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丝、钉、网
丝、钉、网,统称金属丝绳及其制品。黑龙江省第二轻工业系统主管的产品有低碳钢丝
镀锌线、低碳钢丝(黑铁线)、元钢钉、秋皮钉、木螺丝、铁丝布、铜丝布、拧花网、钢板
网、弹簧网、窗纱等11种产品,90余个规格花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黑龙江省没有
金属线材拔丝工业,手工业者利用外省(主要是辽宁、上海、天津、青岛)的低碳钢丝手工
生产元钢钉和铁丝编织产品,产量少,质量低,规格不全。1954年齐齐哈尔市在黑龙江省第
一个建立起铁丝制品生产合作社,小批量生产元钢钉。大部分企业是在5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
的。到1980年基本形成了从拔丝到镀锌、制钉、制网,工艺比较完善的生产行业。据省第二
轻工业厅五金家电处1980年行业调查,全省拥有生产企业21个,职工6200多人。在这11种产
品中,除秋皮钉、钢板网是省计划产品外,其余9种均为商业部投料,按工商签订的产销合同
收购的产品。1975至1985年10年,每年均由省工业和商业主管部门联合召开1次产销订货会议
,总结上一年产销情况,安排下一年生产收购任务。每隔两三年由行业组长厂哈尔滨市金属
线材厂和齐齐哈尔市线材厂主持进行1次行评行检和经济、技术对标活动,有力的促进了生产
发展。1981至1985年期间,由于商业部供应黑龙江省的盘元总量基本控制在1980年水平以上
,因此,9种商业部供料的产品总量变动不大,只是在品种规格上进行调整。
一、镀锌铁线
黑龙江省有4个企业生产镀锌铁线。这4个企业是:哈尔滨市金属线材厂,职工1000多人
,齐齐哈尔市金属线材厂,职工60多人,牡丹江市金属线材厂,职工400多人,佳木斯市制钉
厂,职工370人。1980年镀锌线产量为16483吨,工业总产值1483万元,1981年产14800吨,产
值1332万元,1982年产14700吨,产值1323万元。
哈尔滨市金属线材厂 是全省镀锌线产品生产规模最大的一个厂。是1962年成立的哈尔
滨市手工业管理局(市第二轻工业局前身)实验厂。1965年经市手工业局批准,分出4个厂即
:模具制造四厂、拔管压延厂、机械电器厂、新阳制钉厂,实验厂改名为金属线材厂。主要
产品一是镀锌线,一是电光源用的钨丝和钼丝。在1966年到1982年期间,由于该厂把主要力
量投放在钨、钼丝生产上,实行所谓“以老养新”,使镀锌线生产发展受到影响。设备老旧
,镀锌线镀层不匀,色泽不光亮,用户很有意见。1983年钨钼材料部分划出另建新厂后,镀
锌线质量有很大提高,14#镀锌线当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
齐齐哈尔市线材厂 1958年自制拔丝机8台,开始小批量拔丝,生产铁丝网。1963年6月
接管了黑龙江省商业厅钢铁线材厂(关停企业)的全部厂房和部分设备,派人到上海学习后
,当年生产镀锌铁线130吨。1964年制钉社并入该厂。从此,既生产铁线又生产元钢钉。197
5年镀锌车间先后建立了大镀、中镀、小镀三条镀锌生产线。1980年工业总产值达842.3万元
,利润61.4万元。生产镀锌铁线5426吨,黑铁线1134吨,并为电讯部门生产电线1087吨。1
981年因主要原材料供应不足,加之管理不善,产品质量下降,产品成本上升,造成人为的滞
销,企业亏损10.5万元。1982年进行全面整顿,加强经济核算,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企业
转亏为盈,实现利润14.3万元。截至1984年工业总产值550万元,利润11万元。镀锌线从0.
5到4.0毫米共11个规格,年产3792吨,黑铁线1267吨,固定资产原值350万元,净值137万元
。拥有拔丝机18台、收线机4台,元钉机33台,金属切削设备10台。
二、元钢钉
元钢钉是列入商业部定点供料的产品。1975年以前,共有哈尔滨市制钉厂、哈尔滨市制
钉一厂、牡丹江市拔丝厂、齐齐哈尔市金属线材厂、佳木斯市制钉厂和鹤岗市制钉厂等6个厂
家,产品由哈尔滨五金交电采购供应站、哈尔滨市五金公司、佳木斯五金交电采购供应站、
齐齐哈尔五金交电采购供应站和牡丹江五金交电采购站分别收购,余缺由省五金公司统一平
衡和调剂。由于元钢钉是市场奇缺的短线产品。各地区为了缓解市场压力,盘圆通过自筹一
点,从3个大制钉、线材厂挤一点,用户带料加工解决一点等3个“一点”的办法,相继发展
了鸡西市建筑五金厂、齐齐哈尔市制钉厂、伊春市机械厂、安达县五金制钉厂、林甸县制钉
厂等5个制钉企业。安排林甸县制钉厂生产少量元钉是为了扶持该厂发展秋皮钉生产。安排鸡
西市建筑五金厂生产元钉是为了发展窗勾。此外,尚有10余个市县的商业部门扶持区街工业
发展小制钉厂或车间,有的生产木箱包装任务重的企业,办了制钉车间或小组,在保证本厂
需要的前提下,也对外承揽和加工任务。
60~70年代办起的制钉厂,所使用的打钉机,大都是上海、天津等地老制钉厂替换下来
的旧设备,有的是20世纪30年代日本“昭和”牌老掉牙设备,因此,打出的钉子质量不高,
甚至有的是“歪带帽,弯弯腰,两只大脚一身毛”。有鉴于此,省二轻厅责成牡丹江市衡器
厂生产打钉机60余台,加上各厂从天津等地购进一部分新的打钉机,使制钉设备得以更新,
哈、齐、牡、佳4市的5个厂质量提高。但是,他们淘汰下来的打钉机,有相当部分又转卖给
新办的小制钉厂,造成恶性循环。
据省二轻厅五金家电处调查,全省元钢钉1980年产16337吨,工业总产值1633.7万元,
1981年产1284吨,产值1284万元,1982年产13650吨,产值1365万元(不含非专业厂)。从生
产能力看,基本上满足了省内需要,但由于受原料限制,普遍开工不足。从品种规格上看,
品种单一,建筑用的水泥钢钉、化工用耐腐蚀钉等20种产品在省内还是空白,规格是大的多
,小的少,尤其是分钉、寸钉更少。产品质量,虽有牡丹江市拔丝厂生产的“双箭牌”42.
5×50毫米钢钉1982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但总的衡量,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生产潜力
很大。
三、木螺丝
木螺丝在60年代由哈尔滨市制钉厂在省内独家生产。70年代中期又发展了两个厂家:七
台河市木螺丝厂和牡丹江市拔丝厂。七台河市木螺丝厂是木螺丝专业生产厂,其余两个厂既
生产元钉,又生产木螺丝。该产品规格多,通常使用的大到50毫米,小到5毫米,约40多个规
格,工艺水平高,主要设备墩头机、铣口机、车丝机均属单机自动化。60年代哈尔滨市制钉
厂从上海买来旧设备从事生产,由于零部件自己不能加工,外购不及时,设备开工率在1/3
左右,干干停停,产品处于亏损状态。70年代中期,七台河市木螺丝厂和牡丹江市拔丝厂先
后上马生产木螺丝,仍是从外地购进的替换设备,生产极不正常。因此,从1962年起直到19
80年,产量一直徘徊在13000万件之间,1980年下降到11262万件。1980年牡丹江市拔丝厂在
省二轻厅和省商业厅共同支持下,到国内先进地区考察,认识到只要形成一定生产规模,生
产木螺丝有利可图,从而调动了生产积极性。木螺丝生产形势逐步好转。1982年产量上升到
21962万件,比1981年增长61.9%,1983年达到44130万件,比上一年翻了1番多,大大缓解了
木螺丝市场供需矛盾。
四、秋皮钉
秋皮钉是列入轻工业部计划产品。黑龙江省早在50年代末期就批量生产,1960年产216公
斤,1963年上升到33.5吨。最早的生产厂家是哈尔滨市制钉一厂,70年代发展到3个厂家,
即林甸县制钉厂和安达县制钉厂,由于秋皮钉产值小,利润低,均靠生产元钢钉来弥补。19
80年产量185.8吨。1981至1985年5年间,产量呈上升趋势,1985年达到335吨,比1980年增
长44.5%。
五、铁丝布、铜丝布
铁丝布由牡丹江市金属线材厂和哈尔滨市金属制网厂生产。1980年产17338疋,1981年产
11500疋,1982年产12000疋。该产品由于商业部供应的原料满足不了生产需要,两个厂家均
开工不足。牡丹江市金属线材厂1985年需要4500吨钢材,国家仅供应2500吨,全年缺口40%,
他们通过向西林钢厂予付款、买钢坯换盘元等多种渠道,全年共组织进厂钢材(盘元)6200
吨,比1984年增长1倍以上。同年从日本引进宽幅织网机,为造纸、人造板工业提供垫网。完
成工业总产值590万元,实现利润43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和65%。“利农牌”镀锌低碳钢
丝垫网1985年获国家优质奖(银牌)。
铜网是哈尔滨钢网厂在省内独家产品。由于铜材奇缺,生产呈下降趋势。从1980年产59
2疋,下降到1982年220疋。企业只能维持生产。
六、窗纱
窗纱在黑龙江省是80年代产品。由海林县横道河子五金厂(职工65人)和肇州县金属网
厂(151人)生产。两厂的前身均是生产小农具和薄铁制品的小企业,家底薄,技术力量不足
,生产能力达不到批量经济水平,特别是拔丝能力严重不足,产量低,质量次,企业长期亏
损。是全省五金产品中一个短腿。1980年产4302疋,1981年产5500疋,1982年产8000疋,远
不能满足省内需要。
七、钢板网、拧花网、弹簧网
铜板网、拧花网、弹簧网在我国是老产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天津、上海就能生产
,但在黑龙江省仅有5年生产历史。
钢板网,全省只有齐齐哈尔市钢板网厂一家生产。该厂在1980年以前是以生产活搬手为
主的工具厂。活搬手由于质量不过关停产后,于1981年在齐齐哈尔五金交电采购供应站提议
下,决定试制钢板网,并由技术人员和工人用金属切板机改制出一台钢板网机,当年试制成
功。1982年投入生产,年产211吨,产值90万元,盈利113.3万元,获省第二轻工业厅科技先
进单位,并被齐齐哈尔市轻工局评为立功企业。到1984年底工业总产值增加到119万元,利润
28.7万元。生产钢板网903.6吨。产品品种增加到9种。开发1个新产品救活了1个企业。19
85年新购置了汽车3台,推土机1台、电焊车1台、发电机1台,还给职工买了7户楼房,实行部
分“自建公助”建房。
拧花网和弹簧网两种,均由哈尔滨市长虹编织厂独家生产。该厂是1958年“大跃进”时
期,由哈尔滨市南岗区长虹公社(后改为道街办事处)兴办的区街小厂,经过整顿区街工业
,划归哈尔滨市第二轻工业局管理,主要从事铁丝编织,并有一个车间生产列入省计划的板
门扣。为弥补生产任务不足,扶持板门扣生产,在哈尔滨市五金公司支持下,1980年试制弹
簧网和拧花网。1981年相继投入生产。1982年两种产品分别形成2万平方米和2000疋的生产能
力,1985年产量又上升到10万平方米和10000疋,产值达到20余万元,利润近4万元。不仅添
补了省内缺门产品,对企业安排剩余劳动力,改善企业经营状况也起到了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