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采捕(集)野生鱼卵、鱼苗
采集野生鱼卵。在鲤鱼人工繁殖未搞成功或成功后尚未能大量繁殖鱼苗时,有些生产单
位曾采集野生鲤鱼卵孵化鱼苗。采用这种办法最早的是:1953年5月下旬德都县五大连池渔场
,用棕榈皮和青草把制成129联鱼巢,固定在三池水势平稳、四周有水草、往年都有大批鲤鱼
产卵的地方,获取受精卵,同时在一池、二池的天然产卵场,用镰刀割取附着鱼卵较多的水
草取卵。用这两种方法共获受精卵90万粒,孵出鱼苗60多万尾。1958年5月镜泊湖水产养殖场
向牡丹江市和穆棱、林口等县输送鱼卵900万粒。宁安县示范养鱼场由兴凯湖水产养殖场运回
鲤鱼受精卵10万粒,用淋水和浸水办法,经20多小时运输,入池后孵出鱼苗8万尾。
采(张)捕野生鱼苗。采取此种办法弥补鱼苗不足,历史上规模较大的有3次。一次是1
952年,原黑龙江省他拉红养鱼场(现吉林省大赉县端基屯蔡家店),乘大江涨水和回落之机
,将留存在江堤取土坑内的鲤鱼苗,用小眼抬网捞出35万尾,放入池塘培育鱼种。第二次是
1956年,省商业厅水产局购置326条绠网,采用湖北、广东两省的软弶、硬弶张捕方法,本着
“边试验、边生产,多点试捞”的原则,弥补品种不足。绠网弶地(设绠网场所)全部设在
桦川县11区临江屯不足2公里的松花江段内,张捕青、草、鲢鱼苗。7月2日见苗,月末结束,
共张捕鱼苗242万尾,其中草鱼苗占42%,鲢鱼苗占56%。每尾成本6厘5。第三次是1957年,省
商业厅水产局组织290条绠网,进行多点试捞。将绠网调给泰康县水产养殖场40条,“弶地”
设在嫩江中游的石人沟;肇源县八家河水产养殖场20条,“弶地”设在松花江上游的肇源县
古恰屯;肇东水产养殖场50条,“弶地”设在松花江鳇鱼圈;方正养鱼示范场5条,“弶地”
设在松花江中游的伊汗通;依兰水产养殖场165条,“弶地”设在松花江中下游的竹廉;富锦
渔场10条,“弶地”设在松花江下游的富锦县城附近。于5月20日开始到30日陆续下江。通过
两个多月的试捕,结果只在肇东鲤鱼圈捕到鱼苗165万尾,其中鲢鱼苗占75%,草鱼苗占20%,
青鱼苗占5%。其他各场坚持试捕到8月初,均未张捕到鱼苗。主要原因是:在青、草、鲢鱼产
卵季节,沿江渔民大量截捕,致使成鱼不能集中产卵;对鱼苗汛期掌握得不准;“弶地”选
择得不合适。通过实践,掌握了这几种鱼的产卵规律,松花江的鱼苗汛期大约发生在小满至
小暑,作业期间两个月左右。
“采集野生鱼卵”、“张捕野生鱼苗”,是属“挖肉补疮”,虽然弥补了养殖鱼苗的不
足,但却减少了江河自然鱼源。随着鱼类人工繁殖技术的普及,从60年代起,这两种方法就
自然废止了。
二、鱼类人工繁殖
(一)鲤鱼人工繁殖
1.培育亲鱼。本省的鲤亲鱼所需单位,多是结合春渔生产,从江河、湖泊、水库中采捕
(也有从鱼种培育成亲鱼的)。选择体高、背厚、形肥、无病、鳞片比较完整、4龄以上、重
1.5公斤以上的雌鱼,3龄以上、重1公斤以上的雄鱼作为亲鱼,放入亲鱼培育池饲养。各地
亲鱼培育池多选择在背风向阳和无有害污水流入的地方。每面亲鱼池面积多在3—4亩左右,
水深1.5米上下。每亩亲鱼池放亲鱼50—70尾,雌雄混养。亲鱼入池后,按时投饵施肥,多
是每天投喂相当于鱼体重5—10%的豆饼、玉米面、糠麸、酒糟等谷物饵料,适当搭配动物性
饵料和少许矿物质、微量元素。
鲤鱼人工繁殖技术简单,在本省养殖品种中,是普及最早的一种。但到70年代鲤亲鱼退
化、老化、数量不足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由各级水产部门在各地之间进
行调剂余缺,纯化原种。购运数量最多的是1970年到1972年,省农副产品供销局(商业局)
水产处,曾两次组织全省缺鲤亲鱼的市县和单位,从呼伦贝尔盟达赉湖渔场运回4万多尾。1
974年省水产局在哈尔滨市召开亲鱼工作专业会议,强调蓄养亲鱼要坚持“以国营为骨干,以
社队为基础,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品种上,以鲤鱼为基础,积极增加草、鲢鱼,实行培
育和采捕结合,尽快做到以培育为主。全省蓄养鲤亲鱼数量迅速增加,到1977年越冬时,全
省实有鲤亲鱼4万多尾,其中国营企业有3.1万多尾。为提高鲤亲鱼的质量,1981年黑龙江省
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在哈尔滨市召开鲤鱼繁育技术座谈会后,各地注意了鲤亲鱼蓄养和提纯复
壮。涝洲等重点苗种场,1985年还到同江县江段选购优良品种黑龙江油鲤亲鱼1440尾,进行
培育、繁殖和推广。到1984年(1985年水产统计没有单列鲤亲鱼数)越冬时,全省共有鲤亲
鱼5.7万多尾,其中国营企业3万多尾。
2.催青产卵。本省的鲤鱼产卵池面积多在1亩左右,水深1米上下。放鱼前7—10天,用
生石灰消毒,注水口设过滤网,以防野鱼敌害进入。注满水后每组亲鱼用1—2米鱼巢(用棕
榈皮、柳树根、草把扎成,也有的用人造纤维网)布置在距离池边1米远处,用竹杆沉入水下
10—15厘米,待水温升高到14—15℃时,选择成熟较好的雌雄亲鱼,按1:1或1.5:1的比例
放入产卵池。每亩放50—70尾,让其自然产卵,产出的鱼卵附着在鱼巢上。有些成熟亲鱼由
于生态条件的影响,拖延时间,不产卵。为促其正常产卵,本省常用的方法有:(1)药物催
青。1955年5月,哈尔滨水产试验场在国内首次对鲤亲鱼注射鲤鱼或猪的脑下垂体或绒毛膜促
性腺激素,进行催青试验取得成功之后,这种办法得到较快推广采用。后来有的注射葡萄糖
溶液或类似物也有效果。(2)浅水曝晒。选择晴天,早晨将池水排至剩30厘米左右曝晒一天
,然后加注新水刺激,布上鱼巢,促使亲鱼顺利产卵。(3)倒池。1973年甘南县音河渔场将
不产卵的亲鱼从池中捕出,放入另一个池塘,改变环境,倒池的亲鱼第二天就开始产卵。目
前使用这种办法的已不多见。
3.孵化鱼苗。本省对鲤鱼受精卵的孵化方法很多,常用的有池塘孵化、网箱孵化、淋水
孵化、脱粘孵化、环道孵化等。
池塘孵化。这是从50年代开始到现在,一直为全省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鲤亲鱼产卵后
,先将鱼卵用3—5%的食盐水或0.01%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泡10分钟(松浦水产试验站、兰西县
鱼种场专修1个浸泡小水泥池子),进行消毒,防止水霉病,然后将鱼巢放入孵化池。孵化密
度,每平方米放受精卵:土池为3000至4000粒,水泥池为3万—5万粒。最适宜的水温22℃左
右,4—5天孵出鱼苗。本省在5月23日前后,常有一次寒流,故须注意气象预报,及时下移鱼
巢,防止冻死鱼卵。
网箱孵化。1981年原牡丹江市鱼种场把附着鱼卵的鱼巢消毒后,移入网箱内孵化,每平
方米放1—2万粒,孵化效果很好。用网箱搞鲤鱼孵化的全省仅此一处。1978年该场撤消,这
种方法随之不再使用。
淋水孵化。1973年松浦水产试验站首次采用此种方法,孵化效果很好。把附着鱼卵的鱼
巢分层挂在塑料棚中或放在室内木架上,用淋水或喷水的方法,保持鱼卵湿润,控制室内温
度,室温与孵化池水温相差不超过5℃,鱼卵达到发眼时,将鱼巢移入孵化池。这种方法比较
原始,要求条件比较复杂,目前采用的为数很少。
环道孵化。较早使用这种办法的是1981年佳木斯市原鱼苗场,方法是将附着受精卵的鱼
巢,移入塑料环道,水温控制在20—24℃,进行流水高密度孵化,效果很好。目前全省搞环
道孵化的已比较普遍。
(二)草、鲢、鳙鱼人工繁殖
1.亲鱼来源与培育。本省搞草、鲢、鳙鱼人工繁殖需要的亲鱼,从50年代末期以来,主
要办法是各地结合江河、湖泊、水库捕鱼生产,选择成熟或接近成熟的留做亲鱼。进入70年
代后,随着养鱼业的发展,在一些有条件的单位,特别是当时生产条件较好的涝洲鱼种场、
甘南音河(水库)渔场等单位加强了后备亲鱼的选留和蓄养。并在镜泊湖、甘南音河水库建
立了草、鲢亲鱼基地。本地亲鱼不足部分,在本省调剂或到省外购入。省水产局曾于1966年
用火车、1975年用直升飞机,采取麻醉办法,两次从镜泊湖亲鱼基地向省营连环湖水产养殖
场、涝洲鱼种场和兰西县鱼种场运送草、鲢亲鱼。佳木斯市、哈尔滨市和省营牡丹江温流水
鱼苗场等单位还多次从山东、河南、辽宁等省购买亲鱼,用火车运回。到1977年亲鱼越冬时
,全省共有草、鲢、鳙亲鱼7093尾,其中国营有6737尾。此后由于精养高产逐渐普及,要求
放养大规格鱼种与本省生产草、鲢鱼苗时间晚、育成鱼种的规格比较小的矛盾显露出来,许
多育种单位改到南方购运早产鱼苗,因此本省生产草、鲢鱼苗的单位和饲养草、鲢亲鱼的数
量逐年减少,到1984年(1985年水产统计没有分品种数)亲鱼越冬时,全省草、鲢、鳙亲鱼
减少到4955尾,其中国营有4947尾。
本省池塘培育的草、鲢、鳙亲鱼,从50年代搞人工孵化开始到70年代,多是7月中旬左右
成熟。经多年摸索,由于培育技术的提高,亲鱼经长期驯化逐渐适应了池塘的生活环境,成
熟时间提前,80年代初,利用池塘培育的亲鱼,多在6月10日前后成熟;利用塑料大棚覆盖鱼
池培育的亲鱼,在5月末成熟;利用电厂余热水培育的亲鱼,5月20日前后即可成熟。
本省培育亲鱼的饲养池,每面多为3—5亩,也有稍大的。水深1.5—2米。每亩亲鱼培育
池放草鱼10—15尾,放鲢鱼8尾左右,放鳙鱼6尾左右。利用电厂温流水培育亲鱼每亩放草鱼
50尾左右,放鲢鱼40尾左右,放鳙鱼30尾左右。亲鱼入池后,对草鱼和鲢、鳙鱼采用不同的
饲养方法。饲养草亲鱼的普遍做法是:产卵前,以投喂麦芽、苞米芽等为主,并逐渐增喂一
些新鲜青菜和黄豆、豆饼等饵料。每天每尾喂精料50—100克,青料500克左右。产卵后,以
投喂煮熟的黄豆、苞米、发酵的糠麸、豆饼为主,适当配加鱼粉、血粉、蚕蛹等动物性饵料
。青料以吃足为宜。每尾每天需精料100—200克,新鲜青草0.5—1公斤。本省培育鲢、鳙亲
鱼,多是往池塘内施粪肥,增加水体浮游生物蕴藏量。一般每亩施基肥150—200公斤,每5—
7天追肥1次,每次每亩30—50公斤,也有追施化肥的,每次每亩5公斤左右。浮游生物不足的
,投喂麸皮或豆浆,用量一般为亲鱼总重的1—2%。
2.催产。本省对草、鲢鱼进行人工催产开始于1956年,60年代以后有了较大的发展。催
产的方法是饲养到该产卵时,选择腹部柔软、成熟较好的亲鱼注射催产药物,然后放入产卵
池,加注新水,用水流刺激其产卵。60年代,产卵池为土池子,桃形或椭圆形,用草垡子护
坡,池底垫一层粗砂砾。进入70年代后,多是用水泥或薄铁板造的圆形池子,直径多为7—1
0米,深1.5—1.8米。每个产卵池放亲鱼10尾左右,雌雄各半。草鱼和鲢、鳙鱼使用的催产
药物不同。草鱼催产,50年代中期多是注射鱼的脑下垂体。雌鱼每公斤注射2.5—3毫克,分
两次注射;雄鱼剂量减半,一次注射。70年代初开始用类似物催产,雌鱼剂量为10微克,分
两次注射;雄鱼注射1次,用量0.1—0.3微克。鲢、鳙鱼催产,一般的多是注射绒毛膜促性
腺激素,雌鱼每公斤用800—1000国际单位,分两次注射;雄鱼剂量减半,1次注射。当水温
在24C左右时,8小时后雌鱼开始产卵,如有未产完或发情不产的,先将雌鱼捞出,用手轻轻
挤压腹部,使鱼卵慢慢排出体外(用容器接着),然后再将雄鱼捞出,用手轻压腹部,使精
液排入装有鱼卵的容器内,轻轻搅拌均匀——进行人工授精。
3.孵化鱼苗。鱼卵产出后,及时收集,放入孵化设备,进行孵化。孵化设备有孵化网箱
、孵化缸、孵化环道。1956年6月黑龙江省哈尔滨水产试验场,在松花江桦川县蒙古利至黑蟒
江段的大拉网滩,选择成熟的草、鲢亲鱼,获取鱼卵,采取人工授精办法,利用孵化网箱进
行孵化首获成功(俗称江边孵化),共获鱼苗4万尾。1958年6月宾县长江渔业社组织哈尔滨
水产试验场在这里下放劳动锻练的科技干部苏暐、陆顺来、孙鹏,在哈尔滨下游39号航标大
拉网滩地,利用网箱在江边搞草、鲢鱼苗孵化,共获鲢鱼苗190万尾,草鱼苗10万尾。呼兰县
呼兰镇富强社学习他们的经验,采捕3尾雌鲢鱼、1尾雄鲢鱼进行催青和人工授精,孵出鱼苗
10万尾。这是本省群众首次在江边搞草、鲢鱼孵化并获得成功。1962年7月,黑龙江省水产科
学研究所东京城试验站在本省首次将在池塘培育成熟的草、鲢、鳙亲鱼,经人工催产,用孵
化缸孵出鳙鱼苗26万尾,还有少量的草鱼苗和鲢、鳙杂交苗。1974年,省营涝洲鱼种场利用
从吉林引进的塑料环道孵化器(吉林省水产研究所设计、长春市塑料二厂制造),孵化草、
鲢鱼苗试验成功,从此后本省普遍采用塑料环道(取代大缸)孵化草、鲢鱼苗。
5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草、鲢、鳙鱼的人工繁殖逐步开展起来,东京城水产试验站,
省营涝洲鱼种场,镜泊湖水产养殖场,鸡西、齐齐哈尔、哈尔滨、佳木斯、牡丹江电厂温流
水鱼苗场,肇源县八家河水产养殖场,绥化县东津鱼种场,甘南县音河水库及兰西县鱼种场
,宾县二龙山、五常龙凤山、海伦东方红水库等单位先后都搞过草、鲢、鳙鱼苗生产。进入
70年代中后期,由于本省精养水面大幅度增加,需要用来培育大规格鱼种的早产鱼苗供不应
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依靠自然水温进行人工繁殖的草、鲢、鳙鱼苗生产已不能适应这种要
求。到1985年除生产早产苗的5个电厂温流水鱼苗场和生产技术条件较好的涝洲鱼种场继续正
常生产外,其余的陆续停产。虽然生产点减少了,由于加强了温流水鱼苗场的配套建设,不
断提高其生产能力,鱼苗生产数量逐年增加,1985年全省生产草、鲢、鳙鱼苗达到34905万尾
,比1979年的12726万尾增加1.74倍。
(三)其它鱼类人工繁殖
为增加名特产鱼类的资源蕴藏量,黑龙江省水产科技人员对一些品种进行过人工繁殖研
究,并取得成功。有的品种现已形成群体和产量。(大麻哈鱼、鲟鳇鱼的人工繁殖与放流试
验,见本志《科技与教育》篇)。
1.虹蹲鱼人工繁殖。1959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首相金日成,先后赠送给我国5万
粒虹鳟鱼发眼卵和6000尾虹鳟鱼种。国家水产部责成黑龙江省水产科学研究所负责试养,分
别于4月6日和12月11日运抵海林县横道河子水产试验站进行孵化饲养,将卵粒放入阿特金式
孵化槽,在朝鲜专家辛昌令指导下,先后孵出虹鳟鱼苗1.8万多尾。待鱼苗能平游时,主要
投喂蛋黄、水蚤、摇蚊幼虫,辅以肝脏和生鱼肉,经20天饲养,体长达2.5厘米,开始移入
鱼苗饲养池。鱼苗饲养池每面75平方米,水深0.5米左右,每平方米放苗200—300尾,投喂
动物性饵料(鲜杂鱼、蚕蛹粉、鱼粉等)55—70%和植物性饵料(糠麸、豆饼、面粉、胡萝卜
)30—45%的混合饵料。饲养85天,到秋体长达4.7—5,5厘米,移入鱼种培育池。鱼种培育
池分冬夏两种:冬季室内水泥池面积200平方米,每平方米放仔鱼9尾,每分钟水流量500升,
溶氧8—11毫克;夏季露天池每个面积600—1000平方米,每平方米放仔鱼2.5尾,每分钟水
流量1000升。动物性和植物性饵料约各半,混合加工成颗粒饵料投喂,每天喂2—3次,投喂
量为鱼体总重的1—3%。经过两年多的精心饲养,1962年春,一部分鱼种已培育为成熟的亲鱼
。为培育亲鱼产卵,将亲鱼放入培育池饲养。亲鱼培育池,每个面积200平方米(20×10),
水深1.5—2米,放亲鱼200—300尾,流水饲养。投喂鱼、肝、河蚌等动物性饵料(占40%)
和豆饼、糠麸、野菜等植物性饵料(占60%)混合加工成的颗粒饵料。到产卵季节,选择成熟
好的亲鱼,用挤压法采卵,用干导法授精。整个采卵授精过程都是在避光设施里进行。雌雄
鱼比例1:1,受精卵用清水冲,待充分膨胀后移入孵化室,于当年5月开始产卵。
为了扩大虹鳟鱼饲养规模,于1965年又在宁安县渤海公社莲花大队附近新建1处西安虹蹲
鱼试验点,把横道河子的虹鳟鱼分出部分移到这里饲养。
横道河子虹鳟鱼试验点,从1963年5月开始,陆续向外输送鱼卵、鱼种。1967年两处虹蹲
鱼试验点先后向本省五大连池、镜泊湖、龙江县和辽宁省大石桥、山东省济南、山西省太原
等地输送发眼卵6万余粒,鱼种4000余尾。五大连池、镜泊湖和龙江县都因水温、水质不适宜
,孵化试养未见成效。两个试验点共有大小虹鳟鱼约3万尾,因设备条件的限制,只能保存亲
鱼和留部分鱼种饲养,而将容纳不下的1万多尾作为商品鱼处理。1968年横道河子站撤销,虹
鳟鱼全部移到西安试验点饲养。1978年11月改称“中国水产科学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渤海冷
水鱼试验站”,此后虹鳟鱼养殖规模有所扩大,获得一定发展。1983年5月10日他们利用4面
水泥池子(总面积1亩),放入虹蹲鱼种7.14万多尾(合8968公斤),进行高密度流水养殖
试验,于12月19日出池,总产4.5万公斤,净增重3.6万多公斤,盈利8.8万多元。
1984年鹤岗矿务局在市区利用地下水建立一处虹鳟鱼养殖场,1985年有鱼池330平方米,
生产成鱼7500公斤,鱼种2500公斤。省人防办在宁安县小北湖附近也建立了虹鳟鱼饲养场,
但生产规模不大。为了推动虹鳟鱼养殖业的发展,1985年11月,原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李力
安在省水产总公司《关于发展虹鳟鱼生产的报告》上批示:“虹蹲鱼将是我省水产的一个拳
头产品……,希望能支持把它推广开来。”省委书记孙维本批示:“此举应予特别重视,可
按力安同志意见,召集有关部门的同志把资金、技术指导、饲料供应等问题,逐项落实,争
取有个较快的发展。”由于受场地条件、经营成本的限制,未能大面积推广,到1985年末,
全省养虹鳟鱼的生产点为3处,总计有鱼池20多亩,产鱼不过四五万公斤。
2.细鳞鱼人工繁殖。1953年,原松江省农业厅在海林县横道河子建一处冷水性鱼类试验
站——横道河子水产试验站。当年这个站采捕细鳞亲鱼42尾,放入亲鱼培育池,喂蚕蛹、蚯
蚓、蛙、小鱼等动物性饵料,饲养20—30天,4—5月间水温达10℃左右时,选择成熟好的雌
雄亲鱼,采用压挤法获取鱼卵和精液,搅拌均匀,将受精卵清洗后放入孵化槽中孵化(孵化
方法同虹鳟鱼),18天左右孵出鱼苗。鱼苗孵出后开始喂蛋黄,3天后投喂蚕蛹粉,10天后移
入露天鱼池,饲养1个月后再分池疏养,每平方米鱼池放仔鱼10尾左右。主要喂鱼粉、蚕蛹和
少量米糠的混合饵料。经115天饲养,一般体长为21厘米。由于细鳞鱼属冷水性鱼类,喜在山
涧溪流栖息,受饲养条件的限制,此项人工繁殖技术没有得到推广。1959年横道河子站还搞
过细鳞鱼和哲罗鱼杂交人工繁殖试验,但未开展养殖生产。
3.团头鲂(武昌鱼)人工繁殖。1971年佳木斯市水产养殖场从江苏省苏州市引进团头鲂
亲鱼1740尾,次年6月8日首次在池塘内产卵繁殖。方法是,到团头鲂产卵季节,选择成熟雌
雄亲鱼注射鲤鱼脑下垂体或类似物,然后放入流水产卵池,过10多个小时后进行人工挤卵、
授精。获取的受精卵经过脱粘后放入孵化环道孵化。水温控制在28—31℃,经28至32小时孵
出鱼苗,6月26日产孵全部结束,共生产鱼苗400万尾,支援了24个市县,鱼苗当年长到8.2
7厘米左右。此后又搞二年,由于团头鲂与草鱼食性相同,但没有草鱼长得快,所以鱼苗销路
不畅,养殖场中断了团头鲂的鱼苗生产。
4.鳜鱼人工繁殖。黑龙江省石人沟水产养殖场的水产科技人员刘松伟、周景智、杨玉堂
等人,从1980年开始搞鳜鱼人工繁殖,他们选择成熟的鳜鱼亲鱼放入亲鱼培育池,喂鲫鱼、
麦穗、白漂子等小型杂鱼。到6月中旬时性腺成熟,将亲鱼捕出,注射脑下垂体或类似物,放
入产卵池,水温在24—26℃,经24时产卵,然后将鱼卵放入孵化器进行孵化。水温在24—25
℃,经24小时破膜出苗,待能平游时,投喂他种鱼的鱼苗,食量不足时,便自相残食,饲养
130天,一般体长达9.9—13.2厘米。到1983年4年共获苗55万尾,但育成鱼种很少,1984以
后中止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