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温长淮

  温长淮,满族。1919年11月生。吉林双城(今黑龙江省双城县)人。出身皮影世家。父 温德发是祖传的东北皮影艺人。少读小学,稍长即随父学唱皮影戏。由于勤学苦练,很快掌 握了操纵影人、演唱髯丑、刻制影人和布景等技艺,并可自编部分影卷(脚本),操纵影人 的技艺被誉为一绝。当地皮影艺人亲切地称他是“小宝子”。
    1943年,父病故。25岁的温长淮继承父业,领班演出。日本侵略者对皮影艺人备加凌辱 ,动辄以“悬灯匪”的罪名进行迫害。1945年被伪满州国军强行发往铁岭乱石山当劳工,停 止演出活动。
    1947年,双城县第九区区长马熙照和中共土改工作队政委张拙之动员他重新组织影班, 演唱新皮影。当时,鲁迅文艺工作团的向隅、刘炽到双城考察民间艺术,对他演出新皮影戏 也给了很大的鼓励和帮助。他仅用1个多月的时间,创作、改编《抬担架》、《换工互助》、 《土地还家》、《破除迷信》等剧目,刻制新影人和场片、道具。经过短时间的排练,随土 改工作队到各村屯演出,取得很好的宣传效果。为配合解放战争、合作化运动,他领导皮影 小组继续创编演出《任桂香打柴》、《地主牢笼计》、《血泪仇》、《反翻把斗争》、《美 人计》、《美军暴行》、《水浒传》等剧目。1949年夏,松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对温长淮 皮影小组进行考察后,赠给一面“多多演出群众喜闻乐见的皮影戏”锦旗。同年12月10日, 他出席东北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1950年6月15日召开的松江省首届文学艺术工作者代 表大会上,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他的小组受到奖励,他本人荣获模范工作者称号。
    1951年2月1日,调到松江省文教厅文化处工作。同年5月8日,成立以温长淮皮影小组为 主要成员的松江省皮影戏实验工作队,温长淮任副队长。一方面领导全队进行演出,一方面 狠抓艺术生产和艺术革新。仅他自己就改编了现代戏《刘胡兰》、《小二黑结婚》、神话戏 《闹天宫》、《白蛇传》等脚本;还从河北省乐亭县请来著名雕镂艺人与队内双城县艺人韩 明礼,共同设计与雕镂大型(一尺二寸高,旧皮影为八寸高)传统戏,和现代戏新影人30多 套,向全省推广。这些造型新颖、雕工精美的新影人,受到全省皮影戏艺人的喜爱。1952年 ,他首创“现代戏影人迈步法”,其后又经过队员关世清参加研究,使之更加灵活完善。这 一改革,使现代皮影戏影人的表现能力,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1952年2月1日,温长淮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任黑龙江省民间艺术队队长。1955年4月 ,带领皮影队赴京参加第一次全国木偶戏、皮影戏演出大会。在会上演出的《工农联欢》、 《水漫金山》、《闹天宫》受到大会好评。1959年1至4月,带队参加东北三省赴福建前线慰 问团黑龙江分团,出色地完成慰问演出任务。8月,作为代表之一,他出席在北京举行的全国 文教群英会。
    1959年11月初,中央文化部组织庆祝建国十周年献礼演出,黑龙江省派皮影队和话剧团 赴京汇报演出。皮影戏由他带队演出现代儿童舞剧《喜庆丰收》、《东郭先生》、《秃尾巴 老李》等3个剧目,受到首都观众和舆论界的赞誉。《光明日报》、《北京晚报》发表评论, 盛赞黑龙江省皮影戏的艺术成就;《人民中国》以两版篇幅和剧照介绍黑龙江皮影戏;《人 民画报》拍摄和刊登了《秃尾巴老李》的全部彩色剧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了音;中国唱 片公司灌制了唱片;《剧本月刊》发表了《秃尾巴老李》脚本。1960年1月22日至2月9日,又 以献礼剧目为基础,经过加工后,参加第二次全国木偶戏、皮影戏演出大会,与会代表一致 赞扬黑龙江皮影戏有地方特色,勇于革新,充分发挥了皮影艺术的特点。黑龙江皮影戏从此 列入全国一流水平,成为中国皮影戏“三大家”(湖南影、唐山影、黑龙江影)之一。1961 年10月,温长淮率黑龙江省皮影剧团参加中央文化部组织的为期3个月的全国巡回演出活动。 经过6省9大城市,所到之处,受到当地群众和文艺界的热烈欢迎。
    温长淮经常带领剧团上山、下乡、下厂、去部队演出。剧团连年被省文化局评为上山下 乡先进集体。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之余,他还创作、改编整理现代戏、传统戏、神话剧等50余 个脚本,被中国戏剧家协会及其黑龙江分会吸收和推举为会员与理事。
    温长淮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平反。
    1980年1月14日温长淮病逝。终年6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