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其权
钟其权,四川省重庆市人。1933年生于工人家庭。1952年考入西北大学地质系,1954年
毕业。
当年分配到石油工业部西安地质调查处,在陕甘宁盆地从事石油地质调查研究工作,先
后任实习员、技术员、地质队副队长等职。在西北高原上,历经3年多时间,进行野外地质普
查,在艰苦环境中受到锻炼,积累较丰富的经验和资料。
1958年4月,钟其权被调到松辽石油勘探局,任基准井综合研究队队长。当时国家急需石
油,为了尽快提出打开松辽盆地油区的突破性井位,在时间紧迫、资料较少的困难情况下,
和几名技术人员先后到高台子地区,明水物探大队地震队进行松基3井井位的初步踏勘,大同
镇地区的地震资料的搜集。经过反复研究,综合分析,提出和落实松辽盆地第三口基准井的
井位,亲手打下井位木桩。1959年4月开始钻井,9月喷出油流。这口井成为松辽盆地的第一
口喷油井,成为发现大庆油田的标志。
1959年,在全国反右倾运动中,钟其权被当作走“白专”道路的知识分子,下放到钻井
队当工人。直到松基3井喷油后才结束钻工生活,回到油田地质研究的岗位上。先后任研究组
组长,地层对比队队长,1962年被提升为油田地质研究室副主任。他积极地参加石油大会战
,专心致力于油田地质研究工作。主持确定了油田地层、油层层序,提出一套以砂岩组为基
础,三级控制的小层对比方法,和以油砂体为基础的油层综合评价研究法,突破过去分大段
笼统认识油层的旧规,为研究和认识油层分布规律创出一条新路,也为油田开采提供科学的
地质依据。直到现在,这套研究方法,仍然是油层研究的基本方法。这一成果获得国家科委
颁发的发明奖。当时他年仅26岁。
1964年钟其权任大庆油田开发研究院油田地质研究室副主任,不久,又被当作走“白专
道路”的典型,白天挨批判写检查,晚上依然经常工作到深夜,有时甚至通宵达旦。这期间
,还深入到远离研究所几十公里外的杏树岗油田调查研究,进行油层对比,摸清了油层情况
,解决了许多关系到油井稳产的地下问题。
“文化大革命”期间,钟其权再次遭迫害,受批判。1968年10月,被隔离审查。当他从
“牛棚”出来时,一张在“牛棚”里构思的贯穿大庆长垣南北的油藏大剖面图设计出来了。
1974年以来,钟其权着重从事大庆油田外围石油地质规划的研究,并立足松辽盆地,开
展我国东部各盆地的发育历史、构造、沉积点研究工作,提出松辽盆地的含油气特点及勘探
前景。
1976年,钟其权被调到大庆石油管理局地质处任副主任、地质师。他重新进行区域地质
研究,对松辽盆地的石油地质规律作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特别是对深层地质的研究方法,提
出一整套沉积构造格局的新认识。
1977年,钟其权晋升为大庆石油管理局副总地质师。在他主持地质勘探工作期间,发现
并探明三肇地区的宋芳屯、模范屯油田,对发展大庆做出了贡献。1978年,他的大庆油田油
砂体及注水效果研究,获得当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7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的艰苦工
作,积劳成疾,重病缠身,但他不顾个人生死,依然忘我地工作。
1979年11月,钟其权被调往南海石油会战指挥部工作。行前,结肠堵塞,连半碗泡饭也
咽不下,可他还是抓紧时间修改同志们写的工作报告,有时直至深夜。妻子多次焦虑地催促
他去医院看病,他总说没关系。在去南海的欢送会上,他豪情满怀,即兴赋诗一首:“记忆
出关时,迤逦正当年。暴雨松江水,飞雪大兴安。倏然二十载,余年复向南。行行去去间,
草木惊泪弹。更敬一杯酒,高歌贺来年。”在去南海途中心脏病发作,紧急送进北京医院抢
救,治疗后心脏病暂时稳定,不久病情又恶化。在生命垂危之时,他仍焦急地盼望早日赴南
海找油。
1982年12月6日,心肌梗塞突发,经抢救无效去世。终年4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