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王操犁

  王操犁,原名王国乾,又名王光震。1917年生于河南省遂平县槐树镇王尚庄。少时,读 过私塾。1928年入西平县第一小学。1929年由校长谢华生介绍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他正在遂平中学读书,因组织罢课反对政府的不抵抗政 策,被学校除名。1935年考入开封艺术师范学校,参加了“一二·九”学生运动。1938年8月 ,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8月,王操犁调往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后又到马列主义研究院学习。学 习结束后,调任中央党校教员。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王操犁被派往东北工作。1945年10月2日从延安出发 ,12日到达承德。到新区后,更名王操犁。1946年被分配到凌源县工作,先后任区、县武工 队长,县长、工作团长。1948年秋,带领担架队参加了解放东北的辽沈战役,有力地配合了 作战部队,受到部队的嘉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操犁调任东北人民政府研究室副主任,后任中共中央东北局 农村工作部处长。
    1954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撤销东北大区一级行政机构,8月王操犁调黑龙江省任省 农业厅厅长,不久又调往北大荒筹建国营友谊农场任场长。友谊农场是苏联援建的我国第一 个大型机械化农场。当时场址所在地的集贤县三道岗一片荒原,条件异常艰苦,参建的干部 、职工都住在简陋的草棚里。冬季寒风刺骨,不能入睡,只好围着火炉取暖。王操犁以身作 则,与大家同甘共苦,耐心细致地作思想工作,号召大家要克服生活上的暂时困难,发扬艰 苦奋斗的精神,战胜大自然的挑战。
    1957年是友谊农场投入生产的第一年,当年完成开荒任务2万余公顷,播种5.2万多亩作 物,收获722万多斤粮食。到1956年底,农场已拥有耕地37.9万亩,职工2400余名,百余台 拖拉机,还有大量的汽车和农机具,成为中国第一个新型农场。友谊农场的建成,为全国建 设机械化农场作出了榜样。根据友谊农场的建场经验,王操犁编著了《国营农场管理》一书 。
    1957年,王操犁调任中共黑龙江省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部长、省委常委。
    “文化大革命”中,被诬为“反党集团成员”、“叛徒”,遭到残酷迫害。
    “文革”后,王操犁先后任中共黑龙江省委农村工作部部长、省农业办公室主任。1979 年2月被选为副省长,主管农业。
    1983年4月,王操犁调任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负责全省工业、农业、财贸立法工 作。
    1984年4月,为考察兄弟省、市人大机构设置情况,王操犁带病走访天津市。因工作劳累 ,旧病复发,在北京医治无效,于5月11日逝世。终年6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