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钦
陈大钦,1924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1942年高中毕业后,在福建盐务管理局硝磺处任
驻厂检验员,后任会计员。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海洋系继续深造,半工半读,先后在福建象
山小学、厦门大同中学执教,并担任《厦门声报》记者和翻译。1950年在大学加入新民主主
义青年团。同年,大学毕业,响应党的号召,支援东北边疆建设,来到大连水产养殖场任见
习技术员。同年11月,调到哈尔滨水产试验场任技术员。
从1951年开始,陈大钦走遍了黑龙江省的几条主要水系,多次进行大麻哈鱼的人工孵化
试验。从几次失败中,总结经验,研究鲑鱼的生长繁育规律,终于在1954年秋取得成功。19
56年,主持筹建我国第一个鲑鱼人工放流基地——饶河大麻哈鱼试验站。1957年春,代表我
省到苏联考察、交流大麻哈鱼放流技术,为我国大麻哈鱼的增殖做出了贡献。
1953年,陈大钦被推选为试验场养殖室副主任后,又开始进行大面积的科学实验。首先
提出鲟鱼的移殖、驯化计划,并亲自进行1年的蓄养试验,取得可喜的成绩。随后,又组织制
定鲟鱼增殖计划,组成课题组专门从事研究,突破种鱼的选择、蓄养、催情、人工授精、人
工孵化、仔鱼饲养管理等增殖技术难关,并探讨胚胎发育的基本规律,从而填补了我国鲟鱼
人工养殖技术的空白。为了解决北方浅水养鱼的难题,在此期间,他带领部分科技人员到沈
阳市郊区自然泡沼进行养鱼适地调查,并选择出7个自然泡沼开展养鱼实验,取得宝贵经验,
从而结束东北地区单纯靠江河捕鱼的历史。
1958年,根据广东、浙江两省草、鲢鱼人工孵化试验成功的经验,陈大钦着手进行在北
方寒冷气候条件下的草、鲢鱼人工繁殖试验,1962年获得成功,正式投入生产。他曾主持召
开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四省区草、鲢鱼人工繁殖学术讨论会,为解决北方鱼苗自给
问题开辟一条新路。1963年,首先采用尼龙袋密封充氧运输鱼苗,解决了鱼苗运输不便的难
题并在生产实际中推广应用。当年,陈大钦被聘为太平洋西部四国渔业会议的中国专家。
“文化大革命”中,竟以莫须有罪名加害于陈大钦,并被停职反省。1969年恢复工作。
1970年,陈大钦为解决黑龙江省由于气温低,致使草、鲢鱼人工产孵期晚的问题,进行多方
面的调查试验。1971年,在鸡西发电厂进行利用电厂余热温水促使草、鲢鱼提早产孵的试验
,继而在哈尔滨、佳木斯、齐齐哈尔等地进行推广,为黑龙江省和东北地区延长培育期、当
年培育出大规格鱼种提供了较完善的新技术,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项研究
成果先后荣获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和全国科学大会奖。
陈大钦著有《草、鲢鱼人工繁殖技术》、《实用养鱼技术》等书,受到有关部门的好评
。他还主持筹建我国第一个冷水性鱼试验站。
1978年,陈大钦被选为黑龙江省和全国第五届人大代表。曾任中国水产学会常务理事、
黑龙江省水产学会副理事长、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黑龙江省水产
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等。1981年1月5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2月27日,因患肝癌医治无效
在哈尔滨逝世。终年5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