殊”。 1956年他在出门诊时,有两名高血压患者同时就诊,他一例用镇肝息风汤,一例用真武汤加 桂枝、龙骨、牡蛎。实习学生不解其意,提出疑问,他说:“前者形瘦,头痛目晕,面色潮 红,脉弦、舌红而少苔,乃肝阳上亢也,故用镇肝息风汤。后者体胖,眩晕心悸,面色苍白 ,舌质淡胖,此乃肾阳虚也,故真武汤加减,以镇温降,此乃同病异治也。”使学生们受到 了很大的启发。
    在“文化大革命”中,张金衡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下放农村,接受贫下 中农“再教育”,但他在逆境中,仍不辍笔,写下了多年来从事医疗工作的心得体会。1972 年在松花江地区中草药研制小组工作时,曾创制“新方安宫片”,并编印了一部《中草药手 册》。
    张金衡因少年时代就从事中药工作,对中药的加工和鉴别具有专长。对中药的产地、优 劣、作用、炮制、配制的研究有独到之处。他自拟处方,通过哈尔滨市中药厂长期批量生产 中成药有新方安宫丸、安眩丸,普及全国各地。研究的冠心安、浊带丸学术论文曾在省药学 会上发表,参茸再造丸、消火丸、安静丸、冠心丸等分别用于临床,收到显著效果。1982年 又研制成“药用卫生纸”,用于妇女某些疾病有显著疗效。
    1984年张金衡患中风症,经抢救无效,于10月20日逝世。终年7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