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水产资源
黑龙江省渔业水域辽阔,绝大多数水域生态条件良好,水质肥沃,饵料生物繁盛,蕴藏
着丰富的鱼类和其它水生动植物资源,素有“棒打獐子瓢舀鱼”之说。在渔业水域中,有浮
游植物166属,浮游动物296种属,底栖动物152种属,水生植物154种,已采集发现的鱼类为
105种。由地理位置和水域环境所决定,鱼类区系组成呈现南北交界的特点,寒带、亚寒带和
温带、亚热带的鱼类均有分布,形成了比较明显的优势:一是经济鱼类多,具有食用价值、
个体较大、形成捕捞产量的有50余种。二是名贵特产鱼类多,其中盛产的大麻哈鱼驰名全国
;鲟鳇鱼是淡水鱼之王,个体重达几百斤至一千多斤;兴凯湖的翘嘴红鲌(大白鱼)、松花
江的鳜鱼(鳌花)与黄河鲤鱼、淞江四鳃鲈鱼齐名,被誉为我国的四大淡水名鱼”;银鲫(
鲫鱼)是雌核发育的优良养殖品种,已推广到近20个省、市。三是冷水性鱼类多,其中哲罗
鱼,大者重几十斤,是珍贵的旅游资源,为各国钓鱼爱好者的首要垂钓对象。此外,民间广
为流传的“三花五罗”(鳌花、鳊花、吉花、哲罗、雅罗、法罗、铜罗、胡罗)鱼,除前已
提及的外,其它也多属肉味鲜美,为人们所喜食的品种。
50年代末期以来,由于日益严重的江河污染、酷捕滥捞以及兴修水利隔绝了一些鱼类产
卵繁殖场所,致使水产资源遭到很大破坏,资源量显著减少,尤以名贵特产鱼类最为严重,
兴凯湖大白鱼、绥芬河的滩头鱼、挠力河的“红肚囊鲫”等产量锐减,鳌花鱼、哲罗鱼等已
极少捕到。
经过加强渔政管理和水产资源的繁殖保护工作,进入80年代后,水产资源有所恢复,自
然鱼类的捕捞产量略见回升。同时,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可养鱼水面逐步得到开发利用
,并引进和扩大一些新的优良养殖品种,水产资源正逐步得到较为合理的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