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底栖动物

  一、种类及分布
    底栖动物是鱼类的主要饵料之一,它的类群组成、生物量及分布状况,对渔业生产有重 要影响。本省底栖动物比较丰富,在各类水域中均属富营养型,为鱼类提供了很好的饵料生 物基础。全省共有52科150种属,其中软体动物39种,环节动物16种,节枝动物95种。在各类 水域中分布的情况是:江河里约有102种,其优势种群是中华圆田螺、中国圆田螺、东北圆田 螺、耳萝卜螺、黑龙江短沟蜷、杜氏珠蚌、褶纹冠蚌、东北喇蛄;湖泊里约有94种,其优势 种群是中华颤蚓、夹杂带丝蚓、褶纹冠蚌、纹沼螺、中华小长臂虾、秀丽白虾、摇蚊科幼虫 等;水库中约有60种,其优势种群是萝卜螺类、背角无齿蚌、杜氏珠蚌、霍甫水丝蚓、中华 颤蚓、夹杂带丝蚓、摇蚊科幼虫。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嫩江中下游分布密度为906个/平 方米,生物量为21.8克/平方米;湖泊中分布密度为1248个/平方米,生物量为10.7克/ 平方米;水库中分布密度为1381个/平方米,生物量为420.6克/平方米。
    
    
    
    
    
    
    
    
    
    水域的营养状况,是以单位面积中底栖动物数量多寡来区分。水域中每平方米的底栖动 物数量(主要为摇蚊幼虫和寡毛类数量)少于100个的为贫营养状况;在100—1000个时为中 富营养状况;大于1000个时为富营养状况。据调查,黑龙江省水域多为中富营养状况和富营 养状况。调查的主要渔业水域的营养状况见下表。
    
    二、具有经济价值的主要种类
    1.中国圆田螺
    成体壳高约6厘米,薄而坚固,呈圆锥形。有6—7个螺层,壳面凸。螺旋部高起。壳顶尖 锐,体螺层膨大。贝壳表面光滑,呈黄褐色或绿褐色。壳口呈卵圆形。
    本省湖泊、缓流的小河、水库等水域均有分布。以水生植物的叶子及低等藻类为食。冬 季潜泥土中冬眠。1年性成熟,6—7月间为繁殖期,卵胎生,怀仔螺数10多个至100多个,排 出体外的仔螺即可自由生活。
    中国圆田螺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壳和肉是中药材,药名田赢,或称田螺,有清热、 利尿的功能。在自然水域里是青鱼和鲤鱼的天然饵料。
    2.中华圆田螺
    成体壳高约5厘米,呈卵圆形,有6—7个螺层,壳面膨胀。螺旋部较短而宽,体螺层很膨 大。壳顶尖锐,壳面绿褐色。壳口卵圆形。
    中华圆田螺在本省分布广泛,生态环境和习性与中国圆田螺相似,可食。
    3.东北圆田螺成体壳高约2.5厘米,略呈球形,有4—5个螺层,壳顶钝常被腐蚀。螺旋 部低矮,体螺层极膨大。贝壳表面光滑,但有褶襞状的生长纹。壳面黄绿色或褐色,有红褐 色带纹。壳口大,呈卵圆形。
    东北圆田螺是黑龙江水系的特有种类,广泛分布在各湖泊和缓流的水域。肉味美,营养高,也可作中药材。
    4.乌苏里圆田螺
    成体壳高约5.5厘米,呈卵圆锥形,有5—6个螺层,螺旋部高呈宽圆锥形,壳顶稍尖螺 层膨大。壳面为绿褐色或黄褐色,有细密的生长纹,并具有红褐色的带纹和螺棱。壳口卵圆 形。
    乌苏里圆田螺是黑龙江水系的特有种类,分布广,数量多,可食用和入药。
    5.梨形环棱螺
    成体壳高约3.7厘米,呈梨形,有6—7个螺层,皆外凸。壳面较光滑,为绿褐色或黄褐 色,螺棱明显。壳口卵圆形。
    这种田螺在黑龙江省仅嫩江流域有分布。大量孳生于沿江工厂的冷却水管中,具有食用 和药用价值。
    6.纹沼螺,大拟钉螺、钉螺和乌苏里豆螺
    纹沼螺成体壳高约0.9厘米,呈宽卵圆形,有5—6个螺层,壳顶尖,经常被磨损,体螺 层略膨大。壳面为灰黄色,淡褐色或淡灰色,具有细的生长纹及螺旋纹或螺棱。壳口卵圆形 。
    大拟钉螺成体壳高约0.7厘米,长卵圆形,有5个半螺层,体螺层膨胀、稍斜。壳顶呈乳 突状,壳面光滑,淡褐色。
    钉螺成体壳高约1厘米,尖圆锥形,有6—9个螺层,壳面淡灰色,具有或粗或细的纵肋。 壳口卵圆形。
    乌苏里豆螺,成体壳高约11厘米,呈宽圆锥形。有5个螺层,各层皆外凸,体螺层很膨胀,其宽度是钉螺层的两倍,壳面光 滑,生长线不明显。壳口略斜,卵圆形。
    纹沼螺和钉螺栖息于河流、小溪、湖泊以及沼泽等水域;大拟钉螺和乌苏里豆螺栖息于 山区溪流。这4种螺均为卵生。都是寄生吸虫中间缩主(纹沼螺是肝吸虫的中间宿主;大拟钉 螺、乌苏里豆螺是肺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是血吸虫的中间宿主)。危害人体健康,是鱼类 的天然饵料。
    7.方格短沟蜷
    成体壳高约2.8厘米,长圆锥形,有12个螺层,壳顶尖,常被腐蚀破损。壳面黄褐色, 有2—3条褐色的纹带。壳口长椭圆形。
    方格短沟蜷广泛分布于本省的江河、湖泊。喜栖息在水流较缓,水质清澈,水草丰盛, 沙或泥沙底质的水域环境,为卵生。以水生藻类及高等植物为食。是青鱼和鲤鱼的天然饵料 。
    8.黑龙江短沟蜷
    成体壳高约2.7厘米,塔锥形,有5—6个螺层,壳顶钝,常被腐蚀。壳面黄褐色或深褐 色,体螺层底部有2—3条明显的螺棱。壳口梨形。
    黑龙江短沟蜷是黑龙江水系的特有种类,广泛分布于江河湖泊。卵胎生,是卫氏肺吸虫 、横川后殖吸虫的中间宿主。是鸭类、鱼类的饲料。
    9.静水椎实螺
    成体壳高约6厘米,尖长圆锥形,有6—8个螺层,壳顶尖,易损坏,体螺层极膨大。壳面 淡黄色、灰白色或深褐色,有网状花纹。壳口椭圆形。
    静水椎实螺是仅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和新疆北部的特有种类。黑龙江、乌苏里江沿岸带和 小溪等水域有分布。喜阳光,以硅藻及水生维管束植物为食,也吃其它螺类的尸体。卵生。 卵产出后被包在一个胶质透明的卵袋内,粘贴在水生植物叶、岩石及其它贝壳上。1年可产6 0—150个卵袋,每代约120个卵。这种螺是鱼类及野禽的天然饲料。亦为锥状棘口吸虫的中间 宿主。
    10.耳萝卜螺、折叠萝卜螺、卵萝卜螺、狭萝卜螺。
    耳萝卜螺和折叠萝卜螺的成体壳高2.4厘米以上,壳口向外扩张,螺旋部极小,前者成 耳状,后者呈椭圆形。卵萝卜螺成体壳高约1.5厘米,呈卵圆形,螺旋部的螺层膨胀。狭萝 卜螺成体壳高约2厘米,为椭圆形,螺旋部略伸长。
    耳萝卜螺和折叠萝卜螺的个体稍大,分布广泛。卵萝卜螺和狭萝卜螺的贝壳小,仅分布 于北方地区,栖息于湖泊,水库、沟渠、小溪及沼泽,是鱼类的天然饵料,也是各种吸虫的 中间宿主。
    11.小土蜗、截口土蜗
    小土蜗成体壳高约1.2厘米,卵圆形;截口土蜗成体壳高约1厘米,塔圆锥形。
    小土蜗、截口土蜗生活在泡沼淤泥里,为多种寄生吸虫的中间宿主,是鱼类的天然饵料 ,在本省分布极为广泛。
    12.珠母珍珠蚌
    贝壳呈长椭圆形,壳长可达13厘米,壳高7厘米,壳宽4厘米,壳面深褐色或近黑色,壳 顶易被腐蚀。壳略膨胀,壳面上生长线明显。栖息于水质清澈透明的河流及小溪内,故曰“ 有珠之河水冷而急。”以微小生物及有机质碎屑为食。
    我国仅黑龙江水系有分布,为产珠的特有种类,系一些史志文献中记述产“东珠”之蚌 。贝壳坚厚,珍珠层光泽美丽。贝壳可作钮扣及工艺品,还可作中药珍珠母。肉可食。
    13.圆顶珠蚌
    壳长约5.5厘米,高2.5厘米,宽1.8厘米,壳质较薄,但坚硬,长椭圆形。壳顶部大 ,略突出于背部。壳面呈黑褐色或黑色。
    栖息于江河、湖泊、水库的岸边。分布广,肉可食,贝壳可作中药珍珠母。
    14.圆头楔蚌
    壳长8厘米,壳高3.3厘米,壳宽2.5厘米。壳质厚而坚,两侧不等称,前部宽而圆,自 壳顶向后逐步窄尖,呈楔形.壳顶部肥大,背缘呈截状。壳面灰褐色或黑褐色。无光泽。
    圆头楔蚌喜栖息于有水流的泥沙底或泥底的水域内,以微小生物及植物碎屑为食,是我 国特有的种类,仅在松花江支流拉林河采集到,肉可食,贝壳可作中药珍珠母。
    15.短褶矛蚌
    壳长14厘米,高3.6厘米宽3.2厘米。壳质厚,略膨胀,两侧不等称,呈矛头形。壳面 灰褐色,贝壳中部的生长线间刻划着许多排列规则的粗短皱褶,故名短褶矛蚌。
    喜栖息于有一定水流的泥沙底或泥底的河流、湖泊等水域。故大江岸边较多。肉可食。
    16.背角无齿蚌
    壳长可达19厘米,高13.5厘米,宽8厘米。壳质薄而易碎,壳稍膨胀,外形为微角突状 的卵圆形。壳前部钝圆,后部呈斜切状。壳面光滑,黑褐色或黄褐色。
    背角无齿蚌在淤泥底质的水域均有分布,数量多。成熟卵在雌体外鳃瓣中受精发育,胚 胎长成幼虫排出体外寄生在鱼体上,逐渐发育成幼蚌而脱离鱼体,沉入水底生活。这种蚌也 是育珠蚌,贝壳可作中药珍珠母。目前本省仅作家禽饲料。
    17.椭圆背角无齿蚌
    外壳为椭圆形,壳质较厚而坚。壳前部短而低,后部长而高,末端伸长呈尖角状。
    栖息的生态环境、繁殖习性与背角无齿蚌同,但分布不广,仅在松花江、嫩江沿岸的湖 泊中有发现。
    18.蚶形无齿蚌
    壳长可达9厘米,高5.9厘米,宽4.5厘米左右。壳质薄易碎,壳膨胀,外形略似海里的 蚶子,故名蚶形无齿蚌。壳面淡黄绿色或蓝褐色,有光泽。
    本省各江河、湖泊、水库的泥质岸边均有分布。肉可食,贝壳可作珍珠母入药。
    19.褶纹冠蚌
    壳长可达25厘米,高14.6厘米,宽8.6厘米。壳较厚,壳膨胀,外壳略呈不等边三角形 。后背缘向上倾斜,伸展成大型的冠。壳顶低,壳面呈深绿色或黑褐色。
    褶纹冠蚌是淡水育珠的优良品种,体型大,成珠快,可育成大型珍珠。贝壳可制钮扣和 用于镶嵌、制作贝雕等传统工艺品。本省资源极为丰富,但目前仅用其肉作饲料。
    20.球蚬
    小型贝类。壳长1厘米左右,高0.8厘米,壳质薄而脆,壳膨胀,短卵圆形。壳顶小,表 面光滑。
    喜栖息于沼泽和肥沃的淤泥质水域,是鱼类的优良天然饵料。
    21.日本沼虾(俗名:青虾、长角虾)
    体长约7—8厘米,体重6克左右。
    体微侧扁,青绿色,具棕色斑纹。额角上缘平直、略有弧度。具有11个左右的锯齿,下 缘有3齿。第一、二步足具有螯,第二步足长大,生有短毛和棘。腹甲背侧光滑。尾节后半部 有两对活动小棘,末端尖锐。
    喜栖息水草丛生、有机质较多的浅水处。游泳能力不强,多在水底和水草间爬行。冬季 在深水处越冬。嫩江和松花江沿岸的湖泊,如连环湖,茂兴湖、哈尔滨的长岭湖等水域数量 多,兴凯湖也有分布。日本沼虾营养丰富,是上等佳肴。
    22.中华小长臂虾(俗名:泡子虾)
    体长4—5厘米,体微扁,体绿褐色,有深色条纹,头胸甲两侧各有两条斜行斑纹。额角 平直,上缘有5—6个锯齿,下缘2齿。步足较细,第一、二步足具长钳状螯。背部光滑。尾节 末端尖刺状,左右各有一对细刺
    中华小长臂虾喜栖息在泡沼及缓流的江汊中,分布广,产量高,是本省主要食用经济虾 类之一。
    23.秀丽白虾(俗名:江虾、白虾)
    体长3.5—5厘米,微扁,乳白透明,有由细点组成的深色斑纹。额角后半部呈冠状隆起 ,上缘有7—9个锯齿,大额有触须。第一步足螯较小,第二步足为长钳形,尾节背面有两对 活动小刺。
    秀丽白虾广泛分布于大江沿岸及江汊,数量多,壳薄肉嫩,味鲜美。
    24.中华新米虾(俗名:草虾)
    体长2—3厘米,深棕绿色,两侧有浅色斑纹,体背有一条较宽的棕色纵纹。额角细长, 上缘约有20个细锯齿,下缘4个。第一、二步足均有螯,短钳状。尾节尖细,背侧有6对活动 小刺,末端尖刺状。
    喜栖息在水草和有机质碎屑较多的水域。适应能力强,繁殖快,出产数量多。
    25.蝲蛄虾(俗名:蝲蛄、虾爬子)
    《盛京通志》云:“蝲蛄,蟹身鱼尾,泽畔石下有之。”《宁古塔纪略》云:“又有一 种生于江边浅水石子下者,上半身似蟹,下截似虾,长二三寸,亦鲜美可食,上祭太庙必用 此物。”蝲蛄虾是东北地区的特有种类,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水系和绥芬河。有两种:一为东 北蝲蛄虾,一为许氏蝲蛄虾。嫩江、呼兰河、拉林河、镜泊湖是东北蝲蛄虾的主要分布区; 乌苏里江和兴凯湖只有许氏蝲蛄虾;而松花江则是两种蝲蛄虾的共同生活水域。
    东北蝲蛄虾,体长为6—7.5厘米,体扁平,有较多的小凹窝。头胸部扁圆形,额角三角 状。背面中央有一隆线,颈沟明显。大触鞭较长,由108节左右组成。胸足前3对具螯,第一 对粗大。
    许氏蝲蛄虾体型较大,体长7.5—8厘米,棕绿色,甲壳有短毛,额角两侧平直。背面无 中央隆线,颈沟明显。大触鞭较短,由约75个节组成。前3对胸足具螯,第一对甚大,背部隆 起,有尾扇。
    蝲蛄虾主要栖息在水质清晰、透明度大、溶氧高的山区溪流和石砾底质的水域中。白天 隐藏在石隙或背水一侧的石下,夜出活动寻食。以藻类、水生昆虫的幼虫以及其它动物尸体 、有机碎屑等物为食。3年性成熟,4月末5月初产卵繁殖,1年产卵60—100粒。雌体产出的卵 粘附在腹足上孵化,约40天孵出仔虾。
    蝲蛄虾是一种动物蛋白食品,其鲜可与蟹媲美。可盐煮、油炸或制成蝲蛄虾豆腐,别有 风味,为山区居民所喜食。又是野鸭、江鳕、哲罗、细鳞等禽、鱼的食饵。但蝲蛄虾体内常 寄生有肺吸虫,食用时须充分煮熟。
    26.中华绒毛蟹
    亦称中华绒螯蟹(俗名:螃蟹),是我国著名的淡水蟹。在河口附近的浅海区进行生殖 ,而后幼蟹从浅海区游到江河湖泊中栖息生长,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下游。黑龙江省于1959 年在绥芬河也发现有中华绒螯蟹的分布,虽数量不多,但个体大。
    中华绒毛蟹的头与胸部连在一起,背面盖着一个头胸甲,表面凹凸不平,为墨绿色。腹部俗称脐,扁平,雌蟹脐圆,雄蟹脐尖。头部附肢5对,胸部附肢8对, 前3对为颚足,后5对为步足,第一对步足为螯足,是掠食和防御的工具,后4对用于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