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凤志
高凤志,1924年生。黑龙江省巴彦县人。父亲扛活出身。7岁时,全家由朱喜仁屯(今增
乡大河村)迁居绥化县兴福六合村。9岁,父亲在给地主赶车时被轧死。为了顶债,高凤志被
地主逼迫去放猪。12岁做长工。1942年冬,刚满18岁的高凤志赶车轧坏了脚,被赶回家去,
全家人生活无着落,靠妻子王荣四处讨饭度日。
1945年“八·一五”东北解放后,1946至1947年土地改革时,高凤志被选为贫农代表,
带领群众斗地主分田地。194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当选为六合村村长和村党支部书记。
1950年春天,高凤志走家串户,动员6户贫苦农民,在县内第一个办起常年互助组。他既
要当好村长,又要领导和参加互助组劳动。白天下地干活,夜间开会工作,每天睡得很晚。
可他的精力十分旺盛,因此人们送绰号称他“铁孩子”。这一年,实现亩产460多斤的大丰收
,谷子产量创全县丰产纪录。高凤志被选为省、县特等劳动模范,出席全国劳动模范、战斗
英雄大会,见到毛泽东主席。他每次出席劳模会回来,总是把所得奖品分给和他一起工作劳
动的伙伴,说:“六合村搞得好,是大伙的功劳,大伙的荣誉,不是我个人的。我能有今天
,是共产党的培养和群众帮助的结果”。
1952年,带头创办六合村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进入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年
冬天,他带领社员拉沙改土,将西大洼子几百亩不毛之地改造成良田。他以身作则,带头苦
干,社员给他编了个顺口溜:“高支书处处起带头,种地穿靰鞡头,地扛锄头,割地在前
头,一年四季没有闲时候”。之后,高凤志带领全村相继创办制砖厂、制米厂、种马站,还
打了电机井,家家户户亮起电灯。六合村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对国家贡献越来越大,社员生
活有了明显提高,成了省、县农业战线上的先进典型,“铁孩子”高凤志声名远扬。
1956年,高凤志去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会议期间,他代表农民向毛泽东主席报喜。
当毛主席和他握手时,他激动得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宴会时,他借敬酒的机会,向毛主
席表示:保证永远不自满、不骄傲,永远响应党的号召,做一个农业生产的带头人,并祝毛
主席身体健康!毛主席含笑对他说:“好,好,好!”
高凤志参加革命24年,14次进北京,9次见到毛主席。他始终像自己说过的那样,保持和
发扬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他有一个日记本,记着五
保户、贫困户有关生老病死、柴米油盐、孩子上学等情况,常去这些家走访,随时帮助他们
解决各种困难。1962年,社员柳兴和的妻子身染重病,危在旦夕。柳兴和将4个孩子领到妻子
跟前,流着泪说:“你放心吧,你走后我把4个孩子送到他叔叔婶婶家抚养。”妻子摇摇头说
:“不!孩子你哪儿也不要送,就靠高支书!”柳兴和听从妻子临终前的嘱咐,把4个孩子托
给高凤志家抚养。王荣像带自己孩子一样,缝补洗涮,供孩子上学念书,直到长大成人。五
保户于大娘的女儿远嫁到隆太公社,为了尽孝道,女儿几次要接妈妈去她那里住。可于大娘
死活不去,说:“这里有高凤志,我哪儿也不去。高凤志就是我儿子!”
高凤志事事以身作则,一尘不染。当时来六合村蹲点的领导干部、工作组、新闻记者等
不断,他从未陪吃一次,更从未接受过乡亲们的宴请。大儿子结婚时,让小两口到县城拍了
1张结婚照,吃了一顿饭,共花15元钱。家里的住房是土改时分得的,又透风又漏雨。社里为
他准备维修的房木,3次让出给困难户、五保户。社员们见支书贪黑起早干活,很心疼,建议
用社里的羊皮为他做件大衣,他坚辞不受。
1970年8月,高凤志随同省参观团去旅大参观,因食物中毒,全团人都处在危难之中。在
生与死的紧要关头,他首先想到的是别人的安危,主动担负起抢救遇难人员的指挥任务。当
医护人员来检查处理时,他一再表示:“我身体好,先抢救其他同志。”在他的指挥下,同
志们得到及时救治,脱离危险。然而,他本人由于拖延了时间,致使抢救无效。1970年8月1
8日,在弥留之际,得知大家都脱险时,他面带微笑,手扶着墙,慢慢地倒了下去。终年46岁
。
高凤志生前是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革委会常委、省贫代会副主任、中共绥化县县委
委员、兴福公社党委委员。50年代,著名作家安波曾到六合村体验生活,写了《春风吹到诺
敏河》电影剧本,后被搬上银幕。高凤志去世后,《黑龙江日报》连续报道了他的事迹;黑
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高凤志》故事集,印行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