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李学义

  李学义,1921年生。山东省莱芜县人。自幼务农,没读过书。18岁只身到东北,在辽宁 省青原县当长工。以后辗转到沈阳等城市,靠拉洋车、推磨、卖零工度日。在沈阳西塔铁路 局当过2年力工,在长春大同花园干过4年杂工,又在安东(今丹东)竹中工务店做过3年多水 泥工,受尽日伪统治者、资本家与工头的残酷压迫和剥削,年到40岁,还未成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学义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1951年来到沈阳交通公司 ,当水泥工。随着基本建设企业合并,1952年又改属东北军区第二工程队。1953年初,任东 北建筑第二工程公司混凝土队队长。在参加沈阳飞机制造厂的工程建设中,领导全队承担一 号厂房基础和预制柱的浇灌任务。这类工程过去没干过,由于钢筋密集,石子和灰浆被分离 ,浇灌难度大。李学义深知这项工程的质量直接关系厂房的安全,必须考虑工程的牢固性。 经反复实践,在施工中逐步摸索出用漏斗浇灌的方法,并通过试验取得成功。这项技术改革 的实现,加快了工程进度,解决了质量难题。全队经过3个半月的艰苦奋战,完成上百个杯心 式基础和大吨位预制柱浇灌任务。工件内实外光,全部达到技术要求。他对工作极端负责, 浇灌基础时遇大雨,钢筋沾满泥土,就用毛巾一根根擦净,保证混凝土工程达到国家规定的 质量标准。他还一再推迟婚期,在职工中传为佳话。
    1954年,李学义所在队改属东北建筑四公司。1955年又改属东北建筑二公司二处,调往 哈尔滨,参加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重点基本建设项目哈尔滨电机厂、东安厂、伟建厂、 建成厂和发电厂的建设。这些工程施工难度大,质量要求高。李学义带领全队职工,出色地 完成每一项施工任务。在组织施工中,他发挥全队职工的积极性,总结出一套确保工程质量 的民主管理措施,形成自检制、互检制等有效制度。他还不断学习先进技术,改进操作工艺 ,在混凝土队最早采用搅拌机斗子落地、上料机械化等操作方法,提高劳动效率。他革新和 试制成功混凝土压力灌浆、震捣灌浆和双筒压力泵气压输送混凝土生产线等20几种先进机具 ,提出和实现700多项技术革新和合理化建议。其中压力泵提高效率15倍。技术革新加快施工 进度,为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做出贡献。
    1960年以后,李学义在黑龙江省第二建筑公司任混凝土队队长,并被提拔为工人工程师 。他和全队职工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继续向生产的广度、深度进军。1964年2月,经过反复 试验,试制成功混凝土空心基础砌块,质量上乘,解决了冬季施工不能砌基础的关键问题, 使公司能够承包急需冬季破土动工的工程任务。1965年,李学义所在混凝土队已累计完成21 万立方米的混凝土浇灌和预制件任务,为国家节约原材料和人工费折合人民币41.6万余元。
    李学义多年来一直是沈阳、哈尔滨市劳动模范。1956年代表全队出席全国群英会。1958 至1960年当选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1964年被评为黑龙江省五好职工标兵。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李学义主动要求去伊春参加西林钢铁厂的建设。1968年7月22日 因病去世。时年5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