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杜鸿模

  杜鸿模,1917年生。陕西米脂人。其父杜斌丞,近代著名教育家。20年代任榆要中学校 长时,培养造就了大批革命者,刘志丹就是在这里受到启蒙,走上了革命道路。杜斌丞后迁 居西安,曾在“西安事变”中起过重要作用。1947年10月被国民党杀害。
    1935年,杜鸿模到北平志成中学读高中。1937年高中毕业之际,爆发了“卢沟桥事变” ,辗转回到延安,考入西北工学院机械系,在父亲影响下,参加了陕西学生运动,宣传中国 共产党抗战到底的主张。
    1942年杜鸿模大学毕业到昆明,进入资源委员会所属中央机器厂三四分厂。1945年任助 理工程师。1946年调到天津机器厂(现天津动力机厂)。1947年2月升任副工程师。
    1948年底天津解放。多年未见的姐姐来天津看他,带来父亲自狱中送出的最后一封信。 信中说:“百思卅年来无日不为民主奋斗……请转告诸亲至友,共同努力。”姐姐还告诉他 父亲牺牲后,毛泽东主席沉痛地发表了讲话,董必武也写诗悼念。获知这一切,他更加努力 工作,并于1949年12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1年底升任生产科长,在他的积极倡导下,建 立了生产会议制度和生产进度表报制度,并指导车间采用机床负荷表编排计划,使全厂生产 大幅度提高。第一机械工业部计划司在天津动力机厂召开现场会,向部属重点企业推广后, 在全国取得很大效益。1950、1951、1953(1952年因出国未评)年获天津市特等劳模称号, 并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
    1955年5月,被派往苏联实习做锅炉厂的总工程师。
    1956年6月,任哈尔滨锅炉厂副总工程师兼总工艺师。建厂初期,有数十种新产品进行试 制,技术准备工作十分庞杂、艰苦。在他的组织领导下,大家配合默契,工作有条不紊,完 成了35吨、75吨、130吨、230吨锅炉及各种辅机、电站阀门生产的工艺准备工作。还组织人 员对10万千瓦锅炉的试制和工厂二期扩建,进行技术论证,取得大量数据和多种设想方案。
    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为了发展农业,中央决定建立自己的化肥设备制造业,其中高压 容器是关键设备。1957年初,第一机械工业部在京召开高压化工容器研讨会。会上,化工部 主张容器环缝使用手工焊,杜鸿模等主张采用自动焊,认为这样质量好,效率高。6月,第一 机械工业部决定由哈尔滨锅炉厂承担该容器的试制并用两种焊法各做1台试验容器,以资对比 。要求半年完成试验,并相应建立批量生产条件。7月24日,一机部任命杜鸿模为该项目总指 挥。
    高压化工容器的试验与试制难度极大。一是周期太短,设计、制造、装配及试验场地的 构筑,全是从零做起;二是34吨重的容器的1000多个大气压下爆破,后果怎样,心中没底。 但他毫不畏惧,指挥若定,在厂长李光等人的支持下,到年底即完成试验容器的制造和全部 试验准备工作。
    手工焊容器在爆破试验时未达到试验要求即破裂了。自动焊容器在试验达到1690大气压 时,母材开裂,远远超出320大气压的实用受力,证明自动焊容器是优越的。国家鉴定委员会 予以充分肯定。从此开始了我国自制高压化工容器的历史。
    1958年的“大跃进”时期,杜鸿模主管生产。他极力反对当时盛行的浮夸风,抵制不切 实际的瞎指挥,对无法完成的任务,就如实向上级反映,不强压车间完成,也不相信车间“ 拍脑袋”打下的包票。因此常常受到“右倾保守”之类的指责。但他不顾个人得失,坚持实 事求是。
    杜鸿模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自来厂工作直到因病住院前,从未休过一天病事假,也从 未向工厂要过任何待遇。就在大儿子因病死去的那天,还忍着悲痛在厂主持生产会议。
    1960年9月,杜鸿模在出差途中病倒。在胃癌晚期的治疗空隙时间,写下了十几万字的工 作经验总结。被任命为副厂长后,1962年初病情恶化到完全不能进食的程度,直到生命最后 一息他还对妻子说:“我死后,把那稿子拿给同志们看看,对工作可能有点用处。”1962年 2月23日逝世。终年4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