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谭学陵

  谭学陵,1931年2月生。四川省武胜县人。1953年8月于北京石油专科学校毕业,被分配到 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设计局工作。
    1956年,参加海军工程部非金属油罐防渗漏研究项目,担任组长,带领小组的研究人员 ,系统地考察防渗漏规律,提出十几种防渗漏方案,指导非金属油罐的建造,受到海军工程 部和石油部的嘉奖。1957年出席第二届全国青年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大会。1959年加入中国共 产党。
    1960年5月,谭学陵从北京调到大庆油田参加会战,投入油田“单管密闭油气集输流程” 的设计工作。大庆油田处于严寒地带,选择什么样的土壤传热系数(K值),是设计的主要依 据。按照有关资料的计算,K值8——10最为保险。但依这个数据设计,就得在管线的沿途布 满加热炉,要浪费掉大量的钢材和资金。谭学陵提出实际测定K值后再设计的建议,得到领导 的支持。他和4名助手承担这一艰苦的研究任务。
    为了掌握北方寒冷季节的降温规律,在隆冬的深夜里,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蜷伏在 冰冷的草原上,每隔2分钟测一次温度。当时,正值国家暂时困难时期,他们在吃穿很困难的 条件下工作,毫无怨言。在为期10个多月的测试中,经历严寒、酷暑,行程6000余公里,观 测1600多个点,取得5万多个数据,经过1100多次分析对比,终于得出大庆地区K值为3的数据 ,为设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为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作出了贡献。在大庆油田会战史 上称之为“万点调查”。由于谭学陵工作成绩突出,被评为油田标兵。
    1974年7、8月间,谭学陵承担研制我国第一套原油计量成套仪表的任务。在酷暑的上海 ,日夜奔跑在十几个协作厂家,讨论落实研制方案,解决技术难题。这时他病倒了。大庆油 田来电催他回去汇报工作,他不顾病痛在身,立即买了一张硬座车票,同伴们劝他病情好转 再走,他摇头说:“这套仪表关系到我国原油出口的计量,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利益和声誉, 在我手中那怕是耽误一分钟,都是犯罪呀!”毅然登车北上,返回油田。在谭学陵的带动下 ,经过研究人员、协作厂家的共同努力,仪表按期研制成功,并投入生产,填补了我国成套 仪表的空白,这项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当一些国家掀起应用微型计算机这一新的技术革命潮流后,1979年他就向领导和技术人 员宣传,要利用世界技术革命的机会,迎接这一挑战,提出把微机用于科研和石油生产中去 。他没有学过计算机专业,为适应工作需要,废寝忘食地学习无线电中子学、晶体管线路、 集成电路、布尔代数、电子计算机程序设计等,并且自编教材和讲义,给油田领导人和自动 化所的研究人员讲微机课。撰写《微电子技术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长篇论文,发表在《 油田计量与自动化》杂志上。在他的积极倡导下,油田在工程设计、数据传输、原油外输以 及财务管理等系统,相继应用微机。有人感慨地说:“老谭是走在我们前面的人。”
    谭学陵学术造诣较深,熟悉石油、化工、仪表、数学、力学等多种专业。平时学习刻苦 ,惜时如金,疗养和重病期间也不放松学习。他对同志关心照顾无微不至,而对个人利益从 不计较。1969年秋,研究室里一位4口之家只有1间居室的同志,请他找设计院给调整住房。 他考虑到全院房舍紧张的情况,便将自己住的两居室住房调给了这位同志。他自己同样也是 4口之家,住进了1居室的宿舍,而且一住就是11年。他先后两次出国,第一次去罗马尼亚, 把节省下来的2000多元外汇,交给了国家;第二次去美国,也只买一台小型录音机,用于学 习。
    1982年秋,他的胃病时有发作,同志们劝他休息,他说:“工作太多了,躺不住啊!” 1983年,病情愈加严重,身体急剧消瘦。经检查,确诊为胃癌。他向医院负责人说:“你们 不要瞒我了,请告诉我还有多少时间,我要安排一下工作。”当他得知病情后,决心为油田 开发事业作最后一次拼搏。手术后,他写了一首言志诗:“甘为工农有所为,鞠躬尽粹生所 追。奋与病魔争日月,留得一息尽残辉”。他在病榻上,整理《油气管线输送与计量的基本 理论》一书,1983年10月正式出版。
    谭学陵于1983年11月22日与世长辞。终年5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