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小水面和池塘养殖

  一、小水面和自然池塘养殖
    本省从1952年开始利用小水面和自然池塘试养成鱼。
    1952年1月,原松江省通过报纸宣传养鱼,“征求各地自愿养鱼户”。以哈尔滨水产试验 场为主,对自愿养鱼户申报养鱼的泡沼进行反复调查,最后确定在哈尔滨、尚志、五常3市、 县选择5个泡沼作为试养水面,经过清理,9月份放入免费供应的鱼苗。同年10月份原黑龙江 省农业厅从武汉运来青、草、鲢、鳙鱼种(每尾重10克左右)5.6万尾,放入肇东县五虎岱 泡子(461亩)进行粗放养殖试验。1953年原松江省对放入5个泡沼养殖的鱼进行捕样检查, 由于水浅和杂草、害鱼多等原因,试养未成功。接着又在五常、依兰、方正、桦川县选择7个 泡子(其中有2个渔业社经营,其余农业互助组经营),共利用水面825亩,放养鱼苗(种) 52.4万尾。是年原黑龙江省放入五虎岱泡的鱼种试养成功,7月份白鲢体重长到335—600克 ,青鱼长到370克。龙江县朱家坎群众利用白山泡200亩水面放养鲤鱼,大的当年长到350克。 1954年冬,肇东县五虎岱泡子起捕,产鱼4.12万公斤,平均亩产89.35公斤。这年春,桦川 县九区泡子村“五一”渔业社,改造一个67亩水面的坑塘作放养场,放进野生鱼种1.69万尾 ,1955年春捕出成鱼3750公斤,卖钱1760元。这是本省群众利用小水面和自然池塘养殖成鱼 试验成功较早的几个养鱼点。在这几个典型的推动下,1956年全省新增群众养鱼水面①(①全 省利用小水面和自然池塘(坑泡)数没有单独统计;群众养鱼基本上是利用小水面和自然池 塘。为说明问题.本节有几处利用了全省群众养鱼水面发展数。下同。)1.52万亩,放养鱼 种170万尾(其中群众自采野生鱼种70万尾)。方正县连花泡180亩,产鱼7000公斤;宁安县 渤海泡638亩,上年放养鱼种20万尾,本年秋检查,花鲢体重一般0.75公斤,白鲢0.5公斤 左右。
    1957年全省已有31个县市发展了养鱼生产,群众养鱼水面达到6万亩。新
    发展的水面,一般都是15亩到300亩左右的自然池塘和小水面,并经过整修和清野除害, 共放养鱼种231万尾,养殖产量132吨。这是本省水产统计首次记载的群众养鱼产量。为培养 典型,总结经验,1957年黑龙江省水产局配合13个县市抓了21个养鱼点,搞养鱼生产试验, 这些试验点的养鱼水面,多数在75亩以下,最大的不超过150亩,大部分由农业社经营,其余 是渔业社或蔬菜社经营。6月前后放进的鱼种,多数是单养鲤鱼,也有的单养鲫鱼,还有的是 鲤鱼、鲫鱼或鲤鱼、草鱼、鲢鱼混养。在饲养中主要依靠施粪肥、绿肥和用野草、野菜(老 苍子、蓼吊子、线菜等)以及西葫芦、白菜帮子、淘米水等,适当掺杂一些豆饼、糠麸、酒 糟、豆腐渣等谷物饵料。齐齐哈尔市昂昂溪沿江社,养鱼水面22.5亩,放入每尾30克重的鲤 鱼种1.62万尾,经两个月的饲养,投施饵料和粪肥1.5万公斤,9月份个体长到0.4公斤左 右。但多数养鱼点的饵肥料不足,鱼未长大,再加技术指导跟不上,有些群众根本不懂养鱼 技术。如呼兰县八家子社一次投入30块整块豆饼喂鱼。全省养鱼效果欠佳。年末检查,21个 试养点,遭受洪水灾害的9个,中途干泡子的1个,没养成的3个,由于水面扩大不能捕捞的7 个。只有桦川县幸福社利用2分水面,养出成鱼114.75公斤。
    1958年“大跃进”期间,全省掀起群众养鱼生产高潮。宾县经建乡利用干沟子筑成28个 小塘坝,积蓄雨雪水养鱼。全乡12个社实现了社社养鱼。有1个社50个生产队,实现了队队养 鱼。呼兰县富强社把呼兰河沿岸的一片低洼地改造为养鱼场,既养成鱼,又育鱼种。为总结 推广这两个典型经验,推动全省养鱼生产的发展,7月22日省人民委员会在宾县、呼兰召开了 全省群众养鱼生产现场会议。会议首次提出了“以发展群众养鱼为主”,强调“发展数量和 提高质量相结合”。同年11月25日至27日。省人民委员会又在肇源县召开了全省养鱼生产跃 进现场会议,省委书记、副省长杨易辰做了题为《大搞群众运动,高速发展养鱼事业》的报 告。1959年3月,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下发的《关于抓紧开展春季渔业生产的紧急指示》中, 大力倡导推广“八字养鱼经”,以提高养鱼单产水平。要求各专署和市县人民委员会“要组 织开展群众性的渔业技术改革运动,大力推广水(改良水质,增加水深)、种(鱼种健壮, 品种多样)、饵(量足质鲜)、密(合理密放)、混(多品种混合放养)、轮(轮捕轮放) 、防(防治病虫敌害)、管(专管精喂)八字养鱼高产经验”。在这两次全省会议和“紧急 指示”精神的推动下,全省养鱼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并从此开始,完全放养人工培育的鱼种 ,但仍是数量少,规格小,在品种上多是“有啥种养啥种”。
    1960年全省群众养鱼水面发展到15.76万亩,产鱼9807吨,分别比1957年提高1.6倍和 96.7倍。但是,在3年经济困难时期,由于集体经济遭受损失和在渔业水域酷捕、“啃青” (捕食幼鱼),造成江河野生鱼种大量减少,致使养鱼生产受到了影响,再加从1963年开始 ,统计养殖面积、养殖产量计算口径的变化①(①此前.凡投放鱼种的水面.均算养殖面积, 捕出的鱼不论放养品种占多大比例.均算养殖产量。从1963年开始,放养品种必须占产量的 30%,才能算养殖面积和养殖产量。),养鱼水面、养殖产量出现了大幅度下降。到1963年全 省群众养鱼水面下降到8370亩,产鱼49吨,比1960年分别下降了94.7%和99.5%。经过调整 ,以后几年群众养鱼生产虽有发展,但进度不快,一直到1969年群众养鱼点达到1100多处, 养鱼水面65.5万亩,产鱼700吨。
    1970年在全省掀起第二次群众养鱼生产高潮。本年初,省革命委员会农副产品局在兰西 县召开全省渔业生产会议,推广了绥化县四方台公社友谊三队浅水养鱼的经验。这个队1966 年改造1个600亩的芦苇泡养鱼,春放秋捕,当年产鱼3000多公斤;后来和大队联营,筑坝蓄 水,水面由小到大,由浅到深,5年来养出成鱼6.95万公斤。3月10日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 部批转了省农副产品局《关于全省渔业生产会议的报告》,提出要放手发动群众,大力发展 浅水养鱼。随后,又大力宣传了宾县青阳公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大青山脚下,把干河 沟、塔头甸、砂窝子、乱石塘改造成32处养鱼塘,利用水面200亩,在部分养鱼水面中捕出鲜 鱼2364公斤的经验。在全省渔业生产会议和这两个典型的推动下,1970年全省群众养鱼点发 展到2500多个,水面达到66.73多万亩,比1963年增长78.7倍,养殖产量1765吨,比1963年 的49吨增长972倍。由于这些养鱼点的养殖方式多是粗放粗养,有的即或施肥投饵也是质次量 少;再加鱼种数量不足,规格小,一些浅水面不能越冬,鱼未长大就起捕。所以许多养鱼点 单产低、效益差,群众反映说“只看点搬家,不见点开花”。一些养鱼效果不好的水面被淘 汰,全省群众养鱼出现回潮,到1973年全省群众养鱼水面下降到49.42万亩,比1970年下降 25.9%。但是,养鱼产量仍达2095吨,比1970年增长18,6%,养鱼亩产由1963年2.6公斤提 高到4.2公斤。但就全省情况说,从养鱼开始到1973年基本是粗养阶段,多数处于“荒泡放 种,清水养鱼”的状况,养鱼效果不明显。养鱼产量高、效益好的过硬典型为数很少。
    从1974年开始,在发展城郊养鱼和建设社队商品鱼基地,大搞人工精养池塘的推动下, 有些养鱼重点市县和社队也积极筹集资金,改造小水面,实行精
    养,开辟了利用小水面和自然池塘养鱼的新篇章。为扶持群众发展精养,自1981年起, 省财政每年拨给一笔改造小水面的专项资金,由省水产局(总公司)下达各地,有计划地扶 持集体单位或个体养鱼户,对交通方便、靠近电源的各类小水面进行改造。根据水面大小和 改造工程的繁简,一般每亩省里拨给30—60元的补助资金,开始是在商品鱼基地县实行,以 后逐步在其它市县铺开。改造完的小水面,多数都能达到水源充足,堤坝坚固,水深2米以上 ,能投饵施肥,实行精养的标准。对鱼能越冬的深水面,实行多年养成,捕大留小,轮捕轮 放;对不能越冬的浅水面,投放大规格鱼种,搞当年养成,提高了养鱼经济效益,促进了农 村养鱼事业的发展。到1985年末,全省已利用小水面35.56万亩①(①是根据1985年《水产统 计资料》.参照《资源调查汇编》水面名录.加上平时掌握的实际情况计算之数。),占全省 可养小水面总数的79、3%。其中省财政拨给补助资金423.2万元,改造成精养小水面11.3万 亩;已利用自然池塘(100亩以下坑泡)24,33万亩,占全省可养自然池塘总数的54.1%。
    
     二、人工池塘养殖
    (一)池塘建设
    黑龙江省比较集中地建设精养池塘是1974年首先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 几个大中城市郊区开始的。为了有计划地按精养要求修建人工鱼池,发展城郊养鱼,解决城 市吃鱼难的问题,1973年12月,省革命委员会财贸办公室在哈尔滨市召开了全省城郊养鱼会 议,传达贯彻了农林部在湖南衡阳市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城郊养鱼现场经验交流会议精神。省 革委副主任杨易辰到会讲了话。1974年1月,省革命委员会批转了省财贸办公室《关于全省城 郊养鱼会议的报告》,提出各级革命委员会要学习衡阳、武汉的经验,动员群众,组织城市 人力、物力、运力,采取集中突击和常年建设结合、群众运动和专业队伍结合、鱼塘建设和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结合的方法,大搞精养塘建设。随后各市相继成立了鱼池建设会战指挥部 。2月,佳木斯市首先拉开了黑龙江省有计划地建设精养池塘的序幕,接着牡丹江市也组织万 人大战公园泡,建设高产稳产鱼塘。中共佳木斯市委书记彭程、牡丹江市委书记霍方侠都冒 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多次同本市直属机关干部一起参加修鱼池的义务劳动。这一年哈、齐 、牡、佳等10个城市自力更生新建精养池塘5000多亩。12月,省供销合作社、省科学技术委 员会在佳木斯市联合召开的全省水产工作和群众科学养鱼会议上,传达贯彻了农林部在南京 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城郊养鱼现场会议精神,与会代表参观了佳木斯市郊区三合、松江两个公 社建设鱼池现场,推动全省再次掀起了改造和新建精养鱼池的高潮。
    从1976年开始,省财政局和国家水产总局每年从机动财力中安排一部分专项资金,扶持 各市发展城郊养鱼(1976年到1980年每建1亩精养塘拨补助费100元,1981年后每建1亩拨补助 费200元、周转金150元),加速了精养鱼塘的建设。1976年上半年,哈尔滨、佳木斯等10个 市投工450万人次,出动推土机、汽车等机械5000多台次,挖运土方600多万立方米,新开工 建设的精养、半精养鱼塘达2.1万亩,在城市郊区建成一批拥有上千亩池塘的大型渔场。9月 ,农林部在佳木斯市和哈尔滨市召开第4次全国城郊养鱼现场经验交流会,进一步加快了精养 池塘建设和城郊养鱼的发展,当年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伊春、鹤岗6市利用 补助费建成标准化池塘9000亩。
    1978年初,国家计委和水产总局确定将黑龙江省列为在全国建设10个淡水渔业基地之一 ,每建1亩精养池塘,财政部、国家计委拨补助投资200元、钢材10公斤、木材0.03立方米( 1980年以后每亩又增拨周转金100元)。5月,农林部在江苏省吴县召开的全国商品鱼基地建 设座谈会,确定1978年给黑龙江省新建1万亩精养塘的任务。为加速商品鱼基地建设,7月, 黑龙江省计委、农业办、财贸办、水产局在哈尔滨市联合召开全省商品鱼基地建设座谈会, 落实任务,明确有关经济政策及建池标准。省革命委员委会主任办公会议决定成立商品鱼基 地建设领导小组,由省委常委、省革委副主任关舟担任组长,省计委副主任张振清、农业办 副主任李英、财贸办副主任张峻岫、省水产局局长史治平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在水产局 )。主任由商品鱼基地建设领导小组成员、水产局副局长王玉才兼任。有建设任务的县、社 也先后成立了鱼池建设会战指挥部。8月,双城县临江公社率先动工修建精养池塘。9月,呼 兰、巴彦、肇东等7个商品鱼基地县也相继动工,他们结合农田基本建设调动千军万马,组织 商品鱼基地建设大会战,掀起了大造标准化鱼塘的高潮,开始建设集中连片的标准化池塘。 到年底,全省开工的31个点,共出动劳力68.4万多个,大车1.5万多台次,推土机2843台次 ,完成土方量总计197.7万多立方米,建成标准商品鱼池4818.4亩。
    1979年商品鱼基地县动工建池面积近万亩,建成5869亩,基地渔场由上年23个增加到44 个,其中建池面积300亩以上的有双城县临江、水泉公社,肇东县合居、东发公社,肇源县和 平公社,呼兰县腰堡公社等6个渔场。10个城市郊区改建池塘8420亩,建成100亩以上池塘的 渔场80多个。是年9月,省委第一书记杨易辰到宾县新甸公社视察了商品鱼基地渔场,看到从 鱼池中一网打出200多公斤,每尾都在1.5公斤以上的大草鱼时,高兴地对公社书记王忠说: “你们办了一件好事,塞北胜江南,把我省养鱼生产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81年商品鱼基地建设的步伐加快。7月21日,在中共黑龙江省四届5次全委(扩大)会 议上,省委书记杨易辰对省水产局史治平局长就加快全省商品鱼基地建设问题给省委领导的 信作了批示:“发展多种经营,养鱼是个大项目。……大家鼓鼓劲,1年建3万亩精养鱼池, 我们就有希望了。”在省委、省政府及有关地、市、县党政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下,本年动工 建池面积达1.78万亩,建成1.09万亩,是4年来建池最多的一年。呼兰、双城、巴彦3县都 新建鱼池千亩以上。这一年城郊养鱼池塘达到3.1万多亩。经过几年实践,发现原来的鱼池 设计面积稍大,长宽比例欠妥,坡比较小。本年9月,省水产局针对存在的问题,下发了《关 于基地建设启用新设计图纸的通知》。各市和商品鱼基地县修建的精养塘都按照全省统一规 定的设计图纸施工,并经省、地(市)、县联合验收组(第一年是由国家水产总局派员组织 验收)验收后投产使用。所建精养塘的规格标准多数是:鱼池面积,成鱼池15亩至20亩,鱼 种池10亩左右,越冬池20亩至30亩。堤坝规格,有注水渠道的顶宽8米,没有注水渠道的顶宽 5米。堤高,成鱼池3米,坡度为1:3;鱼种池2米,坡度为1:2;越冬池4米,坡度为1:3。 所造鱼池多是东西向长方形,长宽比为2:1或3:2。新建的城郊、基地渔场,多数实现了“ 三池”(成鱼池、鱼种池、越冬池)配套、“三机”(粉碎机、打浆机、饵料机)配套和饲 料地配套(建1亩精养塘配半亩饲料地,实行承包后有些地方将地退给社员)。
    1982年商品鱼基地建设有了更大的发展,当年建成鱼池1.89万多亩,基地渔场增加到2 31个,共投产使用鱼池2.42万多亩,比上年增加63%。巴彦县出动10万人搞建池会战,当年 建成鱼池5246亩,加上原有鱼池,成为全省第一个拥有万亩精养鱼池的商品鱼基地县。1983 年绥化市被列入商品鱼基地,呼兰县成为全省第二个超万亩精养池的基地县。这一年全省新 建精养池9650亩,累计建池5.7万亩,基地渔场达到311个,共投产使用鱼池3.58万多亩。 1984年商品鱼基地没有新的建池任务。1985年国家水产总局取消了拨款与建池挂钩的办法, 没有下达建池任务,本年下达的补助费和周转金用于建设越冬池1100亩,改造精养小水面近 2万亩。
    到1985年,全省已利用精养塘15.9万亩。
    
    
    其中10个大中城市由省拨给补助费943.5万元,周转金用284.7万元,共计建成精养和 半精养鱼池5.55万多亩。
    
    
    12个商品鱼基地县(市),建成商品鱼基地渔场311个,国家拨补助费1350万元,拨周转 金696万元,累计建精养池塘58083亩(详见附表3—5、3—6、3—7)。
    
    
    
    
    (二)养殖方法
    各地在利用人造池塘实行精养的过程中,逐渐积累经验,提高养鱼技术水平,形成一套 比较完善的养殖方法。
    (1)维修鱼塘和注水
    秋末出完鱼后,及时将注水渠道和鱼池堤坝坍塌的地方填平补齐,修复原状。结合维修 池堤,清除鱼塘内过厚的淤泥,平整池底。有鱼越冬的池塘,翌年春把鱼捕出后,及时排干 池水,曝晒池底,用生石灰加水搅拌或用干石灰全池泼撒消毒,也有的用漂白粉或与生石灰 混合施用消毒。在鱼塘注水前还要施基肥。以放养鲢、鳙等肥水鱼①(①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 ,以摄食水中浮游生物为主的鱼类称肥水鱼,亦称滹食性鱼;以摄食人工饵料为主的鱼类称 吃食鱼。)为主的,一般亩施粪肥150—350公斤;瘦水池塘和新建池塘多施基肥,亩施500公 斤左右;较肥的池塘和老池塘,少施或不施基肥。进入80年代中期,有些生产者以饲养鲤鱼 、草鱼等吃食鱼②(②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以摄食水中浮游生物为主的鱼类称肥水鱼,亦称 滹食性鱼;以摄食人工饵料为主的鱼类称吃食鱼。)为主,放养鲢、鳙等肥水鱼不多,亩施基 肥量相应减少。施基肥后,一般都在4月中上旬开始注水。有些地方为使鱼早开食,先将池塘 注0.67米左右深的水,这样水温升得快,水质易变肥,当水温达到15℃以上,鱼已正常吃食 时,再逐步加注新水,一直加到所需最高水位。
    (2)放养鱼种
    70年代实行精养的,一般选择9.9厘米长的鱼种放养。从80年代初期开始,有不少生产 者都是放养15厘米左右长的鱼种,并搭配一定比例的二冬龄鱼种。放养品种,实行精养的初 期阶段,各地多是以放养鲢、鳙鱼种为主,搭配的鲤鱼、草鱼种不超过40%。从70年代末、8 0年代初开始,由于经济政策的调整和粮食作物连年丰收,谷物饵料比过去较易解决,生产者 放养鱼种的品种比例也发生了变化,多数单位由以放养“肥水鱼(鲢、鳙鱼)为主搭配吃食 鱼(鲤、草鱼)改变为放养“吃食鱼”和“肥水鱼”各半。经过一段时间后,由于颗粒饵料 开始应用,1983年开始不少生产场家又改为以放养“吃食鱼”为主,搭配“肥水鱼”不超过 40%,有的放养“吃食鱼”的比例高达90%以上。
    亩放鱼种尾数:70年代中期,刚刚采取精养方式饲养成鱼时,一般多数是亩放9.9厘米 左右的鱼种五六百尾,总重不超过七八公斤。进入80年代中期,
    随着饲养技术水平和饵料质量的提高,亩净产200公斤的池塘,一般亩放13.2厘米以上 的鱼种500尾、二龄鱼种五六十尾,总重十五六公斤。虽然亩放鱼种尾数相近,但鱼种规格大 了,重量增加1倍多,提高了单产水平。
    (3)投饵与施肥
    1958年“大跃进”期间,宾县经建乡、呼兰县富强社等少数群众养鱼点开始投饵施肥, 但是量少质次,开始主要是压绿肥、投大草、喂煮熟的西葫芦等,也有个别喂豆饼的。后来 还有的喂糠麸、酒糟、豆腐渣等粗饵料。70年代初,随着精养的逐步发展,开始投喂谷物饵 料,而且需要数量不断增多,但饵料来源严重不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75年3月25日,黑 龙江省粮食局、省供销合作社下发的《关于养鱼饲料供应问题的联合通知》中规定:“对各 市城郊养鱼单位,实行交鱼补助饲料办法,每交售100市斤鱼,补助精饲料20市斤。”城郊养 鱼生产者把产的鱼全部交售给国家,得到的饵料粮也只能解决全年用量的20%,而广大农村养 鱼用粮完全依靠生产者自己筹集。为千方百计地开辟饵肥料来源,有不少地方在池塘边建设 “三坊两舍”(酒坊、豆腐坊、粉坊、猪舍、禽舍),用酒糟、豆腐渣和畜禽粪便肥水喂鱼 ,为主养“肥水鱼”提供条件。1978年开始建设的社队商品鱼基地,实行每建一亩标准鱼池 配给3—5分饵料地的办法,基本保证了养鱼所需的精饵料。80年代,由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 责任制,粮食大幅度增产,养鱼承包户对养鱼饵料都能自行解决了。各地根据实践经验,逐 渐总结出亩单产不同,鱼种品种比例搭配不同,需要饵肥量不同的三种生产模式。
    
    
    各地对不同单产水平的池塘投放的的饵肥量,也多是参照上述三种模式上下调整,大同 小异。
    不论采取那一种养殖方式,鱼种下塘后,水温上升到8℃左右时,都要肥水或泼洒豆浆, 使鱼早开食,早投饵。养鲤鱼投饵都有固定地点,选择背风向阳的地方设置饵料台,养草鱼 设有投草框(将草投到木框内)。一般的每天喂二三次。七八月份鱼类生产快、索饵旺盛, 这两个月的投饵量,占全年投饵总量的60—70%以上。养鲢、鳙鱼主要是靠肥水。养鱼员经常 检查水质和鱼的生长情况,发现鱼吃不饱,及时追肥,鲢鱼比例大的多是施绿肥,鳙鱼比例 大的多是施粪肥,也有追施化肥的,使池水经常保持“肥、活、爽”。
    (4)鱼塘管理
    巡塘。7、8月份投饵施肥量大,气温高,鱼易发病,一般坚持早、午、晚3次巡塘。在阴 天雷雨前闷热时,有的还增加夜间巡塘,发现池塘的水质不良时,立即补充新水,改善水质 ,增加水中的含氧量。鱼出现浮头现象,多是采取加大池水交换量的办法解决。进入80年代 后,在高产塘中,较普遍地设有增氧机,这是当时解决池水缺氧、鱼浮头的一种较好办法。
    清池。养鱼员及时清除池塘内的残饵、污物,以防池水败坏。及时割去池中杂草,以免 和鱼争肥,影响拉网。
    看护。从鱼种下塘到起捕,经常检查注排水闸门、拦鱼栅和池堤,发现隐患及时排除, 严防决堤逃鱼;养鱼场地处偏辟,占地面积大,特别是秋后鱼已长大,很多渔场都昼夜看护 ,防止丢鱼。
    三、典型
    70年代中期,在发展城郊养鱼生产中由于精养池塘的出现和精养技术的采用,一改过去 粗放粗养、广种薄收的状况,池塘和小水面养鱼的生产水平迅速提高。特别是70年代后期开 始大规模兴建的社队商品鱼基地,又将池塘养鱼生产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1979年全省池塘 投产11.4万多亩,产鱼3153吨,平均亩产29.4公斤。其中城郊池塘4.13万多亩,平均亩产 46公斤;商品鱼基地渔场池塘3253.6亩,平均亩产65公斤。出现了一批高产典型:宾县新甸 公社渔场,190亩成鱼池平均亩产153公斤。宁安县新颜大队渔场,48亩成鱼池,平均亩产15 5公斤。佳木斯市永安公社渔场271亩成鱼池,平均亩产163公斤。哈尔滨市西郊渔场二队,6 39亩成鱼池,平均亩产超过150公斤。1981年时,一批精养高产的典型达到了新水平。佳木斯 市1542亩成鱼池,平均亩产182公斤。该市永安公社渔场316亩成鱼池,平均亩产253.5公斤 。双城县单城公社渔场200亩成鱼池,平均亩产274.5公斤。阿城县阿什河公社南城六队,利 用一个10.5亩的大坑养鱼,已连续3年亩产400公斤以上。
    进入80年代中期,本省的池塘养鱼,从选点建池到饲养管理,已初步形成一整套适合本 省特点的技术措施,养鱼单产水平也进一步提高。如,佳木斯市郊区3100亩精养塘,推广高 产综合技术措施,平均亩产成鱼213公斤。该市西格木渔场,1985年投产成鱼精养塘1000亩, 鱼种池500亩,在遭受早春低温和洪水灾害的情况下,成鱼总产20.1万公斤,平均亩产201公 斤,鱼种总产9.5万公斤,平均亩产190公斤,总产值78.2万元,纯盈利10万元。肇东县涝 洲镇稻香村养鱼专业户王文清,1984年承包了屯东的50亩自然坑塘养鱼,到秋平均亩产鱼15 0公斤,纯盈利1万多元;1985年虽受严重洪涝灾害,仍产鱼1万多公斤,亩产215公斤,扣除 全部开支,纯盈利1.4万元。哈尔滨市太平区渔场利用600亩小水面实行精养,1985年春放鱼 种52.8万尾,总重3万公斤,其中鲤鱼占62.2%。到秋产鱼18.8万公斤,产值49.2万元, 盈利21.1万元。亩单产312.9公斤,亩盈利352.3元。
    1985年全省池塘投产33.76万多亩,产鱼近2万吨,平均亩产59.1公斤,其中亩产150公 斤以上的池塘2.2万多亩,亩产250公斤以上的池塘3313亩。在池塘养鱼中,城郊投产近5万 亩,产鱼4891吨,平均亩产98公斤;商品鱼基地渔场投产2.4万多亩,产鱼2789吨,平均亩 产114.4公斤。1985年全省池塘(包括精养塘)养鱼重点市县情况如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