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朱彩斌

  朱彩斌,1930年生。湖北省房县人。幼年在本县读小学、中学,后考入鄂北高中。
    1948年秋,鄂北解放,朱彩斌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由于热爱文学,且尤好写诗,曾进 入第十九军文工团,后调陕西省军区文工团创作组任创作员,写了不少歌词、说唱作品和剧 本。1951年去“八一”电影制片厂学习编导。结业后,因成绩优秀,被留在制片厂工作,后 来成为著名剧作家和编导乌·白辛的助手。自此,跟随摄制组曾赴硝烟弥漫的朝鲜战争前线 ,后来又到祖国的东海沿岸和西北高原,深入新疆、西藏,参与《钢铁运输线》和《谷格王 国遗迹》等著名纪录片的拍摄工作。由于出色的工作表现,几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部队生 活锻炼了他的文学创作才能,工作之余,写了大量的诗作,如《大海之歌》、《昆仑夜歌》 等。
    1958年春,朱彩斌随全国十万转业官兵开垦北大荒,从“八一”电影制片厂转业到黑龙 江铁道兵农垦局(后改名为“牡丹江农垦局”)。最初在八五八农场当农工,参加垦荒劳动 。后来调到农垦局政治部任电影组编导。曾编导摄制过《狩猎》、《雁窝岛的秋收》等纪录 片,在全国放映,深受欢迎。在这同时,因受新的生活的鼓舞,他的内心充盈着诗情,写出 《完达山抒情》、《英雄重上完达山》、《赶雁》、《牧鹅姑娘》、《鄂伦春人的歌》等一 大批优秀诗作,发表在全国性的大型文学刊物《收获》、《诗刊》、《解放军文艺》、《萌 芽》、《新港》、《北大荒文艺》上,在全国诗坛有较大影响,成为黑龙江省颇有影响的诗 人之一。
    1963年春,朱彩斌调哈尔滨市文联任创作员,成为专业作家。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黑 龙江分会。正当他的诗歌创作走向高峰的时候,一场“文化大革命”浩劫临头,被迫止笔。 他精神上饱受创伤,怨愤难平,终于在1971年11月28日含恨而逝。时年41岁。为了纪念他,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选编他的有代表性的作品,出版了朱彩斌诗集《完达山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