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渔业水域 一、水系构成分布
黑龙江省有黑龙江、绥芬河两大水系。黑龙江水系包括:松花江、嫩江、乌苏里江和牡
丹江等五大河流。黑龙江中、上游和乌苏里江为中苏界江,捕鱼作业以主航道为界。绥芬河
下游在苏联境内。松花江、嫩江居本省的腹地,主要江段在松嫩平原上。牡丹江及绥芬河流
经本省东部的山区。全省山地平原交叉分布,众多河流贯穿其间。西北部的大小兴安岭山地
和东南部的张广才岭、完达山、老爷岭山地,有茂密的森林和植被涵养着江河上游的水源。
山区河流水温低,是冷水性鱼类良好的栖息水域。西部的松嫩平原由嫩江与松花江冲积而成
,地势平坦,多沙丘、盐碱泡和沼泽。东部的三江平原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冲积而
成,地势低洼,沼泽湿地面积较大。两大平原区土质肥沃,水域中的营养物质丰富,为水生
生物和鱼类提供了优良的生长繁衍条件。
本省渔业水域面积为1210.1万亩,居全国第9位。水域类型齐全,有江河湖泊、水库塘
坝、人工池塘。其中江河为449.8万亩,占总水面的37.2%;湖泡为525万亩,占总水面的4
3.4%;水库塘坝为206.1万亩,占总水面的17%;池塘为29.2万亩,占总水面的2.4%。
在这广阔的水域中有可养鱼水面631.8万亩,占总水面的52.2%。至1985年底全省实际
利用养鱼水面为291.9万亩,占可养鱼水面的46.2%。此外,还有未利用的沼泽地1600余万
亩,其中多数适于开发渔业。
本省渔业水域分布广泛,但相对集中于西部松嫩平原区和东部三江平原区,这两大平原
区江河宽阔,湖泡密布,占全省总水面的59%。平原区之外的山区、半山区,多河沟溪流和水
库塘坝。
在全省78个市县中,水面100万亩以上的有2个县,以密山县190.3万亩为最多,占该县
土地总面积的17%;50—100万亩的有2个县;10—50万亩的有22个市县;不足10万亩的有51个
市县,以绥芬河市0.2万亩为最少,只占该市土地总面积的0.3%。
二、气候水文
黑龙江省位于北纬43°25'48"—53°33'36",东经121°10′48"—135°3'0",
是我国位置最北,气候最寒冷的省份。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夏短,冬季严寒干燥,春季
多风少雨,夏季降水集中,温热、湿润、日照长,秋季降温急,常有早霜。年平均气温5℃—
4℃,有5个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气温10℃以上持续日数在120—150天,积温在1500—260
0℃,年日照时数较少,为2400—2800小时,但夏季日照时数较多,在700小时以上,有利于
养殖鱼类的生长。
全省年降水量为400—600毫米。6—8月份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60—80%,12—2月份降水
量仅占年降水量的5%,其余月份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15—35%。各类水域的径流补给主要来自
降水,占75—80%。降水量决定着水域的水位波动。江河春汛期水位较低,夏秋季汛期水位较
高。7—8月份水位最高、11—4月份水位最低,形成明显的丰水期与枯水期。1月前后是冬网
和梁子渔业产鱼集中的季节。在江河解冰跑冰排时,水温低,鱼类经过越冬消耗活动能力弱
,比较好捕,俗称打稳头鱼。桃花水下来后,利用鱼类产卵洄游的习性,进行春明水捕鱼生
产。秋季利用鱼类越冬洄游的习性进行秋明水捕鱼生产。
本省水域的水温是全国最低的。有半年左右水面封冰,全省平均冰厚为1.45米,最厚为
3.05米(1974年3月31日呼玛河固其故站),最薄为0.36米(1985年12月30日乌裕尔河依安
站)。冰下水温4℃以下。水温受气候的影响,季节变化十分明显。每年4月下旬,各类水域
开始解冻、融冰,进入明水期。明水期水温升高,是水生生物和鱼类繁殖、索饵、生长的主
要季节。不同地理环境的水域,各月水温也有差异,一般水域四月中下旬均不超过4℃。7月
份水温最高,为22—26℃。全省10℃以上水温仅为130—140天。许多山区河流常年最高水温
在20℃以下,是多种冷水性鱼类适宜栖息的水域。9月份水温急剧下降。10月份降到2—9℃,
11月份北部水面开始结冰。进入冰封期,鱼类栖息深水越冬。冰封期是全国最长的。江河平
均封冻天数为148天,最长的呼玛河固其故站达191天(1980年),最短的雅鲁河碾子山站85
天(1956年)。由于本省水域的水温低,表现出鱼类生长期短、越冬期长和冷水性鱼类较多
的特点。
三、水质
(一)水化学性质 本省各类水域的水质具有良好的天然性状,符合渔业水域的水质标
准。PH值、总硬度、总碱度、溶解氧等均适宜鱼类生长。据《黑龙江省渔业资源》①(①中国
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黑龙江省水产总公司编,主编张觉民.1985年5月黑龙江
朝鲜民族出版社出版。)记载,测定主要水域化学性质的年平均值如下:
PH值:江河、湖泊、水库等水域的PH值多数在5.6—7.8,呈中性。
总硬度(德国度):全省主要江河、湖泊、水库的总硬度,绝对值变化总范围为0.45—
15.8°。松花江、嫩江及牡丹江干流的总硬度,年平均值为2.09—4.35°,多数支流为0
.73—4.67°。湖泊为2.47—7.08°,水库为2.02—4.63°。
总碱度(毫克当量/升):全省各类水域的总碱度绝对值变化范围在0.21—5.63。江
河为0.45—4.83,湖泊为0.65—5.58,水库为0.6—5.59。
溶解氧(毫克/升):各类水域的溶解氧基本处于饱和状态,有利鱼类的生长。江河为
5.7—11.5,湖泊为7.08—8.18。但在枯水期的12月至翌年2月,受到有机污染的松花江
、嫩江干流多处江段溶解氧低到4毫克/升以下,危害鱼类的越冬。
耗氧量(毫克/升):多数江河、湖泊及水库为4.26—14.63。耗氧量高低表明水中有
机物多少。在明水期有机物多有利饵料生物生长,在冰封期有机物多则耗氧量大,易使水中
溶解氧不足,威胁鱼类的越冬。
(二)水域污染 江河污染使水质受到影响。污染源主要来自齐齐哈尔、哈尔滨、佳木
斯、牡丹江等城市和吉林省的某些工矿企业向江中排放含酚、氰化物、硫化物、汞、铅等有
毒物质和大量皂化物的废水;农业生产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通过降水径流亦使江河水体受
到污染。1958年春季,首次发现嫩江受含酚废水污染而大量死鱼。据黑龙江省卫生防疫站《
松花江水系污染调查资料汇编》(1973年4月)记载:1959年4月测定,嫩江富拉尔基江段水
中含酚量达到24毫克/升,松花江哈尔滨下游水中含酚量达到12毫克/升,佳木斯下游水中
含酚量达到8—16毫克/升。经过采取处理措施,从1960年起,江水受酚的污染开始好转,水
中含酚量逐渐降低。
1963年后,由于齐齐哈尔市造纸、制糖等厂排入嫩江的有机废水增多,污染日益严重,
消耗大量水中溶解氧。从1965年起,自齐齐哈尔市下游到肇源约300公里江段,连年冬季发生
鱼类因缺氧窒息而大量死亡。到了70年代,哈尔滨、佳木斯市造纸、制糖、木材综合加工、
酿造、皮革加工等厂有机废水的排放量显著增多,松花江污染也日趋严重,冬季枯水期溶解
氧急剧下降。1969—1980年嫩江、松花江各监测断面枯水期溶解氧低于4毫克/升的见下表。
80年代后,废水排放量有增无减,据《松花江水系污染与水源保护的研究》(黑龙江省
环境保护局主持编写,1986年4月)记载:1983年松花江流域(不包括吉林省第二松花江流域
)每日排放污水量为572万吨。排放量较大的工矿企业有694个,这些废水基本未经处理直接
排入江河,据测定,1985年1—2月份,嫩江中游的齐齐哈尔江段水中溶解氧为2.6毫克/升
,下游的茂兴湖渔场江段水中溶解氧为2.2毫克/升。松花江宾县至同江600多公里江段水中
溶解氧相继降到《渔业水质标准规定》①(①1979年3月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国家建委
、国家经委、国家水产总局颁布的《渔业水质标准》规定:“溶解氧,24小时中,16小时以
上必须大于5毫克/升,其余任何时候不得低于3毫克/升。”)以下,最低处的同江和汤原江
段均只有0.6毫克/升,整个江段死鱼的数量很大。此外,呼兰河、汤旺河、穆棱河、阿什
河以及大庆地区的安肇新河、肇兰新河等都受到严重污染。江河污染使水产资源遭到严重破
坏,连年发生死鱼现象。据国家环境保护局、农牧渔业部联合调查组1985年7月28日《关于松
花江死鱼情况调查及解决意见的报告》载:松花江自1963年以来,已发生11个死鱼年份,而
1977年后年年发生死鱼。死鱼江段在中、下游,均长达600多公里。1978年1月在宾县七绝沟
江段死鱼密集的地方,不足0.1平方米的江底稳水滩上,沉积73尾死亡的小鱼。嫩江自1959
年以来,在冰封期已发生17个死鱼年份。1977年以来,年年发生死鱼。死鱼江段在中、下游
,严重时长达400公里江段,死鱼密集的地方在江底稳水滩沉积成堆。1982年,据不完全统计
,捞出昏迷状态的鱼和死鱼2500多吨。1985年冬,死鱼情况仍很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