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渔具改制
一、渔具调查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配合渔业资源开发利用,开展捕捞生产,哈尔滨水产试验场于1951
年对本省松花江、嫩江、乌苏里江流域和兴凯湖的主要渔具、渔法进行了全面调查,较详细
地记述了当时松花江流域明水期使用的待获网、铁脚子网、小拉网、旋网、扒网、流挂网、
靺钩、卡子钩;嫩江流域使用的野泡子网;乌苏里江流域及兴凯湖使用的大拉网、快钩、卡
子钩等10多种渔具的结构、渔法及优缺点。1952年对分布在松花江下游的明水梁子(插箔)
和松花江上游、嫩江流域的冬季梁子的构成条件、渔期、渔具、渔法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
改良梁子结构的意见,以保护鱼类资源。同年对乌苏里江大麻哈鱼浮挂网,1953年对黑龙江
流域鲟、鳇鱼快钩又进行了补充调查,为后来的渔具、渔法改进和制定鱼类繁殖保护条例提
供了科学依据。
1983—1985年期间,由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主持与吉林省水产研究所、辽宁省淡水水产研
究所共同完成了黑龙江水系包括辽河流域和内蒙古东部水域的渔具、渔法调查。对东北地区
明水期及冰封期的渔具组成、分布状况和捕捞原理、捕捞对象作了调查和分类。共调查渔具
12类98种,以文字、表格形式进行了描述,并绘制出渔具结构、装配、敷设、作业原理、作
业顺序等图谱284幅。比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东北地区各类水域淡水渔业所使用的船、网、工
具和操作技术以及新网具材料的应用情况,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为生产、科研、教学提供
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二、网具改制
1952—1954年,哈尔滨水产试验场经调查发现,淡水渔具中占很大比重的待获网,虽有
单产高、渔法简单的优点,但结构不尽合理,对资源有一定影响。该场对待获网多次进行改
良,缩短了网身,放大了虎尾网眼,并附加了力网和漏斗网,改变了网线材料。经改制后,
作业人员由18人减至12人,幼鱼保护效果达90%以上。
1953年,哈尔滨水产试验场连佩琅、苏暐、孙宪章等人为研制捕捞大麻哈鱼网具,以代
替危害鱼类资源的快钩,对由国外传入民间仿制的“三层挂网”进行改制研究,采取放大外
网眼,调整内网眼,提出纵向兜长计算方法,取得装网最佳方案。1957年哈尔滨水产试验场
继续对“三层挂网”进行反复的试验研究,取得成功。在一般网滩,1趟网1个渔期可捕获大
麻哈鱼212尾。不仅保护了大麻哈鱼繁衍后代,而且产量明显增加。该网具很快普及到国内江
河,成为主要捕捞渔具。
1961—1963年,黑龙江省水产科学研究所针对明水期因受作业条件限制所需拉网类渔具
多种多样,置备增加成本的问题,进行改进试验研究。集中了大拉网、小拉网、铁脚子网、
拉兜网的优点,装制了一趟规模大、用人少,既能常年使用又能离岸作业,深、浅水,静、
流水均适宜的新型网具。改良后的网具由48片不同高度网衣组成,底部装有兜,两翼低,中
间高,网呈梳形,同时改进了制网材料。经捕捞试验,生产效率比一般拉网可提高产量24—
51%,且捕捞对象比较广泛,可用于江河、湖泊、水库等水域作业。
三、冰下捕鱼器械研制
冰下拉网是北方地区冬季渔业的主要网具,规模较大,作业复杂,劳动强度大。东北解
放后,虽经多次改进,但仅限于绞网环节。为解决布网时打凿冰眼需人力较多,劳动量大的
问题,黑龙江省水产科学研究所于1961—1963年研究试验冰下拉网“穿梭器”成功。“穿梭
器”代替“穿杆”,在冰下行驶,牵动“水线”一次能穿行100米,可减少打凿冰眼80—90%
,从而节约劳力8—16名。“穿梭器”内装有讯号机,作业人员可较准确的找到“穿梭器”,
取出“水线”。它适用于湖泊、水库、江河等冬网生产。
1981—1984年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张若岩等人,针对天然水域封冰之初冰层较薄,一般车
辆难于把网具运到作业场地和冬捕时打冰眼体力劳动繁重的问题,研制成功PL81—25型钻冰
机动爬犁。即将钻冰机与运输爬犁结为一体,一机两用。爬犁功率为25马力,时速21公里,
安全滑行最薄冰层为15厘米,能通过100厘米冰裂缝。钻冰机对105厘米的冰层,只需60—70
秒即可钻透。“钻冰机”、“穿梭器”的研制和配套使用,使冬季冰下捕鱼作业减轻了笨重
体力劳动,成倍地提高了劳动效率。此项成果1984年1月通过省级技术鉴定,并在省营兴凯湖
水产养殖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