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吴恕三

  吴恕三,1920年生,浙江省嘉县人。
    1937年夏,被上海交通大学和杭州浙江大学同时录取,因无力交学费,便入公费浙江大 学化工系,不久改学机械工程。时值抗战初期,他一面学习,一面与同学组成“呐喊团”, 宣传抗日救国。10月,随校内迁,和同学们组成“步行团”,行程千余里,历时40余天,沿 途宣传抗日救亡。1939年冬,参加战地服务团,奔赴广西,活跃在抗日前线。曾有同学开玩 笑地称他“有点像列宁,个子矮小而能量巨大”。
    1941年7月大学毕业,去重庆中国运输公司修车厂任实习员。1942年在昆明中国企业公司 修车厂任工程师。1946年到上海中国电器公司任工程师。这期间参加中国共产党上海地下组 织领导的《科学时代》杂志社,担任主编,并加入进步的“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从事革 命活动。194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任上海市军管会重工业接管处工程师。1954年 4月,任第一机械工业部派驻苏联高参处工作组组长。
    1955年1月,吴恕三调哈尔滨锅炉厂,任副总工程师兼总设计师。他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 与开发,亲自给技术人员上外语课,帮助他们搞好设计。待基础巩固以后,又引导他们不要 囿于本行,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经过几年努力,哈尔滨锅炉厂便很快形成一支属于全国一 流的、从设计到工艺配套成龙的设计队伍的工厂。1961年7月,吴恕三任总工程师。1963年3 月兼任副厂长。
    吴恕三勇于进取。50年代末,就写出60年代锅炉厂的展望。厂内许多技术难题,都是由 他主持解决。1963年7月,哈尔滨锅炉厂援助越南的75吨锅炉的空气预热器振动,不能正常运 行。在有关单位协助下,他组织进行大型试验,取得大量数据,解决了这一科技问题。1966 年,他主持设计的230吨锅炉,采用集中下降管、膜氏水冷壁、全悬吊结构、回转式空气预热 器等多项新技术,标志着我国锅炉设计摆脱了苏联模式,从仿制走上独立设计的新途径。19 70年3月,厂内关键设备8米卷板机的一个上辊(直径760毫米,长18米)断了。没有这台设备 ,全厂生产就无法进行,而当时要在国内重新制造一根,技术难度很大,时间也来不及。他 毅然决定焊接。这是项很复杂的工作,要解决对接、焊接和焊后应力等多项难题。但修复后 的上辊保证了两端同心,甚至不用再精加工而使用至今。我国电站锅炉制造是从35吨(6千千 瓦)开始的,以后发展到75吨、120吨、220吨、240吨、670吨……直到现在的2008吨(60万 千瓦),装机容量是最初的100倍。吴恕三作为全厂设计队伍的领导者和技术负责人,主持了 直至670吨锅炉的研制工作。
    吴恕三积极主张吸收国外成熟技术,为我所用。先后14次出国考察技术,每次都带回大 量有价值的科技资料,并亲自翻译俄、英、德、捷、法等文种的资料,供大家参阅使用。他 预见到电子计算机将在科技领域广泛应用,便积极主张尽快采用这项技术。哈尔滨锅炉厂19 75年安装使用的电子计算机,就是他主持购置的。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吴恕三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停发工资,被隔离批斗 。但他坦然处之,并利用隔离批斗的间歇时间,翻译大容量锅炉技术资料,还自修日文。
    1970年重新工作,在完成机械部和石油化工部交厂试制的螺旋石油管道工作中,他主持 并同其他人员一起,奋战3个月,圆满完成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到试生产的全部工作。在 生产调试的关键时刻,曾5天5夜不离现场,因疲劳过度,一次竟晕倒从高处跌下,幸未重伤 。这条生产线后来移至山东淄博,专门建立1座工厂,揭开我国地下远程输油技术史的新一页 。
    吴恕三是国内公认的锅炉权威,4次率团参加国际焊接年会,并曾当选为第一届全国科学 大会代表(其论文《锅炉管式空气预热器的振动和噪声》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中国机械工 程学会理事、焊接协会理事、动力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及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 表、中共黑龙江省第四届委员会委员等。还兼任被称为“中国机械百科全书”的《机械工程 手册》动力部分总编辑。
    1978年,吴恕三任黑龙江省机械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
    1980年1月,吴恕三肝病加重。在上海住院期间,又完成与别人合译的《流体诱发振动》 全书的校对,这是他生前完成的最后一件工作。不久,确诊为后期肝硬化,转入北京朝阳医 院。在第三次大量吐血泻血后,为了不作无谓拖延,吴恕三拒绝输液服药,豁达地迎接死亡 。1981年4月9日去世。终年6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