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白山
金白山,朝鲜族,1920年生于朝鲜咸镜北道城津郡中葛牌村的农民家庭。自幼随家人来
中国。10岁起就跟哥哥在吉林省和龙县黄真里屯、头道沟一带和额穆县玉山屯、北大洋屯扛
活卖零工,也给日本开拓团种地。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金白山被群众选为自卫队长。
1947年,被选为敦化市民会会长,参加领导土改运动。
1948年初,合江省成立水利农场(农场前身是日本侵略者为掠夺中国资源,在桦川县境
内修筑的一个水利灌溉站),从延吉、林口、勃利、密山等地动员一批种植水稻有经验的朝
鲜族农户前来开荒种地。金白山积极响应,于1948年春率领敦化市的80户朝鲜族来到合江水
利农场,在玲珰麦河下游的荒原上建房安家,成立了水利农场三庄。在自愿插组原则下,金
白山和慎自成组织了5户农民组成第五耕作组,由金白山担任组长并兼任全庄生产委员。这一
年战胜了严重的虫灾,农业获得了好收成。第五耕作组水稻平均亩产392斤,未受灾地块亩产
高达460斤,年末被评为“金白山模范耕作组”。到1950年,第五耕作组由5户发展到36户。
考虑到入组的人越来越多,金白山和组内人员研究,决定按照苏联的模式成立集体农庄,并
得到上级领导机关的批准。1951年2月21日,星火集体农庄成立大会在三庄学校召开,选举金
白山为农庄主席,李在根为党支部书记兼农庄副主席。金白山的爱人金彩今当选为妇女主任
,会上宣读了农庄章程。
星火农庄成立后,农场从灌区的合理布局考虑,决定将星火农庄迁到田禄村东(今建国
乡红旗村东)。1951年3月,冰雪尚未融化,金白山和李在根就带领全体庄员投入重建新庄的
劳动。因劳累过度,金白山患了严重的胸膜炎,本应住院治疗,可他却带病坚持工作。建房
中需要大量泥土,光靠人工和泥进度很慢,金白山建议大家修一个大的池子,放进水,利用
老牛翻土和泥,既加快了进度又节省了人力。在翻地过程中,为解决有些地块因低洼泥泞造
成大犁尾轮下陷的问题,他提议把大犁尾轮换成木爬犁脚,加快了开荒进度,提高了劳动效
率。
新庄建成了,一栋栋土草结构的住宅,一律模仿北京城楼式的造型,格调新颖,古朴典
雅。街道笔直、宽阔、整洁。庄前修建的大花坛,鲜花盛开。庄员们兴高彩烈地乔迁新居。
家家是两屋一厨一室(厅),并安装了电灯和有线广播。为改变朝鲜族妇女用头顶水的旧俗
,给每栋住房打了1眼铁管井。
星火农庄在生产上十分注重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1951年率先废除水稻稀植散播的
传统做法,广泛实行条播密植,获得大面积高产,亩产达593斤,比上年提高39%以上,创当
时全省最高纪录,受到国务院的奖励。1952年,推广马拉播种机进行水稻旱直播获得成功。
1953年,金白山采纳老农李中源的建议,搞水稻附泥播种获得成功,为发展水稻旱直播闯出
一条新路。这项技术一直沿用至今。金白山积极支持李在根搞良种繁育工作,在引进日本“
石狩白毛”水稻原种之后,经逐年选育培养出适合本地生长特点的新良种“星火白毛”。他
首先推行条田化耕作法,为水稻方田化管理打下了基础。
金白山非常重视机械化生产。农庄成立后,相继安装了电力脱谷机,购置了机床、电焊
机、锄草机、播种机、大犁等设备,基本实现耕作、脱谷、锄草、制米一条龙机械化,走到
其他村屯的前头。
群众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建庄不久就办起了夜校,很快完成全庄的扫盲工作。庄里还订
购大量报纸、图书和画报供群众阅览。
经过几年的发展,到1960年,星火农庄已由初期的36户发展到209户;土地由1426亩发展
到7920亩。出现了粮食稳步增产,各业繁荣兴旺的喜人景象。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金白山带领社员们打草,到佳木斯港务局制做大船,以此度过难关
。正当星火大队经济刚刚恢复,各项工作重新起步之时,1962年6月27日,金白山不幸因药物
中毒于佳木斯逝世。时年42岁。
金白山经历了新中国从40年代到60年代生产关系发生巨大变革的历史阶段。在此期间,
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很大贡献。被公认为水稻种植专家,在国内
外久负盛名。曾当选为第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多次
被选为省和全国劳动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