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乌·白辛

  乌·白辛,原名吴宇洪。1920年生于吉林(今吉林省吉林市)。赫哲族。祖籍乌苏里江 支流毕拉河畔红石砬子村。曾祖父乌定克·苏清河是清朝佐领。17世纪中叶,随满族镶红旗 和其他几个氏族一同迁居到吉林松花江上游西响水河子定居。从此改乌定克为吴姓,并入满 籍。
    白辛少时勤奋好学。高中毕业后,迫于父命考入沈阳佛经学院。生性活泼的白辛,不习 惯于沉闷的经院生活,不到半年就离开经学院,考入沈阳协和剧团当演员,开始他的文艺生 涯。先后参加话剧《雷雨》和《舰队的毁灭》等名戏的演出。不久,应“满州映画株式会社 ”的聘请,参加电影《在地平线上》的拍摄,他扮演一个“劳工”角色。后因该片有“反满 ”倾向,被禁止放映。这件事对白辛震动很大,激发他的爱国思想,决定放弃演员生活,入 关寻求革命。但因没有组织引导,流浪一年多后,又返回故里。
    1943年白辛于吉林组织起一个教师业余话剧团,他自编、自导,演出话剧《松花江上》 等。在演出话剧《后台》时,被日伪特务、宪兵禁演,剧团也被迫解散。离开舞台后,以柳 如丝、庚辛余、吴大海等笔名在报刊上发表诗作,作品有《南行草》和《九月之歌》等。这 些作品的发表,引起日伪当局注意,他被特务机关列入黑名单。
    1945年夏,白辛结识中国共产党吉林特别支部地下组织的领导人,参加党的地下工作。 日本投降后,于1946年被任命为吉林文工团团长。
    不久,组织决定白辛带领文工团的部分团员,编入东北民主联军第七纵队。在部队中, 白辛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一纵队、三十八军文工团副团长、戏剧教员、编剧、 导演、随军记者等职。这一时期,他创作大量作品如歌剧《鞋》、《好班长》,话剧《四海 为家》等,热情地歌颂军民鱼水关系和革命战争的伟大意义。为此,部队为白辛评一等功, 颁发“工作模范”奖章和二等勋章。
    1953年秋,白辛被调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任编导。他多次带着摄制组 ,远赴新疆、西藏等地,拍摄具有边疆美丽风光和风土人情的影片。艺术记录片《在帕米尔 高原上》和《伞兵生活》,在1956年的全国影片评比中,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
    1958年,因头部摔伤,离开部队,转业到哈尔滨话剧院,后又调哈尔滨市文学艺术界联 合会,做专业作家。从此,在思想上、艺术上都有很大提高。为了塑造好中国人民志愿军特 级英雄黄继光的形象,在话剧《黄继光》里大胆尝试,把舞台艺术手法与电影蒙太奇技巧融 合运用,以无场次的戏剧结构,突破了舞台时空的局限,推出一台令人耳目一新的好戏,博 得广大观众的赞赏。话剧《黄继光》连续演出达300余场。
    1960年,白辛根据长期深入边疆生活积累下来的素材,创作著名的电影文学剧本《冰山 上的来客》。为了拍好这部影片,他随“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组,再度深入新疆边防哨所 ,和战士们一起爬山涉水,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完成影片的摄制工作。影片公演后,受到 广大观众热烈欢迎。
    同年,开始话剧《赫哲人的婚礼》的创作。为了写好这部话剧,他3次深入赫哲族聚居的 乌苏里江畔,以歌舞相兼的形式,浓郁的民族风格,颂扬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使这个濒 临灭绝的民族起死回生,走向兴旺发达。《赫哲人的婚礼》搬上舞台后,从哈尔滨到沈阳、 吉林、北京,都受到观众的高度赞扬。
    1964年白辛创作话剧《印度来的情人》,次年又创作歌剧《映山红》。《映山红》是反 映东北抗日联军英雄事迹的剧目。为了排好这部歌剧,他和该剧的导演、作曲、演员一起, 深入长白山区体验生活。但这两部剧,都因牵涉当时国际关系问题,未能搬上舞台演。1965 年冬,中国共产党的好干部、中国老百姓忠诚公仆焦裕禄的长篇报导发表后,他与几位作者 合作,创作了歌剧《焦裕禄》,并亲自协助排练,使这部歌剧很快出台与观众见面。上演后 ,他感到剧本只凭一些间接有限的材料编写,甚嫌粗糙。于1966年春,亲自到兰考县,走访 焦裕禄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搜集大量具体生动的人、事材料,准备修改已经公演的歌剧《焦 裕禄》。因“文化大革命”开始,被迫中断。
    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央文革小组负责人江青点了几十部“黑”影片的名字,其中就 有《冰山上的来客》,并在一次讲话中说《冰山上的来客》作者乌·白辛是伪满州国人员。
    白辛对强加在自己头上的“罪名”,无法申辩。1966年9月22日,在他经常垂钓的太阳岛 上,人们发现了他的遗体。他身旁放着一只装酒的和一只装敌敌畏的空瓶子。这位富有才华 的著名剧作家以死表示自己的抗争。时年4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