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娄焕明

  娄焕明,1915年生。奉天辽阳(今辽宁省辽阳市)人。1943年毕业于南满医科大学,留 校从事精神科教学。
    娄焕明1948年参加革命,1950年被任命为沈阳医学院精神科主任、副教授。1956年受聘 为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精神病学教研组副主任,1982年晋升为教授,科主任。
    娄焕明医术精湛,对病人具有高度责任感和同情心。对病人,细心诊察,耐心解释,亲 切指导,精心治疗,受到患者和家属的称赞。在大庆市第三医院工作期间,顶风冒雪,踏遍 百里油田,为基层防治人员讲课,深入病人家庭诊治,被大庆工人亲切称呼为:“我们的教 授”。
    60年代初,娄焕明着手精神病遗传课题研究。1975年以来,在大庆油田亲自指导建立了 精神病三级防治网点,是中国企业中第一个较完整的防治模式。1977年,来自全国26个省、 市、自治区的专业工作者,参观大庆防治网点时,称赞不已。1978年至1982年间,娄焕明偕 同助手旺焕斌医师多次赴沈阳沈河区正阳河建立社区精神病防治站,并培训专科医护人员。 这一模式已被日、美、英等国所接受,具有较大国际影响。他撰写的“大庆精神病流行学调 查”,参加了1980年中外学者在北京的学术交流会。1982年,在庐山主持了中国首届神经精 神科遗传学术会议,成为这个领域内国内公认的权威学者。1983年,他在《中华神经精神科 杂志》上撰文,建议将“精神病学”更名为“精神医学”,这一倡议迅速为国内学者所接受 。目前的统编教材和教科书,均已更名为“精神医学”。他发现当时的精神病学界,对研究 对象愈来愈局限于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病患,而忽略了为数众多的神经症等轻型精神疾患。服 务范围越来越限于精神病院内,仅着眼于诊断治疗,而忽视了环境和社会的作用,特别是忽 视了预防工作在精神疾患中的作用,忽视了与其他临床学科的相互联系。为了适应人们对健 康的更高要求,他提出了从单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鉴 于中国情感性精神诊断范围日趋缩小,这类病人多数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的趋势,他于1980 年发表了《躁狂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一文,引起全国同行的注意。中华医学会于19 84年召开了情感性精神病专题讨论会,发行了专刊。与会代表一致同意他的观点,使这一趋 势得到扭转。
    娄焕明多年来没有安安稳稳地度过一个寒暑假。组织上安排他去北戴河疗养,都推让给 别人。到外地讲学,总是尽可能安排在自己的假期里。1982年患脑血栓,后遗左侧轻瘫,出 院后步态不稳,仍坚持上班工作。他经常吟诵的“老牛明知夕阳短,无须扬鞭自奋蹄”的诗 句,正是他对事业的渴求,去世前的一个月,他面带倦容,体力不支,还是参加了医学遗传 学师资学习班,每天乘公共汽车往返数十里去听课,一直坚持了一个月,并写出了中国第一 本精神病遗传学专著的提纲。
    娄焕明教授曾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学会委员、《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编委、《中国 神经精神科疾病杂志》编委、中国心理学会医学心理学委员会理事、中国遗传学会神经精神 病遗传学组副组长、省医学会神经精神病学组副主委、《东北精神医学》杂志创始人兼主编 、校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娄焕明教授是中国神经精神病学专家,精神病遗传学学科代头 人和开拓先躯。
    娄焕明在国内期刊上陆续发表的论著综述、译文达百余篇,其中《东北地区精神分裂症 的遗传度》、《精神分裂症发病因素调查——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均有首创性。《双生子性 格相关的调查》一文,被评为1983年省科技成果奖。《中国精神病流行学》一文,参加了19 84年太平洋地区精神病流行学国际讨论会,获得好评。
    1984年9月,娄焕明在讲课时,突发脑溢血症倒在讲台上,经紧急抢救无效逝世。终年6 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