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会组织
为适应水产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1962年3月由于殿乙、陈大钦等水产专家倡议,建立黑
龙江省水产学会。经过近两年的筹备后,于1963年12月23日至27日,在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
区召开了黑龙江省水产学会成立大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次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
的代表共62人。辽宁、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水产部门的代表参加了会议。省科协副主席胡
翔九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共25位理事组成,理事长施行。
学会于1965年4月16日至23日,在佳木斯市召开了第二次学术年会。出席代表56人,辽宁
、吉林两省水产学会派代表参加。省科协副主席胡翔九在会上传达了全国农业科学试验会议
精神,并作了关于科学技术人员学习毛主席著作和搞好样板田的报告。省人委关舟副省长接
见了全体代表并讲话。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会停止活动。1978年春全国科学大会之后,于12月18日
至20日,在哈尔滨科学宫召开了省水产学会恢复大会暨第3次学术讨论会。会上传达了全国、
全省科学大会和中国水产学会恢复大会精神,恢复省水产学会的组织,调整充实了理事会理
事,并增设了常务理事会和建立水产养殖、水产资源与增殖、捕捞与渔业机械和普及与推广
4个专业委员会。省水产局党组书记、局长史治平出席会议并讲话。调整后的理事会理事由2
5名组成,选出7名常务理事,王玉才为理事长。同时,根据会章规定条件新吸收会员40名。
学会的依托单位,由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改为省水产局。
1982年3月召开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4次学术年会。会上选出35名理事,组成第二届
理事会,并选出常务理事10人。曲蕴中任理事长。学会增设了《黑龙江水产》编委会。为了
适应科技体制改革的需要,又新成立了水产科技咨询服务公司。
1985年11月26日至29日,在哈尔滨科学宫召开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选出45名理事,组
成第三届理事会,选出13名常务理事,曲蕴中连任理事长。增设了顾问。将上届水产资源与
增殖、水产养殖两个专业委员会分别改为江湖水库渔业、池塘养殖专业委员会,将普及与推
广委员会改为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为了加强会员队伍建设,先后发展3批会员,截至198
5年末,全省会员总数245名。他们分布在全省水产系统的科研、生产、教育、技术推广等单
位和农场、水利、劳改系统的渔业单位。
随着水产科技事业的发展和科技队伍的不断壮大,省水产学会协助各地科协,先后建立
齐齐哈尔(1963年)、佳木斯(1973年)、哈尔滨(1976年)、牡丹江(1976年)4个市和松
花江(1980年)、绥化(1982年)、黑河(1984年)3个地区水产学会。此外,密山、五常、
德都、桦南等县也相继成立了县级水产学会。
二、学会活动
1.学术交流
学会成立以来,围绕本省水产生产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活动
。
1964年省水产学会召开了学术讨论会。中心是讨论提高各类型水面单产的技术问题。会
议共收到论文71篇,其中4篇分别在国际渔业学术会议、中国水产学会学术会议上宣读过。这
次学术讨论会提出了增殖、养殖、鱼种、捕捞等4项专题方案,并对科研方向、内容及科普等
提出建设性意见。
1965年4月召开第二次学术年会。主要讨论了发展全省水产生产的一些重要技术问题。会
议共收到论文22篇,在大会宣读4篇。
1978年11月恢复学会和1982年3月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以后,学术活动比较活跃。
在省内学术活动方面,召开了省水产学会恢复大会暨学术讨论会;省水产学会第二次会
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大水面渔业资源增殖学术讨论会;虹鳟鱼学术讨论会和省水产学会
、林学会等31个学会联合召开的黑龙江农业现代化学术讨论会;以及由辽宁、吉林、黑龙江
省水产学会在哈尔滨联合召开的东北地区第1次池塘养鱼高产技术讨论会等12次全省性学术讨
论会,共收到论文和调查报告356篇,参加人数600多人次。
在参加全国和地区性学术活动方面,组织会员参加了中国水产学会恢复大会暨学术年会
、中国水产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大中水面渔业资源增养殖学术讨论会、苗
种和饵料问题学术讨论会、鱼类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和虹鳟鱼学术讨论会等10余次全国专业
学术讨论会。此外,还应辽宁、吉林、内蒙古等省、区水产学会的邀请,4次派出9名会员参
加学术会议。总计参加全国和地区性学术活动45人次,共选送论文和研究报告36篇,在大会
宣读22篇。其中周嘉申、沈俊宝、刘明华撰写的《黑龙江方正银鲫雌核发育的细胞学初步探
讨》,沈俊宝、范兆廷、王国瑞撰写的《黑龙江主要水域鲫鱼倍性及其地理分布》,李桓撰
写的《草碳发酵饵料》3篇论文,1984年被中国水产学会评为优秀论文三等奖。魏立贤、戚国
扬、张晶波、杨德华、关玉英、刘振家、刘雄、金怀萱、张辑伍、赵伯舜、董秀阶、王绍棠
等人撰写的《水产科学普及资料》,1984年获中国水产学会优秀科普作品二等奖。关玉英、
田正中、刘宝成、赵伯舜、张尊峰、任守清、谢颖、刘振家等人撰写的《农村养鱼技术问答
》,1984年获中国水产学会优秀科普作品三等奖。
2.技术考察
1965年5月,由副理事长靳润富领队,陈大钦、陈槐等6人组成的技术考察组,赴江苏、
上海等8个生产、科研、教学单位考察草、鲢鱼人工繁殖技术,写出了《草、鲢鱼人工繁殖技
术讲义》,向全省印发1500余册,为技术培训提供了教材。1978年以后,还组织有关人员到
外省进行鱼种培育、鱼用饵料、虹鳟鱼养殖等方面的专题技术考察。并邀请华中农学院水产
系易伯鲁教授,湖南师范学院生物系刘筠副教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李思忠研究员和大
连水产学院何志辉副教授等4名专家来哈尔滨市讲学并到郊区几个渔场进行座谈指导。1980年
9月邀请国家水产总局渔业机械化研究所副所长、总工程师丁永良来哈讲学并到大庆考察和指
导工厂化养鱼建设问题。
1981年以后省水产学会多次邀请国外专家来省考察和讲学,同时,也多次组团出国进行
考察(详见本篇第二章第三节)。
3.举办培训班
省水产学会配合省水产局科技处,从1980年开始,结合开展渔业区划调查,先后举办渔
业资源、水化学、浮游生物测定等技术培训班5期,计400多人次。1982年和1983年,受中国
水产学会的委托,省水产学会分别举办北方地区池塘养鱼技术培训班和全国虹鳟鱼养殖技术
学习班,为全国和“三北”地区培训一批技术人才。
三、刊物
1982年学会创办会刊《黑龙江水产》和《水产科技情报资料》两种内部刊物,主编金怀
萱。这两种刊物是全省水产科技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技信息的园地
。自1982年创刊到1985年末《黑龙江水产》已出刊18期,计4万册;《水产科技情报资料》
编发17期,计2万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