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佳木斯农林高级职业学校水产科
该校成立于1950年8月,归松江省人民政府农林厅领导。学校设立农学、林学、水利、水
产、牧医5个专业。水产科只设普通高职班,于1951年初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历
的社会青年14名。原定学制为3年,培养水产中等专业技术人才。设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专
业课有鱼类、鱼产品加工、养殖等。由于专业课教师不足,完不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于1952
年6月停办。
二、黑龙江商学院水产系
1958年9月8日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确定在本省成立一所中等水产技术学校,并发出《关
于1958年黑龙江省中等水产学校招生的通知》,但由于时间紧,人力、物力不足,水产学校
未能建立起来,而在黑龙江商学院设置了水产系(中专班)。当年招收具有初中毕业文化程
度的在职和社会青年90名,设两个班。璞林任系副主任兼党支部书记。水产系受省商业厅和
黑龙江商学院双重领导。系里设办公室、教研室,后勤工作由商学院统一管理。
水产系于1958年11月初正式开课,学制为3年,培养目标是水产养殖中等技术人才。共开
20门课。有政治理论课(政治常识、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普通课(语文、数学、物理、
化学、体育);专业基础课(动物、植物、水化学、水文与气象、鱼类学);专业课(淡水
鱼类养殖、鱼类饲料、鱼病、鱼池工程、淡水捕捞、水产资源与政策)。生产劳动实习纳入
教学计划,列为正式课程。
水产系有教职员工14名,其中教师10名。教学仪器设备比较简陋,仅有30余种鱼类标本
和20台显微镜及化学实验课用的一些药品、玻璃仪器等。
1959年8月6日,省商业厅党委决定,将水产系从黑龙江商学院分离出来,正式成立黑龙
江省水产学校。
三、黑龙江省水产学校
1.建校。1959年8月,黑龙江省水产学校正式成立,归省商业厅水产局领导。借省商业
干部学校800平方米校舍办学。地址在哈尔滨市道里区通达街50号。1960年2月迁往哈尔滨市
道里区通江街120号,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楼内。1961年春省水产局决定将学校迁到连环湖渔场
,边建校边上课。因建校遇到了困难,于1962年6月又迁回哈尔滨原址。本年根据国家“调整
、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和当年毕业生不好分配的实际情况,暂停招生,教职员工
也由原85人精简定编为42人(实有44人)。1964年根据中共黑龙江省委杨易辰书记的指示,
省水产事业管理局党组决定将省水产学校再次迁往连环湖渔场。9月末完成了迁校工作。196
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课闹革命”。1968年5月学校隶属关系由省水产事业管
理局下放到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1969年5月学校被撤销,人员和财产全部划给杜蒙自治县
“五·七”干校。
1972年省水产学校恢复并与黑龙江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合并,校舍在哈尔滨市道外区松浦
镇(松浦水产试验站院内),归省农副产品供销局领导。1975年2月学校与省水产科学研究所
分开。1976年2月校、所再次合并。1978年2月重又分开,并划归省水产局直接领导。1979年
7月学校增设学生科、短训办公室和实验渔场。1982年又改为内设办公室、教务科、政工科、
学生科,第一教研室(文科基础课)、第二教研室(理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第三教研
室(鱼类养殖及生物学科各课)、实验渔场。
截至1985年省水产学校校园面积共1.8万平方米,其中教学楼3100平方米,食堂600平方
米,教工办公室、学生宿舍其及他用房4000平方米,运动场7000平方米。有露天游泳池1个,
教学仪器室、标本室和实验室8个,装置解剖镜、显微镜、分析天平、分光光度计、酸度计、
电动离心机、电子计算机等13I台,测量仪器69件;有鱼类标本112种(本省74种、海洋38种
);图书13500册,还有34亩水面的实验渔场,作为教学实习科研基地。
2.教学。建校时,学校设教务科,有教师14人。设淡水鱼类养殖一个专业,学制为3年
。设置政治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课有鱼类养殖学、鱼池工程学、微生物
与鱼病学、淡水捕捞讲座。1960年春,学校成立了政治、语文、化学、数理、体育、养殖、
捕捞与加工7个教研组。同年9月增设淡水捕捞专业,学制为3年。专业课有渔船动力装置、汽
船驾驶、捕鱼技术、鱼类资源、养殖与加工讲座。1962年4月,教研组由原7个减到4个,即政
治课教研组、基础课教研组、养殖课教研组、捕捞课教研组。教师由上年的42人减少到18人
。由于本省对捕捞专业毕业生需要数量较少,1964年8月捕捞专业停办。
1984年学校对毕业实习进行了改革。实行养鱼生产全过程承包实习,实习时间由原来的
2个月增加到5个月。这项改革促进了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显著地提高了毕业
生质量,得到省教委、国家农牧渔业部的肯定和好评。从1985年起,对毕业生进行毕业答辩
并记入学生成绩。本年末,共有教师34人。
3.学生。省水产学校1959年至1965年,参加省统一招生,招收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学制
均为3年。毕业生在全省范围内统一分配。1975年和1976年招收2届“工农兵”学员2个班,学
制为2年。前1个班招生时规定“哪来哪去”,后1个班1978年毕业时经省计委同意,在全省范
围统一分配。1977年国家恢复招生考试制度,省水产学校从本年起又参加全省统一招生,除
1978年招收的初中毕业生,学制为3年的2个班外,其他各届都是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为2年
。
为提高水产系统职工专业技术水平,经省水产局批准,1980年在省水产学校试办了职工
中专班(有15名学员,编在统招班内)。1981年、1982年职工中专班单设,招生对象为具有
高中毕业程度的水产部门职工,学制为2年半。这两届毕业生1983年经省、市工农教育办公室
共同检查后正式承认,准予发中专毕业证。1983年4月25日,省政府正式批准开设职工中专班
,参加由省工农教育委员会统一组织的招生考试,按分配给各地的名额在省规定的最低分数
线以上择优录取。教学计划与统招班相同,毕业后回原单位工作。1983年省水产学校还为省
农场局办了1个职工中专班(40人),学制为2年半。1984年根据吉林省的要求,经省教委批
准,职工中专班在吉林省水产职工中招生21名。从此,省水产学校承担起一部分省外水产职
工中专代培任务。
省水产学校从1959年到1985年合计招生1277人,毕业生878人。
分配去向,主要是省内各级水产行政部门、水产技术推广站、渔场、水库,少数人分到
水产科研、教育和供销等单位。
四、哈尔滨市水产学校
该校是1981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水产职工中专。校址在哈双北路(公路)1公里处
,归哈尔滨市水产局领导。设财会中专班,招生27人,学制2年,学生来自哈尔滨市水产系统
。1984年开设机械电器中专班,招生30名,学制3年。学生除来自哈市水产系统外,还在全省
范围招收一部分。1985年由于水产行政机构变动,该校归哈尔滨市农牧渔业局领导,经费由
水产部门承担。校舍总面积1033平方米,有教职工24人,其中专职教师6人。本年又设水产企
业管理中专班,招生50名,学制2年半。学生除来自本省外,还有一部分招自吉林省。该校除
办职工中专班外,还承担本市水产系统的职工短期培训任务。1984年被评为哈尔滨市职业教
育和职工教育先进单位。
五、县办水产中学
在1958年“大跃进”期间,有几个重点产鱼县份曾创办水产中学,但因条件不具备,不
久相继停办。
肇源县水产中学。1958年初,在肇源渔场开办了水产训练班,同年7月招收两个班,每班
30人左右。其中1个短训班,学期6个月,学员从人民公社渔民中选送;1个长期班,学制3年
,学员从高中毕业生中录取。1959年春,改为肇源县水产中学。1960年学校迁到八家河渔场
。该校实行半工半读,学生参加修建鱼池、打草、盖房子等劳动,通过勤工俭学解决伙食费
。学校配5名教师,开设的专业课有鱼类学、鱼病学、鲤鱼产孵、苗种培育、鱼池工程等。短
期班学员毕业后回到各自的生产岗位,长期班毕业生分配了工作或保送到省水产学校继续学
习。1962年初学校停办,校舍交给了肇源县水利中学。
汤原县水产中学。1959年8月成立,校址在汤原县胜利公社鱼种场。该校由汤原县水产局
和教育局双重领导。有2名专职教师。招收高小毕业生,分2个班,共76人,学制为2年。学生
毕业后,除留鱼种场5名外,其余哪来哪去。该校1961年7月停办。
泰来县水产中学。1958年4月成立,校址在泰来县江桥渔场。先后招收2个班,共78人。
学生主要为来自泰来县江桥镇的高小毕业生。该校是在江桥农业中学基础上改建的,由于师
资和经费不足,又不负责学生分配,1959年3月停办。
密山县水产中学。1958年成立,校址在密山县兴凯湖渔场。学校由密山县牧副渔业部和
教育局双重领导。招收高小毕业生35人,学制2年,第1期学生毕业后学校停办。
甘南大学水产班。1959年县办甘南大学成立,内设水产专业,招收1个班,原定学制2年
,由于师资和经费不足,1960年宣布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