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郭敏一

  郭敏一,1917年4月27日生,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人。7岁时父母双亡,由祖父抚养。祖父 是清末举人,善诗文。郭敏一受其祖父影响,自幼好学,兴趣广泛,学业长进也很快。
    1931年,他15岁时,祖父病故,家境日渐不支,不得不中途辍学,外出谋生。他回到河 北老家,做过小学教员、帮工、诊所司药、医生,还曾在县政府当数月职员。
    1947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石家庄时,郭敏一毅然参加解放军。先被派往华北医科大学药理实验室 当练习生,后考取该大学药理系研究生。1951年,任第一军医大学药理系助教。美国入侵朝 鲜后,军医大学派他去朝鲜,并四次去丹东担任“防化”教育宣传和科研工作。他出色地完 成教学和科研任务,荣立二等功并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委总后勤部颁发的“立功奖证”及 金质奖章。
    在战火纷飞的环境和繁忙的工作中,他开始自修俄语、德语、英语。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郭敏一被调往长春第一军医大学任教。1956年又被调哈尔滨市第 一卫生学校任教。在第一卫校期间,曾任教研组主任,以出色的教学工作成绩被誉为教学的 “台柱子”,荣获优秀教师称号。有6篇学术译文在《生理科学文摘》杂志发表。
    1959年,黑龙江中医学院成立。郭敏一被调到这个学院工作一直到逝世。在25年里,埋 头教学、潜心学术研究。他从旧社会拉药匣子起步,成长为高等医学院药理学的副教授、省 药理学会会员、省优秀教师。
    郭敏一坚持学习外语和有关学术著作,几乎所有的星期天都是在图书馆里度过的。他能 翻译德文、日文书藉,俄文、英文也有较深厚的基础。1959年编译了43万余字的俄文版《临 床药理学》。1960年撰写的《麻醉药与苏醒药合用时高级神经活动的改变》、《毒毛旋花素 对心脏作用机制中心外神经的意义》等文章,发表在《药学文摘》杂志上。1973年与另一位 教授主编并出版了护士专业用的《药理学》;与教研室同志合编供该学院本科生用的《药理 学讲义》。1977年写的《糖芥药理作用的初步研究》、《延胡索及紫堇B的药理》、《颅痛宁 的药理研究》、《问荆中枢作用的初步实验》等学术论文,分别发表在《中医药学报》和《 黑龙江医学参考》杂志上。
    对课堂教学、实验课教学,他精心设计,即使是旧课也要按教学计划要求重新写好教案 。认真研究教学方法,讲究授课的科学性、先进性、逻辑性与趣味性。他语言精练,表述准 确、生动,无论是哪个年级的学员都愿意听他的课。对研究生、学科青年教师,一向从严要 求,哪怕是最基础的实验也要求他们亲自动手操作。在一次座谈会上,他第一个提出教师队 伍也要有接班人的主张。老教师要甘当人梯,把教学的后备队伍培养起来。除了完成自己的 教学、科研任务外,把大部分时间放到培养青年教师上。他亲自授课,自费买书给科里的青 年教师,鼓励他们自学。还出资帮助实验人员参加夜大学习。凡是跟他工作学习过的研究生 、讲师、助教、实验员都有比较扎实的学术基础,无不感念他的培养教育。
    在“文化大革命”中,郭敏一遭到批判,被下放劳动。他利用“劳动改造”这一特殊机 会,办药厂、建药圃,白天劳动,晚间伏案读书,摘记了20多万字的资料卡片,和同事一道 研制出气管炎丸、白屈菜糖浆、黄连素针剂等药物,编写出《黑龙江中医学院栽培植物名录 》,其中收载119个科524种植物的拉丁命名及其科属分类、药用功效。在逆境中他没有消沉 ,为教学科研继续作出贡献。
    1978年恢复工作后,在他的积极进取和倡导下,使满山红药理研究荣获国家科学大会奖 。他与同事们协作开展了草问荆、糖芥的研究,被评为科研工作先进集体。
    自1957年起,郭敏一承担极不易出成果的攻关课题——中草药抗着床抗早孕研究。此项 研究几起几落,1979年终于又开始进行。他已62岁,不顾年高体弱,坚持试验研究,一度动 物室、实验室成了他的家。历经7年艰辛探索、实验,终于获得初步结果。1982、1984年,先 后在省与哈尔滨市计划生育科研会议上,宣读论文,引起同行们的兴趣与关注。
    1983年初,郭敏一感到身体不适,家人和同事劝他去医院检查治疗,他执意要待到暑假 再去,以免耽误教学。一直到开学后10月份,自觉病情严重,才住进医院。经检查为恶性肿 瘤。他知道属于他的时间不多了,但不悲观,仍有条不紊地工作着,与学院领导谈工作设想 ,还亲自参加省计划生育科研工作会议,并做实验工作汇报,安排下步实验项目。对其女儿 说:“再给我一年机会,我定能拿出成果来。”
    1984年8月5日病逝。终年67岁。安葬时,数百名师生赶来为这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送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