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袖合页
双袖合页,在1956年手工业合作化后,由哈尔滨市建筑五金厂、佳木斯市五金厂开始生
产,1975年以后又发展了两家(拜泉县薄铁厂、呼兰县五金厂)。生产规模最大的是哈尔滨
市建筑五金厂,占全省总产量的60%以上。该厂是在手工业合作化时由几家小作坊联合组成,
原名松江五金厂,1964年改名为哈尔滨市建筑五金厂。1976年以前以生产双袖合页、空心拉
手为主。之后,逐渐增加了底板拉手、尼龙合页、轴承合页、可调式金属窗帘架、单舌保险
门锁、铝合金球门锁。工厂占地面积13244平方米,建筑面积6535平方米,职工604人,其中
工程技术人员26人。该厂技术力量很强,是全省二轻工业系统骨干企业。佳木斯市五金厂的
产量占总产量的1/3右。该厂生产的锚牌双袖合页,1983年获省优质产品称号。拜泉县薄铁
制品厂原是个50多人的小厂,厂房设备均很简陋。在发展双袖合页的基础上,1982年试制成
功双向合页,年产2万多副,添补了省内空白。1985年双箭牌双向合页获省优质产品称号。
二、白合页
白合页是牡丹江市第二五金厂独家产品,生产有20多年历史。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在东北
三省同行业厂家居上游水平,在多次行业质量评比中,名列东第一。该厂生产的“银鹿牌”
白合页1979年和1983年两次获得黑龙江省优产品称号。生产发展很快。1966年产200万副,1
975年上升到464.7万副,1980年跃进到1300万副。进入80年代,国内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
外省白合页大量打入省内市场,由于该厂产品以优取胜,在市场上站住了脚。进入1985年,
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全部由热带钢变成冷带钢,仅此就影响经济效益19.3万元,再加上工资调
整,税率提高,全年减收增支因素共达40多万元。1985年头两个月就亏损6.7万元。他们通
过增产节支,提质降耗、串换原材料等办法,扭转被动局面,开创了建厂以来的最好成绩。
198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83万元,比历史最好水平提高16.5%;共生产白合页133.51万盒,
比历史最好水平增产25078盒,比1984年增长63.7万盒。
三、钢窗配件
钢窗配件由哈尔滨市钢窗配件厂独家生产。前身是以生产铁丝编织笊篱为主的区街工业
。其后改产低压阀门配件—阀门旋杆,由于技术不过关而停产。1982年改产钢窗配件,当年
生产5万件,1985年发展到387.4万件,产品行销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
四、门拉手、板门扣、插销
门拉4手是老产品,种类繁多。全省有3个企业生产空心拉手和底板拉手两个品种。哈尔
滨建筑五金厂1985年产门拉手750万件,占全省总产量的80.2%。佳木斯市五金厂产100万件
,占11%。哈尔滨市松江五金厂产65.3万件,占6.8%。
板门扣,是个生产年代较久的老产品。生产工艺简单,技术要求不高。由佳木斯市五金
厂、哈尔滨市长虹铁丝网厂和北安工具厂生产。1980年上升到127.7万副,1985年增长到26
0万副。3个厂家中,佳木斯市五金厂产量最高,占总产量80%以上。
插销是商业部供料的产品。有3个生产厂家。哈尔滨市建筑五金二厂产量最高,约占198
5年全省总产量180万副的50%以上。佳木斯市五金厂为了提高插销产量,1968年改造两台冲床
,搞了电熔上漆,从而使产品产量和质量节节上升,产品一直畅销。泰来县五金厂技术力量
薄弱,生产发展不快。
五、窗钩(又称钌铞)
社会需要量很大,据商业调查,年销量在500万副左右。省商业厅五金公司和牡丹江五金
交电采购供应站对这一产品很重视,为了扶持鸡西市五金厂上马窗钩,从其他制钉厂挤出材
料,特许该厂生产元钉,实行“以肥养瘦”。但由于窗钩是单机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产品,该
厂资金、技术力量上不去,加之电镀外委成本高,一直过不了经济关,生产很不稳定。1971
年产21吨,1972年上升到36吨,而1973年又下降到8.4吨。1973~1974年未向商业交货,直
到1978年才恢复到22.7吨。几经整顿,1985年达到87.7吨。
全省建筑五金行业从1979年到1985年共获得国家、轻工业部、黑龙江省优质产品31种,
其中被评为国家银质奖产品1种,轻工业部优质产品1种,黑龙江省优质产品29种。