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生产项目

  一、劳改工业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黑龙江地区劳改工业生产是在接收 、改造旧监狱遗留下来的陈旧设备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劳改工业在整个劳改生产中处于为 辅地位,生产未纳入国家计划,以自给自足为主。监狱多是小规模工厂和手工业生产。接近 矿区的监狱与矿山订立合同,给矿山打短工。靠近林区的劳改场所,利用冬闲,组织犯人上 山伐木。1946年,哈尔滨监狱通过“劳动改造犯人”的方针,落实“组织生产、自给自足” 的任务,成立了合营织布厂、印刷厂、被服厂、铁工厂,生产一定数量的军装、被服和“60 ”炮弹,支援人民解放战争。至1952年,劳改工业生产初步建立起来。哈尔滨监狱有机械厂 、印刷厂、生产小型农机具和印刷产品。北安监狱成为生产农机具的主要厂家。玉泉劳改队 主要生产建筑用石。3个劳改单位87%的犯人积极劳动,创造产值150万元。
    1953年至1955年,根据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全省向劳改系统投资514万元,新建佳木斯监 狱,生产农业机械;新建齐齐哈尔监狱,生产林用机车;富拉尔基劳改队建立了砖瓦厂;哈 尔滨监狱增设电器厂;组建哈尔滨新建公司第一、二工程队。累计产值3150万元,盈利501万 元。此间,劳改工业提出了以加强技术管理和计划管理为中心,从劳动组织责任制度、计划 定额、经济核算、企业设备、犯人技术力量等方面进行整顿,在企业内普遍制定操作规程, 统一操作方法。哈尔滨监狱、齐齐哈尔监狱在主要产品上制订了具体的质量标准和检查责任 制度。在犯人中开展赎罪竞赛活动,开始培养和使用犯人中的技术力量,重视犯人技术上的 合理化建议,实行技术评比,激发犯人的劳动改造的积极性。两个监狱采取上述措施后,原 来消极、偷懒、抗拒、怠工的犯人中有87%转向积极劳动,并提出合理化建议100多项,提高 了劳动生产率近20%。
    1956年至1958年,为适应劳改机械化的发展,新增设嫩江新生修配厂,以留场就业工人 为主,生产拖拉机零件和进行汽车、拖拉机修理。在企业内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 使生产从单项改革发展到成套改革,从一般的工具革新发展到创造比较高难的产品。哈尔滨 监狱印刷厂试制成功的网目板,为国内紧缺产品。新生电器厂由修理电焊机、变压器、扬场 机为主,转向制造高压开关柜、动力箱、照明箱、高低压开关,走向产品定型化、系列化。 北安监狱自行设计、制造安装成功0.25吨电弧钢炉和万能车床,扩大了生产能力。同时,钳 工、锯工、木工等实现生产机械化,使140余人摆脱笨重的体力劳动,生产效率提高30倍。累 计9个劳改工业单位投资346万元,创造产值8146万元,盈利2190万元。
    1959年至1965年,黑龙江劳改工业担负着支援、装备农业实现机械化的任务,新增设牡 丹江新生机械厂、一面坡石场和黑龙江省半导体厂、晶体管厂、硅整流器厂、半导体材料厂 。工业劳改单位增加到15个,哈尔滨监狱新生开关厂试制成功和批量生产各种高低压电器元 件12种,产品供应全国重点工程。北安监狱相继建起了小炼油厂、炼焦厂、砂轮厂和小土高 炉群,并在国营庆华工具厂的协助下,生产了“北安一号”履带拖拉机和“北安号”胶轮拖 拉机。这一时期,企业投资2605万元,累计产值4.7亿元,盈利8655万元。
    1966年至1972年,“文化大革命”时,由于大批清理犯人和战备需要,劳改布局调整变 化较大,一面坡新生采石场、牡丹江新生机械厂、哈尔滨新生印刷厂、哈尔滨新生机械厂、 玉泉采石场、齐齐哈尔新生车辆厂撤销。嫩江新生修配厂搬迁到泰来县,组建黑龙江省泰来 汽车制造厂。1969年组建革志监狱、新肇监狱。最后全省仅有5个企业,从事农机、矿山设备 、电器设备和汽车生产。期间累计产值1.5亿元,盈利3100万元。
    1973年至1982年,劳改工业单位新增加哈尔滨新建公司、哈达岗煤矿、鹤岗采煤队(非 犯人生产单位)。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方针指引下,劳改工业在 调整中争生存、求发展,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以缩小与社会企业的差距。生产经营管理由过 去传统管理方法和行政手段为主,转移到现代化科学管理,尊重科学,按照经济规律办事。 劳改工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期间,累计产值5.008亿元,盈利1.01亿元。
    1983年,劳改体制改由司法行政机关管理后,哈达岗煤矿交出,剩下7个企业,计划产值 5765万元,实际完成7117万元,盈利243万元。1984年,因开展“严打”斗争,哈达岗煤矿再 次收回。8个企业产值7359万元,其中5个企业盈利772万元,2个企业亏损143万元,盈亏相抵 ,经营利润629万元。1985年,全省8个劳改工业企业通过企业整顿,全部验收合格。这些单 位加强了全面计划管理、质量管理、经济核算、劳动组织管理、技术开发和工艺管理,能源 、设备、物资和安全管理,使企业管理走向正规化、科学化。有改造任务的企业,把改造和 生产责任同改造质量、经济效益联系起来,实行“改造、生产”双承包责任制。无改造任务 的企业,同社会企业一样,放开经营,实行各种类型的经济承包责任制。劳改工业企业在电 和原材料紧张的情况下,完成产值8745万元,比计划超额完成1.7%,盈利446万元。列入计 划的36种产品,完成和超额完成的有汽车、原煤、制砖、机制纸、硅整流变压器、高压开关 板、破碎机配件等10种。
    二、劳改农业
    1948年,在改造犯罪分子的任务日益繁重,监狱确已无力承担的情况下,黑龙江最早开 始到农场寻找新的劳改场所,建立劳改队。福安劳改农场是黑龙江最早创建的劳改队,劳改 农场既是专政机关,又是生产单位,属于性质和任务特殊的企业。
    1950年以后,为了不使犯人坐吃囚粮,以达到解决生产自给,减轻国家负担,黑龙江和 松江两省劳改农业生产实行“长远打算,重点投资”,集中力量建立和发展劳改农场。至19 54年,共有13个劳改农场和5个犯人农业大队。13个劳改农场是:梧桐河、凤凰山、福安、花 园、阎家岗、香兰、背荫河、查哈阳、康金井、密山、鹤立河、笔架山、北安监狱。5个农业 大队是:齐齐哈尔、白城子、讷河、拜泉、海伦监狱所属大队。这一时期,劳改农场实行指 令性生产管理,试行国营农场的管理方法,实行“包地、包产、包成本”的包耕专责制。生 产方式有半机械化农场、畜力农场和主要使用旧式农具农场三种类型。开发北大荒共投资14 16万元,开荒由5.4万亩增加到74.4万亩,播种面积由5.1万亩增加到48.3万亩,粮食总 产量2.1亿斤,上交国家商品粮2200万斤。农业产值1782万元,盈利241万元。投入犯人由1 950年的千余人增加到1954年的上万人。
    1955年,根据战备和建设的需要,为落实中央提出的“南犯北调”和建设 商品粮基地的任务,在“因陋就简、投资少、收效快、不与民争地”的建场方针指导下,在 几千名干警、几千名工人带领下,投入十几万犯人和几千名刑满释放就业人员开始在北安、 嫩江、合江地区大规模建场,很快形成了劳改农场群落。到1957年,全省劳改农场已达到48 个,中央给黑龙江省劳改系统下达480万亩的开荒任务,占全省开荒任务的12.6%,占全国劳 改农场600万亩垦荒数的81%。至1962年,除撤销一些单位外,全省还剩38个劳改农场。这一 时期,劳改农场实行计划管理,推行生产管理责任制。劳改支队对中队实行“四固定”(固 定土地、劳力、耕畜、农具);中队对支队完成“四包”(包产值、包上缴、包假定工资、 包直接生产费用),一次包定,全年不变。耕地面积380万亩,播种面积266万亩。7年共投资 1.5亿元,农业产值4.1亿元。除1959年盈利外,其余各年亏损共1.15亿元。粮豆总产量2 5.6亿斤,上缴国家商品粮9.1亿斤。
    1963年,根据中央对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劳改农场在渡过三年自然灾害后,采取因地 制宜方法;合理地去弱留强,进行全面规划和整顿。至1965年,全省保留34个劳改农场,耕 地面积450万亩。3年共投资6116万元,农业产值2.13亿元,亏损5363万元。粮豆总产量12. 9亿斤,上交国家商品粮5.2亿斤。
    1966年至1976年,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干扰破坏,在砸 烂公检法的极“左”思潮影响下,劳改农场下放,三类人员(犯人、劳教人员、刑满就业人 员)大量清理。同时,从国营企事业单位调入部分工人、城市下乡知识青年、复员退伍军人 和下放机关干部,充实到农场中去,逐步把劳改农场改变为以基本群众为主体的国营农场。 但农场生产并未中断,绝大多数职工坚守岗位,各尽职责。10年间,投资7650万元,农业产 值4.8亿元,亏损5745万元。粮豆总产量27.9亿斤,上交国家商品粮12.5亿斤。
    1977年,为合理解决全省劳改农场布局,经省委批准,陆续将原下放的农场收回。到19 83年,全省共有劳改农场10个。1984年,根据“严打”斗争需要,经省政府批准,又从国营 农场收回16个原劳改农场。至1985年,省直劳改农场共有26个,耕地面积4883亩,播种面积 437万亩。9年来,农业总投资6.6亿元,农业产值8.4亿元,亏损2.3亿元。粮豆总产量28 .2亿斤,上交国家商品粮13亿斤。此间,劳改农场经过企业整顿,推行定额管理,实行“包 、定、奖”制度。对“科学种田”开始重视。在调整和改革中,全省劳改农场为全面落实承 担的改造和生产任务,围绕提高改造质量,增加经济效益,实行管教、生产双承包责任制。 对盈利的劳改农场,采取大包干办法,盈利不交,政策性、社会性支出不拨,收大于支留用 ,支大于收不补;对亏损的劳改农场,采取定基数逐年减少,限额补贴的办法,3年内减亏和 转亏为盈部分,全部留用。非犯人农业单位,实行以生产队为主体,成立联户家庭农场和职 工个体承包。这些经济改革措施,对发展劳改农业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