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工繁殖
一、鲤鱼人工繁殖
黑龙江省发展水产养殖是从鲤鱼人工繁殖试验开始的。1951年5月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农林
厅水产局于殿乙、王宝泉、金怀萱、钱定照等技术人员,首次在郭尔罗斯后旗(现肇源县)
铁筒泡搞鲤鱼产孵试验。当时挖鱼池8亩,蓄养鲤亲鱼100尾,孵出鲤鱼苗80万尾。1951年至
1952年东北人民政府农林部哈尔滨水产试验场,会同松江省农林厅松浦养殖示范场,进行鲤
鱼人工繁殖试验,获得成批的人工繁殖鱼苗。尔后,又通过在吉林水产增殖场和辽阳安平种
鱼场的试验,总结出亲鱼运输、强化培育、产卵孵化、鱼苗饲养等各个环节的技术经验,使
鱼卵孵化率达到60%左右,鱼苗成活率达到40%左右,为黑龙江省发展养鱼打下了技术基础。
1953—1954年,哈尔滨水产试验场进一步改进鲤鱼繁殖技术的试验,证实改善亲鱼培育的营
养条件,调节动植物饵料比例,提高饵料的蛋白含量和增加磷、钙等矿物质和维生素E等,对
促进性激素生成和激发性行为有良好作用,可提高亲鱼成熟度和产卵率。在产卵期给予适当
的生态条件,如更换新水、提高水温、阳光曝晒和布置相应的鱼巢等,能诱发亲鱼顺利产卵
和提高产卵率。如孵化过程中出现水霉菌而直接影响孵化时,采用2一10%食盐水或万分之一
的高锰酸钾溶液或每升含700毫克的石灰水浸泡鱼卵,淋水孵化可减少水霉感染,从而使孵化
率提高到90%以上。1955年至1956年,哈尔滨水产试验场为解决鲤亲鱼在产卵期不成熟、不集
中产卵的问题,姜致中等人研究利用注射性激素促进亲鱼繁殖的新技术,以及试用鲤脑下垂
体、猪脑下垂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从孕妇尿中提取的激素等,对于促进亲鱼卵巢发育顺
利排卵,均有明显作用。此项研究成果很快在生产上应用,并扩大应用于草、鲢、鳙鱼人工
繁殖,产生显著效果。
黑龙江省气候寒冷,鲤鱼正常产卵期晚,一般要在5月下旬至6月初开始,致使饲养期缩
短,鱼种当年养成规格小,影响越冬成活率和次年商品鱼生产。哈尔滨水产试验场李桓等人
从1957年开始研究人工控制鲤鱼提早产卵繁殖技术。试验是在宾县新甸镇和经建乡渔场,与
生产结合,在室外池塘大规模进行的。5月8日即开始大批产卵,比一般产卵期提早1个月左右
。早产鱼苗经80—95天饲养可培育平均体重达10克以上的鱼种,而此时一般产卵期孵化的鱼
苗仅长到1—2克。
1958年,黑龙江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周嘉申等人在松浦试验站,利用简易温室蓄养鲤亲鱼
,进行冬季产卵孵化试验成功,12月30日获得首批鱼卵。试验结果证明:鲤鱼在入冬前性腺
已发育,此后只要温度和环境条件适宜,即可成熟产卵,在人工控制下,随时可进行产孵,
也能促其1年两次产卵,为寒冷地区鲤鱼人工繁殖开辟了新途径。1973年至1974年,又在五常
县兴盛公社新建渔场,与生产结合,研究利用塑料大棚覆盖鱼池,培育鲤亲鱼提早产卵,也
可比自然产孵提早1个月左右。塑料棚的作用在于提高鱼池水温,创造适宜产卵、孵化和鱼苗
生长的条件。其特点是结构简单,成本低、使用方便。
1981年10月,由哈尔滨市水产局局长邓建桥主持,有杨达予、沈国华、徐锡才等工程师
组成的科技攻关小组,在哈尔滨鱼苗繁殖试验场,利用电厂温流水开展鲤鱼冬季繁殖及当年
鲤鱼花养成商品鱼的试验研究。经过3年实践,在冬季培育亲鱼促使提前成熟产孵获得成功,
进而研究高密度培育鱼苗、水处理技术各个技术环节都取得了科研成果。利用冬繁鱼苗(体
全长5厘米,体重3克)当年养成食用鱼,个体成长到了0.28公斤,亩产鲤鱼130公斤。此项
成果把过去需要2—3年的饲养期缩短为1年,对改革养殖方式有所创新。1984年通过技术鉴定
。1985年获省政府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二、草、鲢鱼人工繁殖
50年代初,黑龙江地区养鱼所需的草、鲢鱼苗主要从长江购运。为了适应养鱼生产发展
的需要,从1953年开始,哈尔滨水产试验场对松花江草、鲢鱼苗及产卵场进行了调查,试图
就地解决草、鲢鱼苗种。1955年陈大钦着手进行人工繁殖试验。第一阶段是采捕江河草、鲢
亲鱼进行催青和人工授精孵化;第二阶段是池塘培育亲鱼进行人工繁殖,两者均取得成功。
1955年,哈尔滨水产试验场对江河采捕的9尾鲢鱼进行催青,取得初步成效。1956年在松花江
桦川县蒙古利至黑蟒一带江段,收取渔民捕捞的亲鱼,临时拴养或笼养,利用同种鱼脑下垂
体注射催青,手挤精卵,干法受精,在江湾中设置浮式网箱孵化,又取得一定进展,但孵化
率较低,获鱼苗4万余尾。1958—1960年在松花江宾县江段、佳木斯江段和黑河等地相继组织
了具有生产规模的草、鲢鱼人工繁殖试验。对催青剂的选择和用量、催青方法和效果,孵化
用器和水量,进行了反复试验,使人工繁殖技术开始应用于生产。1960年全省采用野生亲鱼
在江边就地催产孵化,获得草、鲢鱼苗1500万尾,为大量解决草、鲢鱼苗奠定了技术基础。
1959年黑龙江省水产科学研究所陈大钦、曲维良等人对本省湖泊、泡沼饲养的青、草、
鲢、鳙鱼的性腺发育状况进行了调查,证明这些鱼类在静水条件下性腺能成熟,但不能自行
产卵繁殖。1960年镜泊湖水产养殖场利用生长于东大泡的5龄鲢鱼经过人工催产获得成功。1
961年在五常县向阳公社利用黎明大队一个水泡子中的5龄鲢鱼进行催产试验亦获成功。同时
,1960年又在东京城水产试验站的池塘中着手培育草、鲢、鳙亲鱼,到1962年7月初检查发现
有部分亲鱼性腺发育成熟,进行7次人工催产试验均获成功。当年孵出鳙鱼苗26万尾和部分草
鱼苗及鲢、鳙杂交苗。1963年草、鲢、鳙鱼人工繁殖技术已趋成熟,亲鱼利用率可达36:7%
,受精率达到50。2%,孵化率达到58,7%,仔鱼成活率达到76.7%,当年孵出鱼苗115万尾。
1970年以后黑龙江省水产科学研究所,还对松花江鲢鱼性腺发育周期和催青,鳙鱼亲鱼
培育等技术分别作了专题研究取得成果,使草、鲢、鳙鱼人工繁殖技术不断完善。
1970—1975年,省水产科学研究所与鸡西、哈尔滨市水产试验站合作,由陈大钦工程师
负责,先后完成了利用电厂余热促使草、鲢鱼提前产卵繁殖的科研项目,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主要的技术措施是:以电厂温流水为热源,模拟草、鲢鱼亲鱼发育的生态环境,进行强化
饲养,使亲鱼提前生殖发育,适时催青促产,产卵期较自然产卵提早30—40天,当年鱼花育
成13厘米以上的大规格秋片鱼种,为北方寒冷地区草、鲢鱼苗种生产开辟了新途径。草鱼提
前产卵,1971年在鸡西电厂试验成功后,随即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电厂
推广应用,效果显著。鲢鱼提前产卵,1972年在牡丹江电厂进行试验,取得一定功效。1975
年在鸡西和哈尔滨电厂分别进行鲢、鳙鱼试验取得成果(当时是与草鱼混养)。1978年又在
哈尔滨电厂进行单养试验,得到进一步验证。这项科研成果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1982
年获国家科委和农委技术推广奖。
1979—1980年省涝洲鱼种场利用塑料大棚,提高水温(8℃左右)促进草、鲢鱼早产的试
验获得成功。该场于1979年建造大棚3000平方米,利用自然光照保温增温,使亲鱼比自然水
温状态下早开食,促使性腺早发育成熟,达到比自然水温状态下早产早孵(提前15—20天)
,从而达到延长鱼种培育时间(15天),育成大规格鱼种(13厘米以上)的目的。此项技术
成果,获1980年省政府优秀科技成果四等奖。
三、大麻哈人工繁殖
1953年哈尔滨水产试验场在对大麻哈鱼资源和生态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人工授精试验。
1955一1956年又进行了人工繁殖试验,均取得成功,基本上掌握了大麻哈鱼人工产卵、授精
、孵化和培育苗种等技术,包括亲鱼的采捕、选用、采卵、运输、授精、孵化以及鱼卵的病
害防治等,并制订了人工繁殖技术操作规程。1956年在乌苏里江饶河江段的四排采捕蓄养亲
鱼2719尾,获成熟卵145万粒,平均受精率达75%,平均孵化率56.5%,幼鱼成活率95.1%,
育成仔鱼(3.7厘米)36.8万尾。此项成果,为大麻哈鱼资源人工增殖奠定了基础。在大麻
哈鱼人工繁殖技术取得成果之后,为了开展人工增殖自然资源的研究,1956年哈尔滨水产试
验场在大麻哈鱼主要洄游河流乌苏里江沿岸的饶河县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大麻哈鱼人工孵化试
验站,对大麻哈鱼人工繁殖、鱼苗鱼种饲养和标志放流等一系列技术进行试验研究,获得了
新的进展。1962年亲鱼利用率已由1956年的20%提高到89%,受精率由75%提高到99%,孵化率
由56.5%提高到98.8%,使大麻哈鱼人工繁殖技术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957年4月,饶河县大麻哈鱼人工孵化试验站首次向乌苏里江饶河县江段放流大麻哈幼鱼
35万尾。从1957年第一批放流开始至1969年暂停,12年间共向乌苏里江放流大麻哈幼鱼1600
余万尾,每年有部分幼鱼做了标志(切尾鳍一叶)放流,初期年放流量为35一125万尾,196
1年后每年平均放流200万尾左右。1964年饶河试验站的科技人员专门对1960年标志放流的10
万尾幼鱼进行了洄归情况调查,在乌苏里江沿岸抚远海青渔场,通过同鲑鱼生产指挥部、渔
工和收购人员配合,获取有标志放流的成鱼350尾,经鉴别尾鳍切叶痕迹明显者230尾。初步
推算洄归率为2‰左右。
由于秋大麻哈鱼洄游水域均为界江,人工增殖受益和捕捞生产有一定限制,为摸索大麻
哈鱼通过渤海、东海溯河进入我国内陆水域的可行性,1962年3月黑龙江省水产科学研究所与
河北省水产研究所合作,向河北省滦河移运放流大麻哈幼鱼6万尾,开始了我国第一次大麻哈
鱼南移试验。此后至1967年又连续放流20余万尾,但未见成效而中止。1970年再度进行大麻
哈鱼南移试验,先后向辽宁省的六股河放流17万尾,向河北省的滦河放流30余万尾,向浙江
省的新安江、钱塘江放流2万余尾。移殖放流的大麻哈鱼中有秋大麻哈幼鱼50余万尾,孟苏大
麻哈幼鱼2.5万尾。直到1975年,因南移河流的环境条件限制,仔鱼成活率低而终止试验。
由于放流量少,其后又没有进行专门追踪调查,因此南移试验没有最后结论。此后秋大麻哈
鱼放流增殖工作中断,直到1984年,建立省特产鱼类研究所(设于佳木斯市),重新开展了
大麻哈鱼资源变动状况的调查和人工繁殖、放流的研究,于1985年4月29日在饶河县的乌苏里
江段(五林洞桥、七里沁河)放流大麻哈幼鱼(平均体重316.5毫克)63500尾,其中标志放
流1万尾。
四、鲟、鳇鱼人工繁殖
鲟鱼和鳇鱼是黑龙江本流的特产鱼类。由于水利开发综合利用,导致河流水文、生态环
境的变化,使自然繁殖受到一定影响。1956—1960年黑龙江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在萝北县肇兴
建立了鲟、鳇鱼试验站,陆振林等人在萝北和黑河地区相继开展了鲟、鳇鱼人工繁殖研究并
取得基本成果。通过试验掌握了鲟、鳇鱼的生物学特性,亲鱼的选择、蓄养、催青、人工授
精、孵化技术和胚胎发育过程。1957年首次孵化出鲟鱼苗2万尾。1959年采用“脱粘孵化”方
法,孵化率提高到76%,获仔鱼10万尾,鲟、鳇鱼杂交种仔鱼1.3万尾,仔鱼投喂水蚤和蚯蚓
等开口饵料,生长较快,饲养67—69天,平均体长达到10—10.5厘米,体重3.8—3.9克,
但仔鱼成活率低。1960年后因研究工作重点转向鲤、草、鲢、鳙鱼人工繁殖和养殖技术,此
项试验中断。
五、虹蹲鱼人工繁殖
1959年4月和11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分批赠送我国虹鳟鱼发眼卵5万粒和鱼
种6000尾,国家水产部责成黑龙江省水产科学研究所试养。开始投放在横道河子水产试验站
,1963年后逐渐转移至宁安县渤海公社莲花大队附近,利用涌泉水试养。1961年底饲养的虹
鳟鱼大部分已达性成熟,1962年5月部分亲鱼产卵,采卵7万粒,但对虹鳟鱼繁殖技术掌握得
不够,幼鱼成活率不高,亲鱼也曾因出现营养性疾病而死亡。后经数年的试验探索,养殖技
术逐年提高,至1967年再次形成约2000尾亲鱼的繁殖群体,达到每年可产卵200万粒的规模。
“文化大革命”期间试验中断,仅在莲花大队保存一部分亲鱼,直到1977年黑龙江省水产科
学研究所重新列题恢复试验,刘雄等人先后研究解决了亲鱼饲养技术、全价颗粒饵料、提高
仔鱼成活率等技术关键问题,使鱼卵和仔鱼质量居国内之首。在此基础上1985年在渤海冷水
性鱼试验站开展了“虹鳟鱼养殖高产技术”的试验研究。在1亩水泥池中进行高密度养殖,经
过224天饲养,总产44965公斤,净产36007公斤,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接近国外先进水平。
本项目于1984年3月通过省级科研成果鉴定,获农牧渔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