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明水期渔法

  一、浮挂网
    浮挂网属于流刺式、刺网类渔具,又名淌网。有文字记载见于民国初期,汤网。该网为 单块网片,横拦于江河之中,随水流漂移,捕获鲢鱼、鲌鱼等层鱼类。分布于全省江河流域 ,尤以松花江、嫩江为多。
    浮挂网由网衣、网纲和沉子、浮子组成。网长各地不一,约30—80米。
    网场以江河的有楞有流处最佳。整个明水期均可作业,尤以6—7月为盛渔期。作业时2人 1船,船大多是“划鞋”和“倒扳子”。船横流而行,1人划船,1人下网。网随水流下移,船 巡回于网之上游,视浮子中有突然下沉的现象,即鱼已上网,用抄网将这部分网衣抄起,摘 鱼后将网重新投入水中,如此反复作业,直至网顺流时,起出网具再下。
    二、变水层刺网
    变水层刺网属于定置式、刺网类渔具。利用网具横截在鱼类洄游的通道上或其栖息处而 捕获鱼类。该网可根据捕捞对象栖息水层的不同,任意调节网具作业水层。浅可到水面,深 可达30多米,故称之谓“变水层”。该网由网衣、纲索、沉子、浮子和吊网浮子所组成。每 片网长50米左右。
    该网是镜泊湖渔场于1957年参照吉林省松花湖的网具进行改装而成,仅分布于部分深水 湖泊、水库。
    网场在底部地形较为复杂的深水水库、湖泊及其它网具不易作业的场所均可作业。作业 时2人1船,渔船为舢板或其它挂网船。1人划船,1人下网。根据不同捕捞对象,用吊网浮子 纲调节下网水深。一般每日清晨巡网1次,有渔获物随时摘取。
    三、抗风大挂网
    抗风大挂网属于定置式、刺网类渔具。网具固定于鱼类通道上,利用网目刺挂进行捕捞 。该网仅分布于兴凯湖。由于兴凯湖风浪较大,一般挂网易受风浪影响而造成“滚网”,影 响捕捞效果。兴凯湖渔场于1961年发明此网,以捕湖内的翘嘴红鲌(大白鱼)为主,鲤鱼、 鲫鱼、鲶鱼、狗鱼、黑鱼等也能捕到。
    该网由网衣、纲索和沉子、浮子组成,网长约100多米。属具有铁锚、浮标和手钩等。
    网场选择在水深3米以上的水域。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为盛渔期。
    渔船尖头、平底、平尾,俗称尖嘴船。作业时2人1船,1人推桨,1人下网。先将铁线用 铁锚固定,随着船向湖心行驶随将铁线投入水中,并每隔一片网的距离敷设1口铁锚,直到铁 线另一端也用铁锚固定。然后将挂网下纲结附于铁线上,两端用浮标作为标志。每日清晨巡 网、摘取渔获物。
    四、底挂子
    底挂子又称丝挂子,属于定置式、刺网类渔具。敷设在底层水域,使鱼类刺挂网目而被 捕获。以捕捞鲤鱼、鲫鱼、鳜鱼、鲶鱼、黑鱼等底层鱼类为主。该种网具历史悠久,全省各 类水域均有分布。
    底挂子由网衣、沉于纲、浮子纲,上缘纲、下缘纲和沉子、浮子组成。网衣各地规格不 一,一般长30米为1片。历史上网衣材料曾采用蚕丝线和棉、麻线等天然纤维,60年代后逐步 为合成纤维所代替。
    渔期为整个明水期,少数地区也在冰下作业。网场选择在江河、湖泊、水库等水域的浅 水区为宜,要求底质平坦、无挂和杂物少,水深一般不超2—3米。
    作业时2人1船,渔船一般为挂网船,每船带20—30片网。傍晚开始下网,由1人推船1人 在船首下网,可连续下10几片,也可每片单独下,翌日晨巡网(俗称溜网),以摘取渔获物 。
    五、三层挂网
    三层挂网又称三层淌网,属于流刺式、刺网类渔具。在江河中将网横拦于鱼类通道上, 利用水流冲力,顺江而下,缠络顶流而上的鱼类,主要捕获鲤鱼、鲌鱼、鳊鱼、鲢鱼、鳙鱼 、鲫鱼、草鱼、鲶鱼、大麻哈鱼、鲟鱼、鳇鱼等鱼类。该网是由哈尔滨水产试验场参考苏联 侨民在松花江中使用的一种小型游渔网具于1957年改制成功的。全省各类水域均有分布。
    三层挂网是由内网衣、外网衣、纲绳、沉子、浮子所组成。在两片大网目网衣中间,夹 一片小网目网衣,装配在同一网纲上。利用鱼类上网时的冲力,使小网目网衣形成小囊袋, 将鱼缠络在囊网内而捕获。它可以捕到规格差异很大的鱼类。网长各地不一,一般在50—10 0米之间。网场选择在江河中流大而直、底部平坦无挂的江段为宜。下网时,2人1船1趟网, 渔船一般为挂网船,有的配有3—12马力座机。船以微顶流方向前进,1人划船,1人下网。下 完后,船网一起随流漂移,注意控制网具两端的流速,使网在漂移过程中保持基本垂直。漂 流一段距离后开始起网。将有渔获物的网段甩出,待起完网后摘取。然后划船返回上游原处 ,重新下网。
    三层挂网除流刺式外,还有定置式。它多半作业于静止水域,有时也作业于缓流处。定 置式三层挂网是用沉石、木桩等方法固定网具。渔法与其它定置式刺网相同。
    六、水库浮拖网
    浮拖网属于拖网类渔具。网具呈双翼书袋形,利用双船拖曳,驱集鱼类进入网囊而捕获 。以捕捞红尾鱼、鲌鱼、鲢鱼、鳙鱼、鳊鱼等中上层鱼类为主。该渔具是参考60年代引进海 洋拖网研制而成,目前仅用于镜泊湖。
    浮拖网由翼网、身网和囊网3部分组成。下浮拖网需124马力机船2艘,拖船1艘,渔工10 名。7—8月为盛渔期。适宜于水库、湖泊的深水水域作业。
    船抵网场后,两艘机船同时放曳纲,然后拖船下网。两机船慢速行驶,待网形正常展开 后,快速拖曳。拖曳一定距离后,将网囊提上甲板,倒出渔获物。然后扎好囊底再放回水中 。无特殊情况,一次出航下网起网一次。
    七、疏目拖网(40马力)
    疏目拖网属于拖网类渔具。该网选用大尺寸网目,以轻网快拖驱鱼入网来达到捕捞目的 ,以捕捞鲢鱼、鳙鱼为主。该渔具1984年从大连水产学院引进,目前仅宾县二龙山水库进行 试验性生产。
    这种网由翼网、身网、舌网和囊网组成,长40米左右。属具有网口撑杆、转环、卸夹、 浮子等。
    1趟疏目拖网需配40马力钢质机船2艘,渔工6名。
    网场选择在水深10米以上的大、中型水库为宜。
    作业时,两船先并拢慢速前进,将囊网与身网抛入水中,然后两船分开,继续投翼网与 曳纲,直至全部完成。拖曳时两船全速前进,并保持相当距离。见囊网处拖起大浪和船速变 慢即可起网,倒取渔获物。
    八、双囊(筒)拖网
    双囊拖网属于拖网类渔具。利用网具在水域中拖曳驱集捕捞对象,使其进入囊网而被捕 获。该网是参照海洋渔业的渔具、渔法,于1963年在兴凯湖试制而成的。目前仅用于兴凯湖 ,以捕小型成鱼为主,如:(餐-食+鱼)条、麻鲢、船钉子、黄颡鱼、鲶鱼和虾类。
    该网具由翼网、身网和囊网三部分组成。
    5—6月中旬为盛渔期,秋季以捕虾为主。选择水深在2米左右,底质平坦,水草较少的水 域作业。
    1趟网配22马力机船2艘,小舢板船1只,渔工6人。
    作业时,两机船旁靠,将曳纲甩给舢板船,待接好叉纲后,机船向两侧前方慢速前进, 并投放曳纲。同时舢板船依次将翼网和囊网放下水,待网具正常张开后机船快速拖曳。拖曳 时两机船保持一定间距,约15分钟起鱼1次。起鱼时将囊网拉到舢板船上,倒出渔获物。再扎 好囊网重新投入水中,如此反复作业。
    九、拖虾网
    拖虾网属于拖网类渔具。网具呈簸箕形。用风力或人力行船,带动网具在水域内拖曳, 以捕虾类为主,有时也能捕捞少量小型成鱼。该网是50年代由兴凯湖渔场仿太湖的网具制作 而成,用于小兴凯湖。
    该网由桁杆和囊网组成,网长27米,结构比较简单。配以木帆船,2人作业,1船4—5顶 网具。
    以秋天为盛渔期。网场选择在底质平坦、有少量水草、水深在1.5米的浅水区。
    作业时,将虾网固定于船首、尾部位。然后依次在船首、船中和船尾部位放下网具。放 出的各顶网的曳纲长度不等,使各网错开位置。帆船顺风横向曳行,约15分钟起网1次。
    十、铁脚子网
    铁脚子网属于地拉网类。网具呈长带形,底部有许多小囊袋,袋口装有铁质沉子,故称 “铁脚子网”,有的地区称为百袋网。主要捕鲤鱼、鲫鱼、鲶鱼、鳜鱼等鱼类。据《方正县 志》载,1919年就有铁脚子网渔业。该网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嫩江等水域和部分养殖水 域。
    铁脚子网由掩网、帐子网、上颚网、下颚网和囊网几部分组成。网长以水面宽窄而定。 渔船为三页板船,作业人员多少由使用网片数量而定,需7—17人。
    整个明水期均能作业,尤以开江初为盛渔期。网场要求平坦无挂,在淤泥较浅的水域也 能生产,对于有坑洼的底部更能显示该网的优越性。
    到达网场后,2人在岸上拖曳纲(称“坐绦”),2人划船(称“跑绦”),2人下网。船 横流稍顶流向对岸划进,直至网与另一端曳纲下完为止。船、网随着两岸的拖曳顺流而下。 曳行过程中要求网与水流保持垂直,一般拖曳1.5公里左右起网。回到原岸后,再驶船重复 下网。
    十一、兜网
    兜网属地拉网类渔具。网具呈长带形,底部有网兜,兜口有的带门帘网,有的地区也称 “老母猪网”。由若干片网连成1趟网,在水域中拖曳或围圈部分水域,以捕捞鲤鱼、鲶鱼、 鲫鱼、鳜鱼等底层鱼为主。在养殖水域使用时也能捕到青鱼、草负、鲢鱼、鳙鱼等上层鱼类 。主要分布于嫩江、松花江流域。
    兜网由帐子网、门帘网和网兜所组成。长度视水域宽度而定。
    渔船均采用铁脚子网船或大拉网船。作业人员一般为10—13人左右。
    春秋两季为盛渔期。有的地区在封冻初和解冻前,也用于冰下作业。以有滩的江河和有 慢坡的湖泊、水库为网场,要求底质平坦无挂。明水期作业时渔法和铁脚子网相同;冰下作 业时与冰下大拉网相似。
    十二、江河明水大拉网
    江河明水大拉网又称拨网,属于地拉网类渔具。主要分布黑龙江、松花江和嫩江流域。
    该网具由31片网连结而成,每片网长30多米,均为矩形,只是网高不同,由一端到另一 端逐渐加高。属具有小套、压纲叉、大橛、小橛等。
    渔船为三页板船。作业人员30名左右。网场要求底质平坦、无挂,下流出网处有滩。下 网时将上叉纲(上卡头)用橛固定在岸上,然后撑船下网,围圈部分水域,随后人员上岸, 用小套收拢曳纲和网具,缩小包围圈,直至将网全部拉上岸,捞取渔获物和清理网具,再下 第二网。
    十三、湖库大拉网
    湖库大拉网属于地拉网类渔具。1930年以前兴凯湖就使用此种大拉网。随着全省水产养 殖业的发展,该网具已普遍用于湖泊、水库中从事捕捞养殖鱼类。
    这种网由取鱼部和两侧翼网组成,网片呈长方形,每片长30米,翼网两端最低,逐渐向 取鱼部增高,整趟网由23片网连结而成。
    渔船为大拉网船,共需17—18名作业人员。网场要求底质平坦、无挂,淤泥少,无水草 ,岸边有慢坡以便出网。
    将船开赴网场后,留8人于岸上,其余人划船驶向湖心撒网,使成半弧形,网下完后,渔 工全部登岸,两翼同时曳纲、拉网,向中间靠拢,待出到取鱼部时,两翼各出1人下水,用脚 踩沉子纲,防止鱼类钻底逃逸,直至将网全部拉到岸上,收取渔获物,并整理网具以待再次 下网。
    十四、小拉网
    小拉网又称小截网、小拨网,属于地拉网类渔具。网具结构和渔法与大拉网基本相似。
    渔船为大拉网船。6人作业。因该网具规模较小,在大江中只能配合大拉网作业,方法是 ,当大拉网部分网片上岸后即将小拉网紧贴大拉网外围撒网,随着大拉网缩小包围圈而逐渐 缩小包围圈,以截获大拉网逃逸之鱼,故有小截网之称。单独使用时,其网场为江汊、支流 或小河道内的有滩处。
    十五、张网
    张网又称待获网、袋河网、吊河网、带河网,属于张网类渔具。该网在民国初期已见记 载。主要用于捕获鲤鱼、鲫鱼、鲌鱼、鲶鱼、黄颡鱼等。主要分布在松花江、嫩江、黑龙江 等江河流域。是明水期江河中的主要捕捞渔具之一。
    张网由网身、囊网、门杆、纲索等组成。分为单门杆和双门杆两种形式。整趟网呈圆锥 形,网口较大,向后逐渐缩小。网长为60—80米,各地不一。
    渔船为张网船,船上设有卧、立绞盘各1个,船尾设有装卸网用的滚柱。1趟网6人,平时 捞鱼只需2人。
    开江后4月到6月、封江前9月到11月为盛渔期。网场要求流急而正,以位于几股水流会合 处的下游,岸边易固定网绦,上游杂物、漂浮物少的江段为好。
    网具敷设时,先在两岸埋倒挂子或抛固定囤。以固定2根横跨江面的张口绦,张网绦固定 后即可下网,将网口纲拴在上、下张口绦上,在水流的冲击下,网口张开,然后竖起门杆, 杆上插上小旗(晚间点灯),船返岸后等待起鱼。每次起网间隔时间视鱼情而定。
    十六、罾网
    罾网又名扳罾子、扳罾网,属于敷网类渔具。1919年《方正县志》就有“悬网(罾网) ”的记载。
    该网为小型渔具,一般为个体生产,全省大小水域均有分布,以捕捞小鱼为主。有的与 钓鱼具配合生产,为钓鱼具提供诱饵。
    罾网主要由网衣、纲索、网架和罾架几部分组成。网衣为四方形,由底网、身网和角网 三部分编织而成,各地大小有异,由几米至10几米。
    渔期以7—8月份为旺季。网场一般选择在江河弯曲具有水流处或支流的入口缓流处,以 及湖汉、水库等水面鱼类洄游觅食的场所。
    先在岸边固定罾架,然后用小船或涉水将绑上罾网的网架悬吊在罾架的前端,使网较平 稳地落入水中。每隔数分钟扳网一次,用抄网捞取渔获物。
    十七、推虾网
    推虾网又称扒虾网,属于抄网类渔具。该渔具比较原始,结构简单,便于个体生产,几 乎全省各水域都有分布,以捕捞虾类为主。
    推虾网一般由网衣、纲索和网架组成,呈簸箕状,并附有一长柄。
    渔期在春秋两季,尤以秋末为生产旺季。网场选择在水草较多、虾类喜欢栖息的浅水区 。
    作业时2人1条船,1人划船,1人手持网柄,将网伸入水草丛中向前推进。不用渔船时, 可1人涉水进行生产。
    十八、网
    网属于抄网类渔具。该网是一种小型渔具,70年代由哈尔滨市附近的群众创造,,般 都以个体或游渔形式进行生产,主要捕捞鲫鱼、细鳞斜颌鲴鱼、银鲴鱼、条鱼等小型鱼类 ,偶而也能捕获较大型鱼类。目前仅分布于哈尔滨市沿江一,带。
    网由框架、网衣两部分组成。网衣固定在框架上,呈锥状囊形,近似三角形大抄网。
    5—6月份为生产旺季。网场要选择沿江河的浅水区,一般要求缓流的水域,特别是在洄 水流的地方下网最佳。
    捕鱼时,步入齐腰深的水中,将网杆尽量伸出,按入上游水中,转动腰肢,使网具顺 水徐徐往下移动。然后迅速抬起网口,并将整个网具抬出水面捞取渔获物。
    十九、鲟、鲤鱼钩
    鲟、鳇鱼钩属于定置式、耙齿类渔具。密布于鱼类通道上,鱼触其钩尖而被获。主要钩 获鲟鱼、鳇鱼。其他个体大的鱼类偶尔也能捕获。该渔具历史悠久,据《依兰县志》(1920 年)记载:“鱼钩钩鳇鱼者(俗称痒痒钩)钩长四五寸,横绳一条两端拴石深至水底……” 历史上在捕鲟鳇鱼水域分布较广。使用这种渔具,鱼被钩伤跑掉的多,钩住的少,破坏资源 ,于50年代被禁用,为三层挂网所代替。
    鲟、鳇鱼钩由干绳、支绳和钩组成。每杆钩干绳长40米左右,拴钩几十把至几百把。属 具有:大钩,用于获取渔获物;四爪锚,用于巡钩时捞取干绳用;浮标、锚绳等。
    渔船主要用三页板船,也可用挂网船代替。2人作业。
    渔期春季自5月初至6月中旬,秋季自8月初至9月末,全年为2个月左右,春季为盛渔期。 下钩选择在水较深,有流,砂石底质,水温较低的场所为宜。
    下钩时注意掌握好浮力大小,使干绳距江底20厘米,使钩斜立水中,钩尖向上。每日早 晚巡钩两次。如遇大鱼时,用连有绳索的备用大钩钩住鱼头,收放几次才能擒获,然后将大 钩连同鱼头绑于船尾,驶船靠岸。
    二十、滚钩
    滚钩又称快钩,属定置式、耙刺类渔具。渔具设在江河、湖泊、水库鱼类进出的通道上 ,以密集锋利的钩尖刺挂鱼类。该渔具使用历史悠久,历史上多分布于乌苏里江、黑龙江、 松花江及绥芬河等水域,主要用于捕获大麻哈鱼等大个体鱼类。由于滚钩伤鱼,对资源增殖 不利,1957年2月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明文规定“在现在基础上不准发展,并逐步加以淘汰” ,后被三层挂网所代替。
    乌苏里江及黑龙江、松花江中下游用于捕获大麻哈鱼的滚钩,主要由干绳、支绳、钩、 浮子、沉子(坠子)等组成。每根干绳长约37米,上结附支绳360根左右,每根支绳下端结1 把钩(支绳和支绳间距9厘米),称“一杆钩”(把干绳缠绕在1根1米多长的木杆上,支绳和 钩均匀下垂)。每杆钩计有小浮子16个左右,约2米左右间距结附1个浮子,每隔4个浮子结附 1个小沉子。1只作业船约备30杆钩左右。
    捕大麻哈鱼主要在9—10月份。生产场所水域要求流速适中,砂砾底质,水温偏低。
    在乌苏里江、黑龙江、松花江作业时多用划鞋船,绥芬河则用小撑船。多是2人1船作业 。作业前,根据江面的宽窄,先在两头下上大沉子,拴上大浮子。然后划船,将钩的干绳一 端结于大浮子的绳上,一个人划船横流缓缓前行,一人蹲伏于船尾,徐徐将钩撒于水中。第 一杆钩下完,结上第二杆钩,直到把这趟钩下完,再下第二趟。每船一般下21杆至25杆,留 下几杆待溜钩时更换。
    通常多早晨下钩,次日清晨溜钩,即由第一趟钩的一端,用稍锚子(粗铁丝做的四爪锚 ,后系细长绳)把干绳提出水面,发现钩上有鱼时随手摘下。
    二十一、鱼叉
    鱼叉属于射击式、耙刺类渔具。以捕获黑鱼、鲤鱼、鲫鱼为主。该渔具为古老的个体小 型生产渔具。据考古发现,早在1万年前就有了“骨鱼鳔”,即原始的鱼叉。17世纪初,鄂温 克人捕鱼工具已有铁制的鱼叉,分三股或四股,叉尖有倒刺,鱼叉后面按上木柄,与现代的 鱼叉极为相似。该渔具全省各地均有分布。
    鱼叉是由叉和柄组成。一般叉以三齿为多。有的齿端有倒刺。
    一般作业于泡沼和背河沟汊浅水处。单人单船作业。作业时敲击船板使鱼惊跑。黑鱼贴 河底游动,水面出现一趟泡沫,待泡沫终止时即为“鱼窝”,将鱼叉抛向鱼窝即可能叉到。 叉柄上系1条细绳,可将叉曳回。夜间可在浅水草区用电石灯照明,黑鱼见灯光时潜伏不动, 立即用鱼叉叉捕。叉捕鲤鱼、鲫鱼是在其产卵期间,此时损害资源,被严加禁止。
    二十二、食钩
    食钩又称靺钩或馍食钩,属定置式钓具类。以捕鲤鱼、鲫鱼、鳊鱼、鲶鱼等为主。食钩 是最古老的渔具之一,在本省多处古人类遗址均有骨制食钩出土。该渔具几乎全省所有水域 均有分布,其中尤以松花江、嫩江流域为多。
    食钩由干线、支线、钩、沉子和沉石等组成。每盘钩干线长120多米,拴钩120把。
    下钩用的饵料品种决定渔获物的种类。渔民常用的饵料和捕捞对象是:用蚯蚓捕鲤鱼、 鲫鱼、鳊鱼、鲶鱼、红尾鱼、黄颡鱼、乌苏里鮠鱼等;用蚌肉捕鲶鱼、黄颡鱼;用虾捕鲶鱼 、鳊鱼;用小鱼捕鲶鱼、鳊鱼、狗鱼;用金克郎、池虫捕草鱼、鲢鱼、鳙鱼及大部分杂食性 鱼类;用豆饼捕鲤鱼、鳊鱼;用玉米面与小米面混合饼捕鳊鱼、鲤鱼、红尾鱼。
    装饵时,从干线一端开始,依次将鱼饵穿挂于钩上,然后将钩排放于盘内。一般使用挂 网船,2人1船,1人划船,1人下钩,可横流下,也可顺流下。一般是傍晚下钩,翌晨起钩, 见鱼时用抄网捞取。
    立夏到秋分为盛渔期,一般水域均能作业。
    二十三、钝钩
    钝钩属定置式、钓具类。钝钩是比较古老的渔具,分布水域较广,但以松花江、嫩江使 用较多,是专捕鲤鱼的钓具。
    钝钩由干绳、食套绳、系钩线和钝钩组成。每盘干绳长300米左右,拴钩300把。
    诱饵为两种,一种是豆饼,用于铜质钩;另一种是荞麦面和谷子面混合饼,用于钢质钩 。
    各地多用挂网船,2人1船。在有水流的水域作业,7—8月为盛渔期。
    作业时将装好饵的钩顺次排放于钩盘中。1人划船,1人下钩。下钩的方法有两种:固定 法(俗称下硬绳),每隔20把钩用草筏一块加以固定,傍晚下钩,翌日巡钩,摘鱼补饵,隔 多日取钩晾晒一次;不固定法(俗称下软绳),采用沉石。下钩时,顺流成“S”形投放,以 免钩之间相互纠缠。傍晚下钩翌晨起钩,若遇大鱼要收放数次干绳,以耗其体力,然后用抄 网捞取。
    二十四、针钩
    针钩又称活鱼钩,属定置式钓具类。该渔具原为河北省白洋淀内捕黑鱼的一种钓具,后 改用70号大针制做,于1955年传入本省。专门用以捕捞鲶鱼、狗鱼、黑鱼、鳜鱼等肉食性鱼 类,分布于嫩江流域。
    该渔具由干绳、支绳和针钩组成。每盘钩干绳长500米,拴钩150把左右。作业场所为湖 泊、泡沼和江汊等多草的稳水区。
    渔船为挂网船,2人作业。以小型成鱼和小鲫鱼为饵。作业时,1人操船,1人边挂饵边下 钩。午后下钩,翌晨起钩,边起钩边摘鱼。
    二十五、崩卡
    卡又称卡子,属于定置式钓具类。卡子利用具有弹性的竹根制成,弯曲后装上卡箍(用 芦苇茎制成)和饵料,当鱼类吞吃饵料时卡子崩开,卡住鱼嘴而被捕获,故称崩卡。以捕鲤 鱼为主,兼捕鲫鱼、鳊花鱼和红眼蹲鱼等鱼类。主要分布于嫩江、松花江及其附属湖泊、水 库等水域。
    崩卡由竹根卡、干线、支线、卡箍、浮子、沉子组成。每盘卡干线长1200米,拴卡800把 。
    崩卡采用玉米粒或面饼(以面粉或豆粉制)作饵。一般在6月初芦苇硬实后开始作业,一 直到冰封之前,但后期芦苇茎过老效果不好。凡江河、湖泊、水库中均可使用,以近岸、水 草较多的水域为宜。挂船、小舢板船均可,2人1船,1船下崩卡2—3盘,多则5盘。
    把用水浸泡1—2日的卡子拴于支线,把饵料夹于弯曲的卡子中间,再用卡箍套住卡头, 边装边放于卡盘上。按顺序一层压一层。下卡子时,1人划船,1人下卡子。一般是傍晚下卡 ,夜间巡查摘鱼3次,翌晨起卡。
    二十六、草根卡
    草根卡又名草鱼卡、大卡,以专捕草鱼而得名。属定置式钓具类。分布嫩江、松花江及 附属水体。
    该钓具由干绳、支绳和卡组成。每盘干线长60米,拴卡30把。卡子是以竹制成。鱼饵采 用新鲜苇叶,用2张苇叶包住卡子和支绳一半,使铁丝尖刺破2张苇叶的重叠部分,再用马尾 捆牢,将多余苇叶切去,草鱼吞吃时,第一口恰好咬去留出部分,第二口将卡子全部吞入而 被捕获。
    渔船一般为挂网船或小木船,2人1船。自6月苇叶长大后至9月中旬苇叶枯黄前均可生产 。选择在滩边稳水中或大江楞根处。将干绳一端连结插杆上,1人推船,1人将干绳徐徐抛于 水中,直到放完。将干绳末端用沉石固定。每日晨溜1次。干绳不长、卡子不多的也可不用船 ,而是在岸上插杆,将干绳一端固定于杆的根部,另端结于土垡投入水中。
    二十七、蹶跶钩
    蹶跶钩属于定置式、竿钩型钓具类渔具。以捕鲶鱼为主,兼捕黑鱼,故又名鲶鱼钩。该 渔具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全省的水域均有分布。
    蹶跶钩由钩、钩绳和钩杆组成。一般用钩钓船和其它小船。2人1船或1人不用船。钓饵主 要为小青蛙、蛤肉、蚯蚓。
    渔期在夏、秋两季。生产场所为泡沼、湖泊、水库的沿岸水草丛生、其它渔具不能作业 的浅水区。
    傍晚下钩,翌晨巡钩取鱼和补饵。插杆钩将杆插在岸边或水草丛中;卧杆钩将杆平放在 草丛空隙中,根据水深调整钩绳的长度。
    二十八、旋网
    旋网属于掩网类渔具。主要用以捕鲤鱼、鲫鱼,鲶鱼和小型成鱼,多为个体生产配合其 他作业的兼作渔具,在绥芬河流域为捕捞滩头鱼的主要渔具。该网是一种古老的生产工具, 分布面广,几乎全省各类水域均有分布。
    旋网呈圆锥形,由缘网、身网、铺水和兜组成,其顶端有网顶绳和曳纲,底部有沉子纲 和沉子。网身一般为3—5米,底部兜数大多为60个。
    渔船大都用挂网船,1人划船,1人撒网。有的无船,单人岸边作业。网场选择在底质平 坦、无挂的浅水区。
    渔民由于习惯和网具大小不同,撒旋网有多种方法:两手按一定方法各握一把网,扭动 身躯,成弧形撒出,呈圆形自水面罩下,称两把网;基本按两把网的方法,将部分网衣搭于 左臂肘上,称三把网;将一部分网衣坠于身前,称拉拉网;左右手各握一半,转动身躯,将 网从右侧背后越过头顶撒出,如背物状,称背网。撤出的网沉底后,徐徐拉曳纲索使张开的 网口慢慢闭合,提到船上或岸边,倒取渔获物。
    二十九、坝网和扒网
    坝网和扒网(又名地网、笆网)均属于掩网类渔具。是利用水的阻力,使网充分张开, 罩捕鱼类,以捕鲤鱼、鲫鱼、鲶鱼、鳜鱼等底层鱼类为主,有时也能捕到鲢鱼、鳙鱼、鲌鱼 。该网具分布于江河有流的水域,以嫩江、松花江为多。
    扒网较坝网大,但捕鱼原理相同,故有的地区将两者视为一种网具。
    坝网和扒网均呈圆锥形,都由缘网(网顶帽)、身网、匍水和兜组成。坝网网身高7—8 米,扒网网身高9—10米。
    坝网使用划鞋船,扒网使用桅虎船,均为2人1船作业。
    这两种网具操作笨重,行动迟缓,捕捞水面小,故只适用于水温低,鱼活动能力弱的季 节,渔期一般都在清明后至端午节前和立秋后至霜降前,尤以开江后10—20天为生产旺季。 选择有流的江河水域或在梁口、泡子口、水库上游有流处作业。以大江深水、稳流、蛤蜊沟 、坑洼不平之处为优良场所。
    下坝网时,使船横流,将网衣和部分沉子纲抛入水中,并放松曳纲,让一侧网衣迅速下 沉,待网衣充分离开船舷时,再抛出挂于船上的另一部分沉子纲,罩捕鱼类。起网时,1人顺 流倒扳双桨,使网口并拢。1人拉紧曳纲徐徐收网,提到船舱倒出渔获物。
    扒网的渔法和坝网基本相同,只是起网时2人同时收拢曳纲和网衣,船始终横流。
    三十、花蓝子
    花篮子属于设陷式、笼壶类渔具。是将渔具设置于鱼类栖息场所和通道上,鱼类钻入装 有倒须的篮内而被捕获,以捕鲤鱼、鲫鱼、鲶鱼、黑鱼等鱼类为主。该渔具全省各类水域均 有分布,尤以嫩江地区使用最多。
    花篮用竹蔑编制,由篮身和倒须两部分构成。外形近似圆柱体,长80—100厘米,两端装 有倒须。倒须呈漏斗形,长约20厘米。篮身在腰部分为两半,用绳缝扎合二为一后使用。倒 须小口伸入花篮内,大口固定于篮口。
    渔期为4月上旬至6月下旬(清明一夏至)、8月上旬至11月下旬(立秋—小雪),在水深 0.5—1米、水草较多的水域生产。以鱼类通道的沟汊为优良作业场所。
    渔船多采用小撑船,一般为单人作业。在水草较疏处横流方向割出一条“鱼道”,每隔 3米左右放花篮1个。为防被水冲走,一般用高粱秸加以固定。入水2—3天后,每日早晚各起 1次,倒出渔获物。
    三十一、鲶鱼囤
    鲶鱼囤属于延绳式、笼壶类渔具。是一种原始的捕鱼工具。主要用以捕获鲶鱼,有时也 能捕到黑鱼、鳜鱼、嘎牙子鱼等。该渔具全省各水域均有分布,尤以湖泊、泡沼地区最多。
    鲶鱼囤用柳条编织而成,有锥形和方锥形两种。囤高80厘米。以一草绳作为干绳,每隔 5米左右结缚1根支绳,支绳另一端与囤口边连结。
    渔期为夏秋两季,以秋季为主。场地选择在无流或缓流处的江弯、沟汊、梁口和泡沼、 湖泊、水库等浅水区。
    渔船一般为小船。1人操船,1人下囤。用新囤时往囤内装些碎砖、石块等使之下沉,翌 晨起囤,倒取渔获物。
    三十二、圈网
    圈网属于导陷式、陷阱类渔具。是一种小型定置渔具,墙网横拦鱼的通道,网内设有两 个倒须捕获鱼类。该网起源于苏联,30年代传入中国,1958年以后使用较为广泛,主要分布 于乌苏里江流域的饶河县、虎林县和兴凯湖地区。捕鲶鱼、黑鱼、狗鱼为主,也捕鲤鱼、鲫 鱼等鱼类。
    网具呈圆筒状,长2米左右,由6个铁圈撑开网筒,网口前设有一道墙网,筒内装有2个倒 须。
    以4月末到6月中旬为盛渔期。一般水库、湖泊、泡沼的浅水区均可作业,以缓流、洄流 的河道和芦苇水草丛生的浅水区为最佳网场。
    使用尖嘴船、挂网船、小舢板船均可,1船2人。作业时,自墙网一端至囊网顺次将竹杆 插入泥底,横截鱼的通道,如在有流的网场,使墙网与来鱼的方向呈夹角(120—140°)。 每日清晨将囊网末端的竹杆拔起,提起并解开囊网取鱼。
    三十三、迷封网
    迷封网属导陷式、陷阱类渔具。主要捕捞鲤鱼、鲫鱼、鲶鱼、狗鱼等鱼类。该网是兴凯 湖水产养殖场根据迷魂阵的原理并参照山东微山湖的“网箔”于1972—1974年试制成的。仅 用于兴凯湖。
    迷封网由墙网、聚鱼部(俗称锅)和取鱼部三部分组成。网具规模可大可小。
    渔船一般用挂网船。敷设时需4人,平时管理只用2人。
    整个明水期均能生产,解冰后20天为盛渔期。网场为底质平坦的湖泊、水库浅水区。
    下网时,先将上、下纲以8米的间距绑于一端削尖的木杆上。木杆尖端留出30厘米,按预 定的形状,顺次将木杆插入泥底,并用“木棰”拍打牢固,使网的下纲紧贴湖底。翌晨,2人 划船起出取鱼部,倒出渔获物。
    三十四、网箔
    网箔属于导陷式、陷阱类渔具。网箔是将网具装置成使鱼易进难出的形状,设置在鱼类 洄游的通道上或鱼类较密集的水域。该网是由迷魂阵的捕鱼原理发展而来,具有抗风特点。 1962年兴凯湖水产养殖场试制成功的“抗风定置网”即属此种渔具。1984年以来,先后又在 密山、宁安、虎林、鸡东等县的水库和镜泊湖等地进行生产。
    网箔由翼网、身网(集鱼部)、取鱼部三部分组成。其规模大小视水域环境而定。
    渔船一般用挂网船。用船4只,最少8人。
    7—8月为盛渔期。网场以水流平缓,底质平坦,有水草的区域为佳。
    下网时2人1只船,载网10片,1人划船1人下网。于接头处缝好网衣,根据水域条件确定 网型。按身网、翼网、大口门、小口门、取鱼部的顺序敷设。在取鱼部的四角,身网的转弯 处以铁锚固定。敷设后由专人看管,排除污物,调整网形和观察鱼情,收取渔获物。
    三十五、迷魂阵
    迷魂阵俗称“旋”、“箔”、“迷封”等,属于导陷式、陷阱类渔具。用箔片布成各种 类型的阵式,鱼类误入阵内被捕获,故称为“迷魂阵”。主要捕鲤鱼、鲫鱼、鲶鱼、黑鱼、 鳊鱼等。该渔具分布于嫩江、松花江流域两岸的泡沼、湖泊和水库。
    迷魂阵式样繁多,但均由墙箔(旋墙)和陷箔(旋窝)两部分组成。箔片的材料有芦苇 、秫秸、柳条、竹杆等。一般一片箔长为5米,箔高以水深而定。
    渔船以吃水浅的小船为宜,便于进入旋内操作。插迷魂阵时最少需4人,平时管理和捞鱼 只需1人。
    全年均可作业,春季从解冻至夏至,秋季从处暑至入冬,冬季从封冻冰面能上人至冬至 为盛渔期。夏至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停止作业,起出箔片进行晾晒和修补。作业场所选在有泥 沙底质的浅水区(水深2米左右),特别是在水草丛生,底质不平,网具不能作业的水域,更 显出其优越性。
    根据不同季节和捕捞对象、水流条件等,确定阵型后,逐一敷设箔片。插箔时4人1船, 在船两端各插木桩固定船位。4人在船上一字排开,把箔片拉开,撑紧箔片的下端,插入泥中 ,以不漂失为准。取鱼时,1人驶船至旋窝,用抄网捞取,一般每日早晚各1次。
    三十六、鱼道鱼栅
    鱼道鱼栅属于导陷式、陷阱类渔具。设置在人工开凿的通道或通湖的河道口,利用水位 落差形成的水流,迫使鱼类进入斜置的排式鱼栅(以竹、木杆制成,俗称淌排)上而捕获。 主要用以捕鲤鱼、鲫鱼、狗鱼、黑鱼、鲶鱼等鱼类。该种渔具仅在兴凯湖水产养殖场设有4处 ,是60年代初该场创造的。
    鱼道一般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有闸门和渠道,渠道内斜置两段坡度不同的排式鱼栅。
    一般9月下旬至封冻前和解冰后至5月中旬为盛渔期。凡水位落差较大的河流、湖泊,均 可建造鱼道进行捕鱼。
    该种鱼具有顺流捕鱼和逆流捕鱼两种方法。在秋末季节,鱼类大都顺流而下,这时将第 1段箔排下端降至闸底,随流而下的鱼被冲集于箔排之上;春天开化后,鱼类逆流而上,这时 将箔排前端提升到距闸底一定高度,同时提起闸门,造成人工水流,上行之鱼为挡板顶面之 急流冲至箔排而被捕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