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年
李书年,别名李书廉。1923年生,安徽省桐城县人。自幼爱好文艺,16岁辍学,参加国
民党三青团在桂林办的“忠诚剧团”,从事戏剧演出。1943年考入重庆国立音乐学院学习声
乐,几年后,成为一名出色的男高音。
1949年9月,在重庆市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政治部文工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后改建为西南军区战斗文工团。在此期间,他满腔热情地深入到山乡农村采风,搜集大量
的四川民歌、川江号子和藏族民歌,并整理出版单行本。
1951年,即调到总政文工团的当年,两度参加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奔赴朝鲜战场慰问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炮火轰鸣声中,满怀战斗激情创作并演唱《歌唱志愿军》一歌,回国后
,又在上海、武汉、重庆、成都等地演出,歌唱志愿军高尚的国际主义精神。
1953年,在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任独唱演员兼声乐教员。
1954年,随解放军歌舞团赴苏联、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国,进行
为期4个多月的访问演出,受到东欧五国观众的热烈欢迎。他还整理、撰写向苏联军队“红旗
歌舞团”学习的《劳特声乐教材》及《一个歌唱家的访问记》,并合印成单行本在国内发行
。《劳特声乐教材》是随来华演出的苏军红旗歌舞团学习期间所写的学习笔记及体会,详细
记录著名声乐家劳特的声乐教学理论及训练方法,并记有教学时采用的声乐练习。这一教材
对推动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1958年,解放军总政治部号召广大官兵转业到北大荒。李书年积极报名并很快被上级批
准,于同年春来到黑龙江。他的优美歌声,飘荡在北大荒辽阔的原野上。
1959年,李书年调入哈尔滨歌舞剧院任独唱演员兼声乐教师。他学的是美声唱法,但很
注意在艺术实践中吸收戏曲以及民族声乐在吐字、行腔、用气、表情等方面的理论与技巧。
他的演唱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富于民族气韵,被人称为“民族化”了的美声唱法。他演唱
的《云山牧歌》、《在那遥远的地方》、《我站在高高的钻塔上》、《飞奔吧枣骝马》、《
我站在铁索桥下》等歌曲,或抒情徐缓,或热情奔放,风格各异,个性鲜明。其中一些歌曲
灌成唱片广泛流行于社会。他以自己的艺术实践为发展民族声乐做出了贡献。
李书年的艺术才能还表现在歌剧演出中。1960年在大型歌剧《兴安岭恋歌》(后更名《
兴安岭战歌》)中扮演金矿工人出身的抗日联军中队长赵云平。这是他生平第一次在大型现
代歌剧中担任重要角色。根据剧情需要,对角色的一招一式、一举手一投足都反复演练,力
求通过形体动作准确地揭示角色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终于成功地塑造了赵云平这个抗联
中队长的艺术形象。此后,又在歌剧《白毛女》、《货郎与小姐》、《焦裕禄》和《映山红
》中扮演各类不同的角色,以及参加了威尔第的著名歌剧《茶花女》的排练。
作为声乐教师,李书年对待教学,象对待自己的演唱一样认真。在教学中不仅注意歌唱
方法技巧的传授,而且十分注意对青年演员的全面培养,要求青年演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
艺术观,认认真真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唱歌。还一再提醒美声唱法的演员,要注意使自己的
歌唱能为中国的广大群众所喜爱,千万不要孤芳自赏、自命清高。
“文化大革命”期间,李书年被戴上“反动艺术权威”的帽子,并被诬为“反革命分子
”。1968年5月16日,以“为自己及陈沂右派问题翻案”的罪名被拘留审查长达11个月之久。
拘留期间,李书年患上肺感染合并症,得不到及时治疗,以致病情日益严重,于1969年4月1
1日含冤而死。时年46岁。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1978年12月8日,中共哈尔滨市文化局党委作出决定,为李书年
平反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