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述

  新中国成立36年来,国家共拨给黑龙江省水产投资22369万元,其中用于捕捞生产2606万 元,水产养殖13027万元,科研教育935万元,水产供销企业2809万元,职工生活1846万元, 多种经营及其它项目1146万元。此外,拨给水产事业费3650万元,其中用于科研和技术推广 2408万元,水产中专教育和干部训练499万元,渔政管理和资源调查156万元,其它587万元。 经过多年建设、发展,水产业生产、供销、科研、教育和渔政管理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很大 变化。
    渔业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1985年全省渔业劳动力由1949年的13525人增加到53872人( 其中从事捕捞23684人),渔业生产工具不仅数量大量增加,而且性能有很大改进,机械化程 度不断提高。全省共有各种网具39859趟,梁子482处,非机动渔船10897只,机动渔船由新中 国成立初期的2艘增加到1487艘。一些大型渔场的冬季大拉网渔业,依靠人、畜力作业的落后 状况已经成为历史,基本实现了曳网、钻冰穿梭①(①穿梭:是用遥控穿梭器代替手工操作 的扭矛、走钩拔动冰下走杆牵引水线绳行网的一种作业。)和运输等生产全过程的机械化。 养鱼机械从1978年只有为数很少的几种发展到拥有推土机535台,拖拉机267台,水泵2538台 ,电动机18244千瓦,柴油机13614台,还有粉碎机、打浆机、颗粒饵料机1240台。养鱼生产 水平持续上升。全省水产养殖面积达到291.9万亩,占可养鱼水面的46.2%,其中精养水面 为23.5万亩。养鱼年平均亩产达到13.1公斤,比1979年的5公斤提高1.6倍,其中池塘养鱼 年平均亩产为57.5公斤,列全国第13位。
    截至1985年初步形成了以水产研究所为骨干、以水产技术推广站为基础的水产科技工作 网。全省除建有国家重点水产科研机构———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外,还在哈尔滨、齐齐哈尔 、佳木斯和镜泊湖设有研究所和试验站。省设立了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下设有78个地市县级 推广站。全省水产系统(包括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共有水产技术干部1033人,其中具有高级 职称的7人,中级职称的106人。他们紧密结合本地水产资源和生产实际开展科研和技术推广 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有15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部委和省政府的奖励,一批重要科技成果 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转化为生产力,推动了渔业生产的发展。
    水产专业教育为发展渔业培养了大批人才。以培养中等水产专业人才为目标的省水产学 校,1959年到1985年共输送毕业生878人。始于1953年的短期培训,已培训干部、职工数千人 次。1981年兴办的水产职业高中班1985年全省共有13处、42个班,累计招生1281人,已有80 0多名毕业生走上生产岗位。省、地、市、县层层举办的水产技术培训班,1983年以来每年培 训养鱼员达1万人次左右。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学习和培训,使水产系统的广大干部、 职工和渔民的文化素质有了较大提高。
    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水产供销经营组织。1985年水产供销企业发展到128个,有职工3821人 。拥有固定资产3452万元,自有流动资金874万元。经营条件逐步改善,冷库由1956年的1座 、300吨位,增加到32座、8420吨位。各种载重汽车达到200辆。水产品经营量不断上升,50 年代年均3万吨,60年代年均3.4万吨,70年代年均4.5万吨,但是长期以来水产品供不应求 的矛盾比较突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水产品市场逐步放开,开始形成多渠道、少环 节、开放型的流通体制。进入80年代年均经营量达到6.7万吨,“吃鱼难”的问题有所缓解 。1985年全省鱼品供应量(商业供应)为46650吨,占肉(包括猪、牛、羊肉)、蛋禽、鱼四 大副食供应总量176684吨的26,4%。但是,鱼品人均供应水平仍然很低,全省人均仅为1.4 公斤,城市人均也只有3.15公斤。
    渔政管理和水产资源繁殖保护工作不断加强。渔业法规逐步完善。1950年以来,本省先 后颁发了关于水产资源繁殖保护的办法、草案、暂行条例,及至1982年4月,省人大常委会通 过了本省第一个较完备的地方性渔业法规——《黑龙江省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渔政机 构逐步加强,在省及81个地、市、县都设有渔政机构或专兼职渔政干部。共有渔政人员262名 。在部分国营渔场中分别设有公安分局、派出所、民警值班室。渔政管理手段逐步完备。拥 有各种渔政船41艘,渔政车36辆。沿松、嫩两江设立28处江河污染监测点。由于加强了渔政 管理工作,进入80年代以后,屡遭破坏的水产资源得到一定恢复,捕捞产量略见回升。
    当前的问题是,渔业生产的发展还跟不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1985年渔业产 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仅占0.7%。全省人均地产鱼占有量仅为 2公斤,不及全国人均6.5公斤的1/3。蕴藏于自然资源的巨大潜力尚待开发利用,有53.8 %的可养鱼水面还在闲置撂荒,许多已养鱼水面仍是粗放经营,养鱼单产水平比较低。江河污 染和酷捕滥捞仍较严重,尤其名贵特产鱼类的资源急剧下降,产量锐减。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实现水产业的更大发展,尚须做出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