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锡川
胡锡川,1919年出生于湖南省宁乡县界头村。1938年8月,经长沙八路军办事处介绍,到
皖南参加了新四军。1941年皖南事变中集体被俘,他秘密串联了5位难友,冒着生命危险逃出
国民党部队,从皖南到苏北找到新四军军部,留军部任人事参谋。全国解放后,任华东文委
秘书处副处长、办公厅副主任。
1954年,胡锡川主动向华东局组织部申请,积极要求到气候寒冷的东北参加航空工业建
设,后被批准离开上海到沈阳飞机工厂任设计处副处长。胡锡川没有专业学历,为使自己尽
快成为内行,仅用半年时间,就通读了制图、公差、金属学、飞机结构、飞行原理、机械工
艺等基础书籍。不到1年,就能在苏联专家指导下独立担当起分管的技术领导工作。第一架歼
击机——歼—5飞机的试制阶段,先后担任过设计、工艺、检验等几个主要技术部门的领导工
作,由外行变成了内行。
1956年胡锡川调任哈尔滨飞机工厂(今伟建厂)总工程师。当时工厂正酝酿仿制苏联MN
—4直升机。1958年2月,MN—4图纸资料一到厂,就立即组织编制试制计划和措施,并进行试
制。在最紧张的日日夜夜里,胡锡川吃住在工厂。经过全厂突击奋战,第一架直升飞机于当
年12月14日试飞成功,填补了新中国直升机制造的空白。
首架直升机虽然试飞上天,但许多质量、技术协调问题未能及时解决。胡锡川和工厂其
他负责人,领导工厂的质量整风,他亲自主持制订确保直升机优质过关的措施,对全部图纸
资料、工艺文件、工艺装备等逐份逐项地进行复查,经过两年多的工作,终于在1963年9月2
1日取得国家正式颁发的直升飞机优质合格证书。在直升飞机批量生产中,又参照苏制MN—4
旋翼样品,将木质旋翼试制成金属旋翼,提高了直升机的性能和寿命。为适应不同使用部门
的要求,在运输型的基础上,还改装成客机型、林业机型等。1963年,取得国家正式颁发的
直升飞机优质合格证。
胡锡川还参加并组织领导“轰五”轻型轰炸机、“轰六”中程轰炸机的试制。特别是在
“轰五”飞机试制中,改进机翼结构,使飞机技术性能得到改善。哈尔滨飞机厂制造的“直
五”直升机、“轰五”轰炸机,成为60年代、70年代空军直升机部队和轰炸机部队的主要装
备。1961年,他亲自主持全厂的生产、技术各部门,编写总工程师系统各部门的“生产、技
术管理制度”,并将其纳入哈尔滨飞机工厂汇编的《企业管理手册》,多年来一直用以指导
工厂的生产和技术管理工作。
“文化大革命”中,胡锡川被诬陷为“大叛徒”、“走资派”,劳动改造达6年之久,身
心受到严重摧残。1973年又重新工作。1974年1月检查发现身患晚期肝癌,医生诊断寿命只有
3个月。1975年春天,他被二次送北京治疗。临行当天,胡锡川对前来送行的同行说:“听说
你们那里有些技术干部要求调南方去?甚至改了专业也要走。航空工业有前途的,要告诉同
志们珍惜专业,热爱工厂。”在场的人听了感动得热泪盈眶,有些原先要求调转的人默默地
打消了调转的念头。
1975年4月19日,胡锡川在北京逝世。时年57岁。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1978年11月8
日,中共哈尔滨市委为胡锡川平反,他的骨灰正式移入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