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资源与环保调查
一、鱼类资源调查
1.大麻哈鱼。为查清大麻哈鱼资源状况,掌握生物学特性和数量变动规律,1951年哈尔
滨水产试验场于大麻哈鱼汛期,派出“北渔”号资源调查船到乌苏里江,对洄游我国的秋大
麻哈鱼的生态、鱼群组成、繁殖保护和产量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对大麻哈鱼的生态习性和资
源状况有了初步了解。1952年又派出4个调查组,对黑龙江流域的呼玛河、逊毕拉河、乌苏里
江流域的七里沁河、大别拉炕河、独木河和松花江流域的牡丹江、汤旺河、梧桐河等大麻哈
鱼产卵场和产卵群体进行了调查,掌握了主要产卵场的分布和洄游生殖群体的生物学状况。
1953—1955年渔汛期,在乌苏里江沿岸的海青渔场,再次对产卵群体进行调查。通过大量数
据,推断鱼群洄归的周期以4年为主,为生产预测群体的数量变动规律、开发利用和保护繁殖
资源,积累了重要的技术资料和科学数据。1981—1985年,省特产鱼类研究所在抚远县乌苏
镇对大麻哈鱼资源变动规律及群体性状,在虎林县境内独木河对大麻哈鱼产卵场及群体性状
变动状况进行了调查,为选定大麻哈鱼孵化放流站的站址提供了依据。
2.鲟、鳇鱼。为提供鲟、鳇鱼开发利用和增殖保护科学资料,1953年,哈尔滨水产试验
场对黑龙江本流的鲟、鳇鱼类进行生物学和渔业概况调查,初步掌握了两种鱼的形态、性别
区分、生态习性、食性和渔业分布、渔具渔法、渔期和产量。1960年进行第二次调查,发现
和描述了鲟、鳇鱼的天然杂交种。1979年,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再次对黑龙江鲟科鱼类资源的
生物学基础状况进行调查分析,进一步掌握了黑龙江流域鲟、鲤鱼资源现状和生产情况,提
出了加强资源保护和增殖的意见。
3.冷水性鱼类。为了解本省众多山涧溪流里若干种冷水性鱼类的生态习性和资源状况,
以便进行开发利用,1953年哈尔滨水产试验场在牡丹江支流海浪河、头道河子上游水域,对
细鳞鱼、哲罗鱼和黑龙江茴鱼(斑鳟子)作了调查,初步掌握了分布情况、形态和生态习性
,积累了生物学资料。
二、渔业调查
1951年,哈尔滨水产试验场对松花江中游的鲤鱼、草鱼、鲢鱼、鲌鱼、鳜鱼等主要经济
鱼类的生态习性、产卵场、产卵期和稚鱼形态等进行了调查,为制定繁殖保护措施,增殖资
源积累了资料。1962—1963年又在松花江下游,作了淌网类渔获物的专门调查,收集了渔业
生物学的基础资料,主要经济鱼类群体数量变化,并提出有关资源合理利用的意见。
1953年,哈尔滨水产试验场对黑龙江本流的主要经济鱼类、渔业概况、渔期、渔具及渔
获量等进行了初步调查。查明黑龙江本流共有经济鱼类38种,渔场31处,主要是大拉网与快
钩渔业。对改造危害资源的快钩渔具和加强渔政管理等提出建议。同年又对嫩江上游(嫩江
县附近)渔业的沿革、现状、渔具、主要鱼类及渔期进行了调查。查明该江主要是挂网渔业
,盛产冷水性鱼类,主要渔获物为鲤鱼、鲫鱼、重唇鱼、草鱼、雅罗鱼、鳜鱼、鲶鱼、狗鱼
、哲罗鱼、细鳞鱼、雅巴沙鱼等。1962—1963年再次对嫩江流域渔业资源进行调查分析,进
一步掌握了嫩江渔业资源现状,分析了资源衰退及渔获物产量波动的因素,对生产和资源保
护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951—1978年,哈尔滨水产试验场(黑龙江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先后对兴凯湖、镜泊
湖、五大连池、连环湖等湖泊,五常龙凤山、北安凤凰山“五一”等水库,以及汤原县的耿
家泡、齐齐哈尔市的胡家泡、北湖,宁安县的牛场泡等泡沼的自然环境、渔业状况、鱼类组
成、饵料生物基础、水域自然生产力等进行了调查,为生产部门提供了增殖、养殖的科学依
据。
1979—I983年,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同黑龙江省水产局共同组织调查队,对全省各类型水
域的渔业资源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搜集整理了大量渔业资源资料,编写了《黑龙江省
渔业资源》一书。该书详细记载了本省渔业环境条件、水域的理化性状、渔业生物学基础以
及不同类型水域的渔业资源状况,并对本省渔业发展及资源合理利用问题作了评述和探讨。
这项成果获中国水产科学院水产技术改进一等奖。
三、水产资源环保调查
嫩江、松花江,1958年以后连年发生冬季大量死鱼现象。为弄清造成死鱼的原因,黑龙
江省水产科学研究所配合水产行政部门,对“两江”沿岸工业排放废水情况进行了数次调查
。1963年发表了《工业废水对鱼类的危害》研究报告,揭示了冶金工业、煤气发生站、煤气
厂、炼焦厂、炼油厂所排含酚废水,木浆和造纸工业所排含酸、碱废水,石油工业流失粗油
和排放的含硫化氢、石碳酸废液,制革及染料工业所排放的含苯胺和硝基苯废水等对鱼类的
危害作用,并向社会呼吁和提出治理建议。1965—1968年,通过调查又进一步揭示了造纸、
制糖工业有机废水的氧化作用是造成冬季冰下水体缺氧引起死鱼的主要原因,调查后提出的
治理建议,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1970年齐齐哈尔市政府对造纸、制糖工业排放的废水进行
了综合治理,收到明显的效果。1969—1971年,黑龙江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对松花江上游和第
二松花江下游的重金属(主要是汞、铅、铬、铜、锌等)污染进行了调查,提出相应的数据
。1978年根据多年调查材料,作出松花江干流明水期污染对渔业水质影响的分析,论述了江
河污染与径流量变化的相关性,提出治理江河污染的重点应是防治冰封期枯水位情况下的有
机污染。1978—1983年,根据国家科委下达的“松花江水系污染与水源保护研究”课题,在
省科委与省环保局安排下,再次就松花江污染对水生生物影响进行了全面的调查。调查证明
:松花江遭到有机物和汞的严重污染,对鱼类和人体健康构成危害,急待综合治理。调查取
得的大量资料和数据为松花江的水源保护、渔业资源保护以及区域性渔业水质标准的制订,
提供了科学依据。
为开展区域性环境质量评价,制订环境标准,研究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和进行环境
污染趋势预测,根据国家“六五”期间下达的“松花江水系环境背景调查”攻关课题,黑龙
江水产研究所配合省环保科研所等单位,于1983—1985年对松花江水系若干支流栖息的水生
生物按季节作了定点采样调查,取得大量背景数据和资料。这项成果1985年通过了技术鉴定
,并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